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区二叠系梧桶沟组和平地泉组储层发现稠油/沥青。原油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表明二叠系储层的稠油来自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源岩。分析了二叠系稠油的成因,指出该区稠油是低成熟与生物降解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吉木萨尔凹陷东斜坡区的成藏模式,指出稠油/沥青与岩性可形成封堵作用,进而在斜坡区的下倾方向可找到来自二叠系来源的正常油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白音查干凹陷稠油物性及地化特征研究,认为该凹陷稠油宏观上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凝固点、低饱和烃含量,饱和烃与芳烃比值小的特征;微观上烷烃色谱及生物标志物特征提供了稠油为两期混合油,成熟度属低~较成熟油的信息.利用同位素技术恢复了达-6井稠油密度,并根据生物标志物及物性特征将该凹陷稠油划分为三级降解油,结合油气藏分布规律及地化特征认为生物降解是造成该凹陷原油稠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根据原油、储层抽提物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对三台—北三台地区储层沥青和稠油成因进行分析,并研究沥青和稠油对勘探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稠油和储层沥青分布广泛,稠油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和三叠系地层中,沥青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头屯河组及其以上地层中;稠油和储层沥青均表现出严重生物降解的特征,且来源单一,主要来自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三台—北三台地区储层沥青和重质稠油主要是低—未成熟阶段的原油遭严重生物降解的结果,中质稠油主要是成熟阶段原油遭中等生物降解或散失所致;研究区源岩生烃高峰期产物并没有遭受严重破坏,具有较好勘探前景,下步勘探应以中细砂岩分布带和构造下倾部位储层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为了弄清渤南洼陷罗家垦西地区沙三段稠油的成因机制与分布规律,从而为该区勘探提供依据,综合运用钻井、测井以及多种分析化验资料对稠油成因与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渤南洼陷罗家垦西地区沙三段稠油平面上呈近南北向带状展布,稠油自下而上油性逐渐变稀;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以及油源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稠油为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在东营组这一早成藏期生排的低熟油气,为原生成因;稠油的横、纵向展布以及地化特征有悖于生物降解、水洗、氧化等次生成因稠油的展布规律。原生稠油的预测思路应是成藏期油气输导条件恢复、优势运移方向分析以及运移路径上有利圈闭的预测,据此认为研究区稠油主要分布于高部位的浊积水道砂体与断裂组成的一系列构造岩性圈闭中。  相似文献   

5.
泌阳凹陷西部井楼和古城地区原油均遭受了中等—严重的生物降解,很多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很难真实地反映它们的成因、成熟度等特征,也难以建立原油的分类方案。为此,采用GC-MS分析技术,对研究区11个原油样品的芳烃化合物进行了检测,详细分析了其芳烃地球化学特征。利用芳烃的总体分布特征图、(C20+C21)-三芳甾烷/∑三芳甾烷与C20/(C20+C28R)-三芳甾烷关系图以及(C20+C21)-三芳甾烷/∑三芳甾烷将研究区原油分为2种类型,即"后峰型"(第1类原油)和"前峰型"(第2类原油),与饱和烃中抗生物降解能力较强的生标参数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关系图分类结果完全一致。根据三芳甾烷成熟度参数判识"后峰型"原油为低熟油、"前峰型"原油为成熟油。  相似文献   

6.
东营凹陷古近系浅层稠油油藏封堵机制认识不清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下步油气勘探的关键。以永北鼻状构造沙三上亚段稠油为例,根据研究区三维地震、测录井、钻井岩心、岩石薄片、物性测试及试油资料,结合埋藏史及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分析,对古近系浅层稠油油藏的封堵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三上亚段稠油主要紧邻不整合面发育,风化黏土层可作为稠油垂向封堵层;扇三角洲平原以泥石流沉积为主,与扇三角洲前缘存在物性分异,对扇三角洲前缘稠油具有侧向物性封堵作用;大气淡水的破坏使早期原油发生稠化,在10000 m Pa·s原油黏度范围之外形成稠油封堵带或沥青带,可以侧向封堵下倾方向的原油;浅层稠油成藏过程划分原始地层沉积、早期原油充注、早期原油稠化、晚期原油充注4个阶段;沙三上亚段稠油油藏发育"两期油气充注、多重封堵机制、油藏分带展布"的成藏模式,早期低熟油发生稠化形成稠油或沥青,晚期成熟的稀油与早期稠油部分混合,由扇三角洲平原向扇三角洲前缘依次展布沥青带、混合带、稀油带。  相似文献   

