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非线型缩聚反应的经典凝胶化范围理论和实际体系有一定的偏差。本文用改进的凝胶化方程对两类常见的缩聚反应的凝胶化范围进行了修正,所得结果比经典理论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共混物中聚氯乙烯凝胶化度测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DSC法测定了PVC/CPE/P(VC-b-MMA)共混物中PVC凝胶化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发现,其凝胶化度值随加工时间,加工温度增加而增加,共混体系中刚性有机粒子有利于促进PVC的凝胶化,而弹性体(CPE)可以使其凝胶化度值降低,当PVC的凝胶化度值在70%左右时,其力学性能最佳,DSC法能较好地反映共混物中VPC的加工情况。  相似文献   

3.
以唐敖庆的同心环模型推导了羟甲基三聚氰胺的临界凝胶化条件。讨论了三聚氰胺树脂组分分布对凝胶点的影响及其凝胶化区域。以理论结果作为反应体系是否凝胶的判据,结果同实际情况符合。  相似文献   

4.
对饥饿反应器中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聚合行为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聚合动力学模型,优化回归了模型参数。模型中考虑了由于初级自由基与单体反应生成单体自由基时所消耗的单体量;考虑了高温下HEMA聚合时的解聚作用;考虑了体系中的凝胶效应,并将链终止速率常数与凝胶效应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5.
剪切与吸附对弱凝胶深部调驱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用玻璃微珠、石英砂、露头砂制作填砂模型,研究了弱凝胶体系的动态性能变化以及剪切与吸附对其深部调驱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动态条件下弱凝胶体系在3种介质中均可发生交联反应,其封堵能力、有效作用距离、深部调驱作用在玻璃模型、石英模型、露头模型中依次降低,水驱后弱凝胶均呈颗粒状。剪切作用可破坏弱凝胶三维结构及聚合物分子链,延长动态成胶时间,降低弱凝胶的封堵强度及其深部调驱作用;吸附作用可富集交联剂,加快交联速度,缩短动态成胶时间,降低弱凝胶本身强度、可运移性及其深部调驱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新改进的用于短程有序体系的对近似似化学模型对LaF3-NaF体系进行了优化,并运用CALPHAD技术对相图进行了计算.改进的似化学模型用来描述体系的吉布斯自由能.借助计算机辅助分析。计算得出一些热力学函数.计算的相图和热力学参数是热力学自恰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工艺条件对氢氧化锆凝胶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共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锌凝胶的工艺条件对凝胶的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氢氧化结干凝胶具有二次团聚结构;在凝胶干燥前,采用乙醇脱水或有机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处理可以显著降低干凝胶的团聚体密度;在煅烧过程中,氢氧化锆干凝胶内部的结构配位水、架桥羟基与非架桥经基的排除主要在100~200℃的温度范围内,并伴随有显著的吸热现象;不同的工艺条件对氧化锆的晶化温度影响不大;经DTA-TG分析证实,乙醇可与凝胶发生化学反应,其生成物的热分解温度约为370℃,并伴随明显的放热现象。  相似文献   

