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六星黑点豹蠹蛾幼虫在转移寄主过程中对寄主的再次选择性特点,本研究在对寄主种类调查的同时,分别统计分析了幼虫对31种寄主植物寄生率和受害程度,并采用圆盘法研究了幼虫对不同寄主喜好程度以及寄主枝条粗细对幼虫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被调查的48种绿化树中,65%的树种被寄生,除9种针叶树不被寄生外,39种阔叶树中有31种被六星黑点豹蠹蛾寄生(占阔叶树的79.5%).根据寄生率划分中的6个等级,幼虫对山楂、柿和英桐的寄生率高达100%.幼虫对31种寄主植物的选择实验中,白梨的选择率最高为56.67%,其次是刺槐、石榴和家榆,分别为20.00%,13.33%,10.00%.头宽为3~5 mm的幼虫对14 mm直径的枝条选择率高达97%.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一种桑树寄生药材质量控制的方法,采集10批不同产地桑树寄生样品与其寄主桑枝,并采集柳树寄生、肉桂寄生与其寄主柳枝、桂枝作为对照药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桑寄生药材与其寄主样品中槲皮苷与桑辛素的含量,测定条件:色谱柱Waters C18柱(5 μm,4.6×250 mm),以乙腈(A)-0.1%磷酸(C)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为256 nm (槲皮苷)和269 nm (桑辛素)。结果显示:10批桑树寄生样品的槲皮苷含量为1.98-3.11 mg/g,桑辛素含量为0.27-4.27 μg/g;以桑树、柳树和肉桂为寄主的寄生药材均含有槲皮苷,寄主桑枝、柳枝和桂枝均不含槲皮苷,表明槲皮苷属于药材基源广寄生的专属性成分,即广寄生均含有槲皮苷,与寄主无关;桑树寄生与其寄主桑枝均含有桑辛素,柳树寄生、肉桂寄生及其寄主柳枝、桂枝均不含桑辛素,表明桑辛素为桑树寄主的特有成分,桑树寄生药材中的桑辛素为寄主桑树输送而来。本方法可同时测定桑树寄生药材中的槲皮苷与桑辛素“双指标”成分含量,有效鉴定寄主来源,实现对桑树寄生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3.
白蛾黑基啮小蜂寄主接受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蛾黑基啮小蜂(Tetrastichus nigricoxae Yang)在徐州地区主要寄生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蛹。在小环境中,它搜寻寄主蛹平均耗时(93.12±66.53)s。搜寻到寄主后,多数小蜂从寄主蛹腹部爬上蛹体并产卵,只有少数小蜂在蛹的头部和胸部爬上寄主蛹并产卵。1~3 d龄小蜂寄生能力无差异,其寄生率均为100%,4 d龄小蜂寄生能力开始显著下降,5 d龄的寄生率已降至20%。白蛾黑基啮小蜂能寄生杨小舟蛾老熟幼虫、预蛹、1~5 d龄蛹,不能寄生6 d龄蛹。1 d龄杨小舟蛾蛹被寄生率最高,达(92.59±12.83)%,随着蛹龄的增长,小蜂对寄主蛹的寄生能力逐渐下降。在增加寄主蛹密度的情况下,小蜂的寄生能力并不能显著提高。随着雌蜂密度的增加,寄主蛹的被寄生率和每头寄主子代出蜂量也相应提高,当蛹蜂比为1∶5时开始出现过寄生现象,并随着雌蜂数量的增加,过寄生现象呈上升趋势。速冻蛹(蛹动)对白蛾黑基啮小蜂接受寄主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野外调查和形态学研究表明,硬序重寄生(檀香科重寄生属模式种)以桑寄生科半寄生灌木为寄主,具有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征。讨论认为,重寄生链上的一些渐变特征展现林木上寄生灌木具有2个演化阶段,即以自养树木为寄主的半寄生灌木演化阶段,和以树木上半寄生灌木为直接寄主的重寄生灌木演化阶段;重寄生属植物特殊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征,是与其在寄主桑寄生科半寄生灌木上生活的特殊环境相适应的,是与其寄主、传播花粉蚂蚁类昆虫和传播种子鸟类协同演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了解桑寄生空间分布格局与群落寄主多样性、组成及相关性状的关系,对掌握物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研究采用样地调查法,对西双版纳不同种植模式种植园中桑寄生的感染率及寄生强度进行调查,比较了不同年龄阶段桑寄生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了寄主性状与寄生感染率和寄生强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种植园内桑寄生呈现明显的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其年龄增加而减弱,与寄主树分布格局无关.桑寄生的感染率随树种多样性的增加分别为67.09%,66.35% 和40.48%,呈下降趋势.桑寄生的感染率和寄生强度与寄主个体的高度、冠幅、胸径,及寄主多度(与感染率和寄生强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409和0.455)呈正相关,表明桑寄生更偏好感染和聚集在较高大和优势度较高的寄主.作者认为在种植园建设和管理模式上,可通过增加树种多样性来降低桑寄生感染率,从而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6.
水稻卷叶螟的田间种群包括三个种,即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 MarasmiaPatnalis,M.exigua。1989年雨季在菲律宾吕宋岛上两个点进行的试验共分别记录了15(内湖省)和12(中吕宋)个种的幼虫寄生性天敌,它们分别攻击寄主卵~幼虫、幼虫和幼虫~蛹期,这些寄生性天敌分属于外寄生或内寄生,单寄生或多寄生,这种生物学特征上的差异为寄生性天敌提供了降低寄主种群的广大的机会。进一步的调查显示,那些攻击低龄寄主的种类具有高繁殖力的小个体的特征,而攻击高龄寄主的种类具有较宽的寄主范围且常常发育历期较短。多数天敌寄生于2或3龄幼虫,将寄主杀死于5龄之前,优势种及寄生率随寄主密度和水稻的生长期不同而变化。 根据Hill(1972)的多样性序列指数分析指出,当以N_2为标准时,在内湖省的整个水稻生育期内始终仅有2—3个种为极优势种,其数据适于用几何或对数序列进行描述。两个点的寄生性天敌种群多样性(N_2)接近于常数3—4,均匀度(E_5)与寄主幼虫密度呈负相关。因此,幼虫的寄生作用可被认为是一个抑制并稳定水稻卷叶螟田间种群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平腹小蜂Anastatus sp.人造寄主卵研制的基本程序,观察了平腹小蜂在人造寄主卵上的寄生产卵过程及其幼虫在人造卵内的生长发育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聚丙烯薄膜是目前制作半球形卵卡式人造卵比较适宜的卵壳材料;人造寄主卵内的营养液含量对平腹小蜂的产卵寄生有很大影响,当营养液的含量占卵粒容量的3/4—5/6时,对平腹小蜂产卵寄生最有利;同时试用了几种本地常见的昆虫资源,为开发利用本地虫源取代柞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植物线虫寄生策略及致病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物寄生线虫与其寄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已形成复杂的寄生关系,包括其取食的寄主细胞的形态和功能的改变.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在分子水平上阐述线虫致病机理提供了基础,致病机理作为线虫生物学防治的理论依据成为线虫学研究的焦点.阐述了植物寄生线虫寄生策略和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最近,研究人员在我国著名的侏罗纪道虎沟生物群中发现了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水生外寄生性昆虫——侏罗奇异虫.侏罗奇异虫很可能寄生于蝾螈鳃后部的皮肤或其他隐蔽部位吸食血液,是名副其实的侏罗纪水中“吸血鬼”. 寄生行为是指动物终生或生活史的某一时期附着在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依靠摄取寄主的营养物来维持生存.寄生行为在现生的昆虫中很常见,相关研究也比较广泛,但其起源和早期演化及其与寄主的生态关系等问题长期以来鲜为人知.寄生昆虫一般分为体外寄生(外寄生)和体内寄生(内寄生)两类.由于其独特的习性,寄生昆虫很少能保存为化石.一些“寄生昆虫化石”也因缺少明确的寄生形态特征而备受争议.长期以来,化石证据的缺失严重阻碍了科学家探究地质历史中昆虫的寄生行为.  相似文献   