7.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是我国油气资源异常丰富的凹陷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西部凹陷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进行了油源分类,并分析了各类原油的成因。研究结果说明:(一)在辽河断陷盆地中,不仅凹陷可以做为一个独立的生油体系,而且凹陷之中的各个洼陷同样控制着油气的生成与聚集。生油基本单元是洼陷,各类原油围绕着自己的生油洼陷独立展布,油气运移是短距离的。(二)西部凹陷原油及生油岩中,姥/植比的分布和演化规律都比较清晰完整,这对于研究油气生成问题有着重要意义。(三)辽东湾海域内油气的性质可认为是西部凹陷油气分布规律的延续,因此预测辽东湾海域内原油可能属于Ⅰ型和凝析油型原油。  相似文献   

8.
沉积物中碎屑组分与重矿物的分布受物源区母岩性质、构造抬升与剥蚀作用及古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通过研究渤海湾盆地辽西凹陷沙河街组断陷湖盆内部低凸起带物源区特征,及其对凹陷内部沉积体系的影响,依据砂岩碎屑组分及重矿物聚类分析识别母岩类型、颗粒表面结构分析推测搬运距离、稳定系数分析判定物源方向的研究思路,综合分析研究区内碎屑组分及重矿物数据的统计特征,认为母岩类型主要为岩浆岩和少量变质岩,分别对应于西部燕山隆起主物源、东部辽西低凸起南部隆起区次物源和北部隆起区弱物源。西部物源主要控制辽西凹陷的缓坡区沉积,东部物源的影响范围局限在辽西低凸起的陡坡带,北部物源对区内沉积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春光探区原油特征,首先开展了周缘凹陷烃源岩评价,确定了各层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精细剖析的基础上,将春光探区原油划分为3类,并根据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和成藏期次研究结果对原油和烃源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第Ⅰ类原油(轻质油)分布于新近系沙湾组和西部侏罗系,主要来自于侏罗系烃源岩;第Ⅱ类原油(中质油)分布于古近系和沙湾组,来自于侏罗系和二叠系烃源岩;第Ⅲ类原油(稠油)分布于东部侏罗系、白垩系和沙湾组,侏罗系、白垩系稠油是次生油藏,二叠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在白垩纪末期成藏,后遭受水洗破坏,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又在新近纪充注成藏。沙湾组稠油是原生油藏,其中降解部分是白垩系稠油通过断层向上运移的,未降解部分是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  相似文献   

10.
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同凹陷内其他地区原油明显不同,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系统分析了原油饱和烃、芳烃组成及生物标志物,研究结果表明:原油生油母质类型较好,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陆源高等植物占次要地位;原油中伽玛蜡烷含量高,类异戊二烯烃呈植烷优势,表明源岩沉积环境为强还原的半咸化-咸化湖相;原油成熟度参数具有不一致性,表明原油并非是低熟油,应为混合原油,其主要来源于沙三段成熟烃源岩.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油源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有机岩石学和分子地球化学的手段和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暗色泥岩和长8油层组原油,进行地球化学精细定量分析,研究了长7段暗色泥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评价了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长7烃源岩生烃潜力,并对长8油层组原油展开精细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成熟度高,与盆地本部长7优质烃源岩具相近似的电性、岩性和地球化学特征,为一套优质的烃源岩.长8油层组原油在母源性质、沉积环境、成熟度等方而与长7段烃源岩有相近似的特征,二者具有较好的亲缘关系,长8原油来自长7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苏北盆地东台坳陷高邮凹陷古近系原油的物性及其甾萜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结合凹陷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对原油的类型进行划分,并系统分析不同类型原油的来源、分布特征以及相应的油气聚集成藏模式。总体上把该凹陷的原油划分为A和B两类,其中A型原油主要来自阜二段烃源岩,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及其斜坡部位;B型原油主要发现在深凹带内及其附近的戴南组和三垛组,以深凹带的成熟阜四段烃源岩为主,仅有少量来自深部位的阜二段烃源岩。斜坡部位的油气主要分布在阜一段—阜三段,来自阜二段烃源岩,属于近源运移特征。深凹带内深部位阜二段烃源岩,可以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辽河探区西部凹陷原油溶解气油比变化特征及其与原油密度关系,分析了原油溶解气逸出量分布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原油溶解气油比一般随深度增加而增大,随深度变浅而降低,与原油密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依据原油密度与原油溶解气油比相关的数学模型确定了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及其分布特征.凹陷内部的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相对较小,但保存条件好,有利于气藏的形成;而凹陷边缘单位质量原油溶解气逸出量一般较高,但保存条件差,对天然气成藏不利.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下刚果盆地西北部深水区Albian阶Sendji组原油的特征、成因、来源及分布规律等问题,通过对该区7口钻井15个原油样品的物性参数、稳定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Sendji组原油总体为轻质原油,向陆一侧的3个油田中Sendji组原油具有湖相原油的特征,可能来源于盐下湖相烃源岩;向海一侧超深水区MOHO油田Sendji组原油具有海相原油的特征,可能来源于Likouala组上部海相烃源岩。下刚果盆地海域的湖相原油主要分布在近陆一侧的浅水和部分深水区,而海相原油主要分布在向海一侧的深水及超深水区,中间过渡带分布湖相和海相的混合原油。  相似文献   