8.
用改进的凝胶化方程对A_a—B_b,C_c型缩聚反应进行了分子内环化修正,所得结果比经典理论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
采用光电分析法研究了环保型无氨凝胶防灭火材料,比较了三种促凝剂与水玻璃生成无氨凝胶的胶凝特性,并研究了具有较好胶凝特性的促凝剂C与水玻璃在不同浓度、不同温度下的成胶特性及其失水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促凝剂C对水玻璃的促凝效果较好,生成的凝胶强度高、失水率低;当水玻璃浓度为7%、促凝剂C浓度为1.8%-3.0%时,对成胶过程有利;由浓度为7%的水玻璃与浓度为2.5%-3.0%的促凝剂C生成的凝胶失水速率最小;温度大于80℃时,凝胶失水速率随温度升高快速增大;凝胶在不同阶段的失水速率满足不同的动力学特征,初期主要受表面控制,中期为扩散控制。水玻璃成胶特性与促凝剂中阳离子的化学价有关,高价阳离子更有助于凝胶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树干三维表面模型重建精度,使其能更有效反映树干表面特征,提出基于细分的树干三维表面重建算法。根据给定分段高度,对树干点云垂直分段;在计算每个分段质心的基础上,根据给定角度参数将每个垂直分段划分为若干角度分区,并得到角度分区中心点点集;以该点集为输入,使用基于切平面投影的树干三维表面重建算法,得到粗粒度树干表面模型;分别在改进Loop细分算法和Sqrt3细分算法的基础上,对粗粒度表面模型细分得到细粒度表面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改进Loop细分算法和改进Sqrt3细分算法重建的树干表面模型,更能有效反映树干表面的凹凸不平特征;改进Loop细分算法比改进Sqrt3细分算法重建的树干表面模型具有更小的Hausdorff距离。改进算法构建的树干表面模型能有效反映树干表面不规则的几何特征,构建模型更精确;实际应用中应优先使用改进Loop细分方法重建树干表面模型。  相似文献   

11.
Nanoscale or colloidal particles are important in many realm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y can dramatically change the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imparting solid-like behaviour to a wide variety of complex fluids. This behaviour arises when particles aggregate to form mesoscopic clusters and networks. The essential component leading to aggregation is an interparticle attraction, which can be generated by many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chanisms. In the limit of irreversible aggregation, infinitely strong interparticle bonds lead to diffusion-limited cluster aggregation (DLCA). This is understood as a purely kinetic phenomenon that can form solid-like gels at arbitrarily low particle volume fraction. Far more important technologically are systems with weaker attractions, where gel formation requires higher volume fractions. Numerous scenarios for gelation have been proposed, including DLCA, kinetic or dynamic arrest, phase separation, percolation and jamming. No consensus has emerged and, despite its ubiquity and significance, gelation is far from understood-even the location of the gelation phase boundary is not agreed on. Here we report experiments showing that gelation of spherical particles with isotropic, short-range attractions is initiated by spinodal decomposition; this thermodynamic instability triggers the formation of density fluctuations, leading to spanning clusters that dynamically arrest to create a gel. This simple picture of gelation does not depend on microscopic system-specific details, and should thus apply broadly to any particle system with short-range attraction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gelation-often considered a purely kinetic phenomenon-is in fact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equilibrium liquid-gas phase separation. Without exception, we observe gelation in all of our samples predicted by theory and simulation to phase-separate; this suggests that it is phase separation, not percolation, that corresponds to gelation in models for attractive spheres.  相似文献   

