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冬梅 《科技信息》2013,(36):65-65
在物联网引领的大潮流时代下,基于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我国"智慧校园"、"智慧城市"正在蓬勃发展。中国"物联网"进入实际建设阶段。本人以物联网现阶段已实现的功能,对我校物理实验中心实行智能管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智能技术创造未来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高技术核心的智能技术(如人工智能、知识工程、智能计算机、智能机器人等),其关键是人工智能。它们的相互作用会引发智能"核爆炸",把人工智力和人类智力的潜能爆发出来,导致智能革命;也会奇迹般地创造出一个智能社会。因此,工业社会之后不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无非是由工业社会向智能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而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再制造工程及智能技术的发展基础与趋势,提出了智能再制造的概念,构建了智能再制造工程体系,并阐述了智能再制造物流、智能再制造生产、智能再制造加工、智能再制造营销等重要部分的概念、方法和体系,指明了中国智能再制造工程的当前主要任务和未来发展方向。智能再制造工程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智能再制造工程体系是当前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的全面总结和提升,可实现再制造全系统、全流程的自动化、柔性化与数字化,大力提高再制造企业的产品效益、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科学管理研究》2016,(4):114-117
在欧盟研发创新日益紧密结合社会经济问题的大背景下,捷克提出"工业4.0"倡议以及智能专业化发展战略,希望利用欧盟、国家以及私人资金加强研究与创新,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加强经济竞争力。捷克需要通过绿色、智能发展应对社会挑战。捷克已经具备相当优势发展智能专业化、实现"工业4.0";捷克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也有助于双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5.
会议点击     
2020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会召开2021年1月13日,2020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会暨联盟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大会以"供给创新·服务升级·赋能智造"为主题,由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办,来自政府、学界、企业的与会者就加速智能制造由点到面的推广,强化产业供应链上下游协同等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创新科技》2020,(2):61-71
发展智能制造,关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效。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年报,通过文本数据挖掘,提取关键词反映企业对智能制造的关切焦点,进而运用词频及共词网络分析,洞察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态势。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企业对智能制造的关切焦点涵盖政府政策、发展范式、使能技术、关键装备和辐射领域,特别从2014年起空前活跃;中国智能制造目前仍以自动化、信息化范式为主,但数据、互联等网络化倾向已然涌现;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是中国智能制造的区域高地,装备制造业是智能转型的领头行业;中国智能制造衍生出互联共生的"智能+"生态网络,以发展范式、特定技术与装备为中心。  相似文献   

7.
为了推动智能计算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发展,活跃学术领域研究,交流总结我国智能计算研究工作者的最新成果,由中国运筹学会智能计算分会主办,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承办和安徽省数学会协办的"第4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将于2010年5月21-25日在中国芜湖召开。会议主题如下。  相似文献   

8.
郑洪波 《科技资讯》2007,(22):216-216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学科出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辨证统一现象.不少开设秘书专业的院校,都在不断的探讨、调整和重新选定专业课程的门类,以提高学生的智能修养.在思考和勾勒秘书人才智能结构这一问题上,中国古代"六艺"教育的思想给予我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9.
目前,基本上就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来支撑中国的智能电网,从而就涉及到了智能电表、控制和智能数据的管理以及网络的基础设施这些了。在建设智能电网的时候,智能电表是其基础的装备,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就要对智能电表的产业链进行加快整合,同时能够实现产业化,这样对电网能够实现互动化、信息化以及自动化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江勇 《科技资讯》2010,(35):103-103
本文主要介绍了适合中国电网情况的智能电网的定义,总结出了智能电网自愈、互动、优化、兼容、集成五大特点,概括出了智能电网和传统电网的区别,同时对智能电器也做了相应的介绍,并对智能电器的节能设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车联网汽车,其中一些智能模块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利用市面上随手可得的汽车诊断设备再加一款应用软件,就可以实现对智能汽车的攻击。"7月13日,工程院院士郭孔辉在长春举行的2014中国(长春)国际汽车技术高层论坛上说,车联网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测量中国智能效率,剖析智能企业运行过程的混合网络型结构,构建并运用混合型网络DEAMalmquist指数模型,采用2011—2018年中国82家上市智能企业的数据,分别运用构建的模型和传统效率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智能效率被低估,政府补贴、融资环境和税收负担通过影响智能企业子系统的投入共同影响智能效率。  相似文献   

13.
刘生春  张杰  李春来 《科技信息》2011,(16):I0352-I0352
智能电网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简述和分析了智能电网的概念、特性和发展智能电网的驱动力,总结智能电网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智能电网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发展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推进智能电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正式发布,在此战略规划中,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提出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本文结合汾西重工"十二五"两化融合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核心思想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目标和思路,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船舶智能航行是航运业的重大革命。为厘清国内外船舶智能航行技术发展现状,找准中国船舶智能航行的发展路径,分析了欧洲、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船舶智能航行领域的重大技术进展和典型实践案例,阐述了国际海事组织、国际水道测量组织、国际航标协会对于船舶智能航行的相关立法和规则。梳理了中国船舶智能航行在技术研究、装备开发、实船应用等领域的进程与案例,并比对了国内外技术发展思路的差异,总结了中国船舶智能航行发展的主要特点。分析了智能航行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智能电表是智能用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电网实现智能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其在整个电网建设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智能电表是智能电网(特别是智能配电网)数据采集的基本设备之一,承担着原始电能数据采集、计量和传输的任务,是实现信息集成、分析优化和信息展现的基础。该文首先对智能用电、智能电表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智能电表在智能用电中的重要作用。在智能电网中,智能电表属于非常重要的基础设备,能够为智能电网作用的发挥奠定坚实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结构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智能运输系统体系结构对于智能运输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给出智能运输系统体系结构的定义,接着对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目的与意义、发展方法与发展原则作出简要的介绍;然后结合《中国国家智能运输系统体系结构(讨论稿)》,对智能运输系统体系结构委展程序中的3个主要步骤(用户服务定义、逻辑框架、物理框架)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且对用户主体、服务主体、用户需求、用户服务、系统功能、功能需求、数据流图以及物理子系统等要点进行阐述;最后对如何改进中国智能运输系统体系结构中所存在的不足及其今后的发展和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治光 《科技潮》2007,(11):23-23
在"第十四届智能交通世界大会"上,一汽集团展出的4.3L精英型红旗HQ3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它不仅配备了世界一流智能交通技术,而且在体现安全驾驶方面配备了中国最先进主动式安全技术——红旗HQ3自主驾驶系统技术。  相似文献   

19.
崔月凯 《科技信息》2010,(34):384-384
智能交通系统(ITS)是在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及其他现代技术集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系统。智能运输系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困扰现代交通的安全性、畅通性、节能和环保问题。本文介绍了智能运输系统的概念和我国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对中国智能运输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现智能电网的功能, 必须建设高速、 双向、 实时、 集成的通信系统,使智能电网成为一个动态、实时信息及电力交换互动的大型基础设施.在智能电网发展环境下,重点论述了智能量测在通信技术、网络安全及标准化方面的机遇与挑战,讨论了如何实现互操作性、建立可扩展的网络解决方案以及现有网络技术如何应用于智能量测等关键问题.最后,论述了国际上智能电网通信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对建立中国智能电网通信网络架构和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