10.
对浙江省淡水鱼类寄生粘孢子虫作过系统的调查,共发现粘孢子虫3目,6科,12属,合计104种。简述寄生虫感染寄主情况,对寄主的选择性及在全省各水体的分布。列出寄生粘孢子虫的区系表。  相似文献   

11.
硬序重寄生的生活习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中国云南一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区的初步调查和观察表明:颤香料重寄生植物只有硬序重寄生一个种;该植物是全寄生性的专性重寄生植物,黄褐色,主要寄生于显脉松寄生上,生活在灌木层和乔木冠层之间以及稀疏林的茎干和大柱上。硬序重寄生为细小灌木,雌雄异株,植体在寄主体外部分1年生,但在寄生主体内部分可能多年生;有寄生位置移动现象,其花或果实着生密度较大,全年内都有花和果实成熟。种子传播媒介是鸟类,花粉传播媒介可能是蚂蚁,硬序重寄生的生活习性与生态金字塔等生物学规律,以及与以寄主和传播种子与花粉的鸟,虫的达应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述采自云南省鱼类的单殖吸虫指环虫科六新种.全模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学院生物系.文中量度以毫米计.1.戟形叉指环虫,新种(图1)寄主和寄生部位:湖四须鲃,鳃此虫后吸器几丁质结构近于Dicrodactylogyrus campoformis和Dic-rod.campaniformis,但差别在于雄性交接器、阴道、联结片等的结构不同.2.似恐龙指环虫,新种(图2)寄主和寄生部位:云南倒刺鲃,鳃本虫之后吸器几丁质结构和雄性交接器结构相似于D.spinibarbichthis,但支持器之结构、后吸器几丁质结构之量度不同.3.强壮指环虫,新种(图3)寄主和寄生部位:裂腹鱼,鳃本种中央大钩和联结片近于D.magnihamatus, 但大钩长度和交接器不同.又和已知寄生于裂腹鱼之种类均有别,故应为一新种.4.大口鱼指环虫,新种(图4)寄主和寄生部位:大口鱼,鳃本种之雄性交接器和阴道结构近于D.pseudoflagellicirrus,但支持器结构不同,中央大钩和联结片量度不同.5.潘指环虫,新种(图5)寄主和寄生部位:鲸 (鱼良)白鱼、未定种白鱼,鳃本种之中央大钩近于D.lamellatus,但雄性交接器之结构和长度不同.6. 清水海指环虫,新种(图6)寄主和寄生部位:未定种白鱼,鳃本种之中央大钩及雄性交接器近于D.squaliobarbi,但阴道结构和几丁质结构量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记述寄生于新疆鱼类的5种指环虫:巨突指环虫Dactylogyrus sphyrna,寄生于拟鲤;赞特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zandti,寄主为东方鳊;旺德氏指环虫Dactylogyrus wunderi,寄生于东方鳊及丁Gui;大棘指环虫Dactylogyrus macracanthus,寄主为丁Gui;矮小指环虫Dactylogyrus nanus,寄主拟鲤,以上5种指环虫均为我国新  相似文献   