12.
 逾渗模型的机制虽然简单,但是它涉及到统计物理与非线性物理中的众多理论与问题,在一些网络化的自然、技术与社会系统中,逾渗模型都得到成功应用。近年来,为了刻画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系统,多层网络的概念被提出。而相应系统上的逾渗问题研究,也进一步引起研究人员关注。在这些研究中,逾渗模型不但成功解决了一些现实问题,其本身也展现出一些新现象,例如不连续相变。本文介绍了多层网络上逾渗模型的基本机制及相关连通性的度量,讨论了其中不连续相变的涌现与系统维度的关系,并对相关理论解析方法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3.
基于微观渗流机理的宏观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处于高含水开发期油藏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流体性质和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而经典数值模拟并没有考虑微观孔喉特征的影响。为此建立了描述微观孔喉特征的地层孔隙网络模型,并对构成网络的基本连线单元进行改进,使网络模型能更细致地描述油水分布特征和水驱油微观机理。利用逾渗理论计算了基于微观渗流机理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并将其应用到经典数值模拟计算中,实现了微观渗流机理与宏观数值模拟计算的结合。实例分析表明,利用该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得到的基于微观特征的剩余油分布更符合地下实际流体分布,其结果可为调剖堵水、化学驱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4.
干燥控制化学添加剂在制备硅气凝胶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硅溶胶为主要原料,通过硅溶胶体系的凝胶过程中添加干燥控制化学添加剂(DCCA),并结合非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了硅气凝胶,研究了DCCA对凝胶过程和最终所得气凝胶品质的影响。DCCA能使凝胶的生成时间增加,凝胶结构均匀化,构成凝胶的基本微粒的粒径有所减小。在一定的DCCA添加量范围内,随着DCCA添加量的增加,所得气凝胶样品的密度有所减小,比表面积增加,微观结构变得更加完善,孔分布也更加集中。不同DCCA对气凝胶品质的影响规律不尽相同,气凝胶的品质就有可能通过调节添加DCCA的种类和量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5.
逾渗理论及聚合物脆韧转变逾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逾渗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描述方法的基础上,总结了聚合物共混体脆韧转变(BDT)中的逾渗模型的提出、发展及应用。并指出对BDT逾渗模型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很明显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提出了可深入着手研究的五个方向,即建立系列聚合物和系列共混体系的逾渗模型、将其宏观性能与组分特征参数建立联系、展开脆韧转变的逾渗理论的过程研究、进行纳米共混物脆韧转变的逾渗研究以及聚合物体系逾渗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新型反向温敏凝胶在植入型药物释放系统中的应用,通过粘度跟踪法考察了“甲基纤维素聚乙二醇柠檬酸钠”三组分体系在体温下的凝固特性,分析了凝胶配方对于凝固过程的影响;以5-氟尿嘧啶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凝胶配方对体外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纤维素使体系具有反向温敏性,高分子量聚乙二醇具有加速胶凝的作用,柠檬酸钠的盐析作用能降低成胶温度。通过调整凝胶配方,能使体系在体温下在10m in内迅速凝固,并使5-氟尿嘧啶的释放时间达到24 h以上。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岩石非饱和非Darcy渗流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低渗透岩石非饱和非D arcy的机理,以毛管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流体非饱和系列流动状况的运动分析,相应推导得出流体非饱和渗流的毛管模型,从理论上论证在微小尺度孔隙中流体自身的力学特性,以及与固体、气体的相互作用,指出毛管压力与边界层的存在,是导致流体非D arcy渗流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研究这些因素对渗流运动的影响机制,是探索低渗透岩石非D arcy渗流机理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L油田B区块开展"二三结合"实验区,"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渗流特征对区块的合理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其渗流特征,利用油藏数值模拟软件Eclipse建立代表意义的油藏数值模型,研究区块"二三结合"开发模式下原射孔层和补孔层的渗流特征,分析了"二三结合"开发模式下,不同开发阶段综合含水率、采出程度、井底压力、地层压力及含水饱和度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二三结合"开发模式先通过水驱开发挖潜原射孔层剩余油,提高厚油层顶部剩余油的采出程度,再通过聚合物驱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通过水驱与聚驱的综合作用,最终得到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A general methodology for developing intelligent CAE systems is presented, which is based on a so-called Model Based Reasoning Approach (MBRA) in knowledge engineering. Generic features of CAE systems are described, and a generic model for the architecture of CAE systems with these generic features is then presented. A model-based reasoning approach is modified for implementing the generic model. A case for developing a computer system for the mechanism design based on a specific finite element theory is used to explain the methodology.  相似文献   

20.
致密油储层自然渗透率低,孔隙结构细小、流体流动难度大,一般采用压裂井衰竭开发方式。压裂后储层将形成裂缝、基质两种渗流介质。在综合考虑介质类型及不同介质渗流能力基础上,结合物质平衡方程及产能方程,建立了压裂致密油储层的产量递减模型。实例分析表明,产量递减模型与生产动态数据吻合度较高;而常规Arps递减由于没有考虑基质与裂缝的差异性,递减曲线与生产动态数据吻合度相对较低。因此,该方法可以用于压裂致密油藏产能递减规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