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推动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本文以兰州财经大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及实现思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定位与思路出发,紧紧围绕"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目标,努力探索"双导师"、"双引擎"的"双引擎-双轮驱动"机制,践行"双证"人才,"多核能力"的培养要求,提出双轮驱动、双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为其他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号召,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发[2016]4号),不断推进新疆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学校自2014年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5年启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2015年将创新实践学分纳入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文章主要梳理了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主要做法,提出在组织机构、资金投入和学生参与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3.
“卓越制药工程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西南大学制药工程本科和专业硕士的教育质量,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为培养应用型制药创新人才服务.在讨论制药工程本科和专业硕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分析,确定了卓越制药工程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并从实验室开放和校、企联合培养两种途径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4.
产学合作教育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还缺乏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求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和机制。针对该问题,分析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对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要求;构建符合校、企两方实际的"三段式"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相应的实施机制;介绍重庆理工大学"三段式"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创新"是当前的热点词汇,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应该如何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经到了影响高校发展的关键时刻。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对比发现,国外创新人才培养普及面广,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培养和潜在素质的开发,核心课程完善;国内更多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的研究,导致普及率不高。由此可见,国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形成了稳定成熟、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升达企业决策专题课程为例,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证分析,结合升达学情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针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从企业决策课程定位、内容设计、教学创新进行实证分析,从协同育人、教师团队、课程体系和实验平台4个方面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创新精神和工程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工科创新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关键。长春理工大学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建立了分层次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和三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提出了适合材料类本科学生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全面推进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目前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路径。韶关学院以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为突破口,通过一系列协同创新实践改革,逐步形成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拥有自身学科专业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尹梦霞 《科技信息》2012,(18):151+154-151,154
面对激烈的竞争,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必须探索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取胜。"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选择。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本文对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在"本科学历+职业技能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如何重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针对我国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等问题做了理性思考,提出了"两段式"培养过程,"两平台,多方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及其实践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特点,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办学理念,以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从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创新意识的训练,职业素质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能力的强化等方面探索土木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等工科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整合学校有效资源,建立工程实践基地。依托基地建设,经过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特别提出了"双证书制"、"本科+技师"和"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科竞赛"等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结合基地特色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探索了新建本科院校在履行办学使命、发挥高校职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创新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丰富社会服务体系,形成富有生命力、竞争力的"服务-创新型"发展模式,从而迅速实现专科到本科、单科到多科的两大转变,推进综合实力、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显著提高的办学经验,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认识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意义及路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结合就业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对汽车类应用型本科开放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探讨,为同类院校、专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新建本科院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举和必由之路。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必须符合差异性和继承性的基本原则,可以通过实施校地互动、坚持合作教育、突出能力培养、优化培养环境,重点推进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本科教育有别于普通理论型本科教育,同时又不同于职业教育,"基于项目教学理念构建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专业能力培养"这个核心,以学生参与项目教学开发实践为手段、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目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全面胜任专业领域的项目开发任务的培养模式。为此需要重新分配教学资源,调整教学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6.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133226"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培养体系、课程设置、教育合作、教学保障和教学改革要求等方面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阐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要求;创新地提出了基础、拓展、复合3个层次教学要求和课程体系;对校企合作、国际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建设及教学改革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是应用型本科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以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载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考试考核体系-综合素质体系"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表明,学生通过该模式的训练,"能力本位"特色显著,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增强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性,较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是探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应用型、国际化本科人才为目标导向,以"四双"人才为培养特色,以海外实习就业为建设亮点,以文化传承为历史使命,尝试通过"三联式"为途径的"E+T"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理工科为主体办学环境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鉴于我国急需大批应用型技术人才,本文基于国家近些年提出的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理念,顺应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创新提出了"333制"人才培养模式,使能更好地促进高职-本科联合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使其更贴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展现高职、本科联合教学的特点与特色,提高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吸引力,吸收更多高素质的生源,双管齐下,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相似文献   

20.
地方本科高校已进去转型发展时期,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已成为我国众多地方本科院校所普遍追求的办学目标。该文以地方高校湖北民族学院为例,对近几年该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和实践进行总结,探讨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如何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应用型专业"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