14.
硬序重寄生的形态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硬序重寄生(檀香料)主要寄生在显脉松寄生(桑寄生科)上,是全寄生性的细小灌木,有许多特化的形态和结构特征;胚芽退化;胚根发育穿透寄主的树皮,进入寄主体内,形成寄生根。寄生根分化成“皮层根”和行吸收功能的吸器根。由皮层根产生根出条,形成寄主体外部分。 根出条基部是一小段营养体段,其以上是在成熟时占大部分的生根体段。茎上互生鳞片状叶,无或很少次生结构。单花具有很短的花梗,成熟时簇生于鳞叶腋内,单花被,通常4片花被片,花被下常有4个很小的小苞片,单性雌雄异株,4枚雄蕊,四室花药,下位子房一室,特立中央胎座。果实具果皮、果肉和一果核。果核外附一层含胶质的细胞,内含一粒种子。种子无种皮,胚乳发达;胚乳内有一柱状胚。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寄生蜂在寻找寄主寄生过程中物理和化学因子所起的作用。其中化学因子可分为:植物源利它素、昆虫源利它素和寄主源利它素;物理因子包括:生境因子、寄主性状和寄生蜂本身的行为可塑性3个方面。同时讨论了影响寄生蜂寻找寄主的化学和物理因子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田间和室内一定的空间内挂卵卡 ,各种密度的卵卡数量不同 ,但每种密度的总卵粒数相同。研究平腹小蜂的寄生效应 ,结果表明 :平腹小蜂的寄生效应与卵粒数无显著相关 ,对寄主卵的寄生是随机行为  相似文献   

17.
选用鳙鱼、黄颡鱼、罗非鱼和鲤鱼作为背角无齿蚌的寄主鱼,对寄生效果进行分析,并对罗非鱼寄生变态发育脱落早期(6 d)、高峰期(9 d)、后期(12 d)的稚蚌及黄颡鱼寄生变态脱落高峰期(10 d)的稚蚌进行了养殖实验;结果表明:鳙鱼的平均寄生量达833只/尾,黄颡鱼842只/尾,罗非鱼2 872只/尾,鲤鱼728只/尾;不同时期脱落的钩介幼虫的存活率和壳长均无差异,早脱落和晚脱落对后期生长没有影响。综合寄生量及变态率,罗非鱼是最适合作为人工繁殖背角无齿蚌的寄主鱼。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野外踏查和样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吉安市南方菟丝子寄主的种类及危害进行了调查,并对寄主组成及寄生关系的利用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吉安市南方菟丝子寄主种类涉及23科62种植物,以菊科、豆科寄主植物最多,分别为11种(17.74%)和8种(12.90%),并对菊科、豆科、唇形科及旋花科的大部分寄主植物产生较严重的危害。南方菟丝子可寄生香丝草等14种(22.58%)入侵植物,并对大狼把草等5种植物产生严重危害。南方菟丝子寄主植物种类繁多,属于广寄性种类,其对入侵植物的寄生危害性将为防治入侵植物提供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9.
寄生峰寄生过程中对寄主主要器官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重要害虫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和其主要的寄生性天敌纵卷叶螟绒茧峰(Apanteles cypris Nixon)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寄生峰在寄生过程中对寄主主要器官的发育所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被寄生的稻纵卷叶螟幼虫的脑发育迟缓,有萎缩现象;气管组织不甚发达,分支层次明显减少;精巢和卵巢均不能正常发育。  相似文献   

20.
在吕梁山区,瓢虫双脊姬小蜂是马铃薯瓢虫的重要天敌。这种寄生蜂是幼虫一蛹寄生,出自其寄主的干尸蛹体,并有下列特性: 1、广泛分布于遭到马铃薯瓢虫危害的马铃薯田间; 2、最高及最低寄生率分别为72.34%及6.7%,平均约50%; 3、每头寄主的出蜂量,最多及最少,分别为35及6头,平均15.58头; 4、雌雄性比约为2:1—3:1。5、在田间持续寄生,与马铃薯的生长期吻合,并且在吕梁山区至今还没有发现重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