15.
针对海上勘探评价阶段稠油油田地层流体取样少或无取样的问题,通过对大量渤海地区已取样稠油流体数据统计,应用数据矩阵分析探寻影响地层原油黏度的主控因素及不同参数与地层原油黏度的关系,采用非线性回归建立地层原油黏度与其他参数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同时建立不同参数条件的地层原油黏度与地面密度的取值图版。新经验公式计算的地层原油黏度与实测地层原油黏度平均误差5.6%,同时应用经验公式和原油黏度确定综合图版对某海上稠油流体性质进行分析,两种方法研究结果相当,说明新方法的可靠性。基于数据驱动建立的地层原油黏度公式和图版成果可解决海上稠油油田地层流体取样少或无取样的问题,为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开发方式选择、采收率预测、平台设施设计及原油输送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辽河稠油开发建设历经四次技术创新,形成了以蒸汽吞吐为主,蒸汽驱、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有效接替,火驱起步探索的开发格局。截止到目前,热采稠油已逾1.65亿吨,为辽河油田千万吨稳产做出重要贡献。SAGD技术作为方式转换核心技术之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SAGD开发的不断深入,受效区的识别以及未受效区即剩余油潜力区的挖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以辽河西部凹陷S区馆陶油藏为例,在大量的岩心宏观特征资料、岩心化验分析资料、高密度井网资料以及开发动态监测资料等的基础上,先从岩心宏观特征、微观特征、电性特征和开发动态监测特征等方面多手段定性判别受效区,再从矿物或流体的类型、成分及含量的变化等这些最直接的证据入手,建立受效区判别标准,定量识别受效区,最后依据判别标准识别受效区,确定研究区未受效区的类型主要包含两种:“原生”非优势渗流区和“次生”非优势渗流区。针对不同类型的未受效区即剩余油潜力区制定低物性段射孔、压裂改造和改变注入介质等调控措施,来有效动用蒸汽腔未波及区域的储量,从而对类似区块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Hydrocarbons, include heavy oils, normal oils, waxy oils and light oils, condensate oils and gases were all found in Lunnan Oilfield, the occurrences of hydrocarbons with complicated physical properties indicates a complicated distribution of reservoirs. By the drilling data,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had been found that, in plan view, the density of crude oils in the western part is heavier than that of oils in the eastern part in Lunnan region, namely the crude oils were mainly found in the western part while the natural gases were mainly found in the eastern, which shows that an obvious differentiation in the east and west part was presented in the Lunnan region. Furthermore, in vertical view, the light hydrocarbons were mainly found in the Carboniferous reservoir while the heavier hydrocarbons were mainly found in the Ordovician and Triassic reservoirs. By analysis of the semi-logarithm distribution of n-alkanes, biomarker ratios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crude oils, we have found that two oil families and discontinuous distribution were presented in hydrocarbons in Lunnan Oilfield. This kind of discontinuous distribution of geochemical parameters was not from continuous fractionation in migration process. The biodegraded heavy oil reservoirs in western part belong to the lower matured oil family, while the light or condensate oils reservoirs belong to higher matured oil family. Thus, a mixed filling of hydrocarbons was occurred in the middle part in Lunnan Oilfield and resulted in the occurrence of waxy oil. The mixed filling model may help to explai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Lunnan Oilfield, especially can lead to a relatively consistent explanation for all kinds of geochemical data, such as physical properties, pyrrolic nitrogen compounds, biomarker parameters and stable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s.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九五”以来东濮凹陷新增探明储量恢复性增长的成功经验和关键技术 ,应用圈闭法对东濮凹陷滚动勘探开发效果及潜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东濮凹陷滚动勘探开发的潜力还很大 ,剩余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下第三系沙河街组 ,尤以沙三段断块型和岩性型圈闭最突出 ,剩余石油资源量为 5 .38× 10 8t,天然气为 10 74× 10 8m3 ,分别占全凹陷剩余油气资源量的 74 .8%和 5 8.4 %。平面上 ,剩余油气资源量分布在前梨园洼陷西侧、文留东部及卫城与濮城结合部的环洼带 ;纵向上 ,石油剩余资源分布在 2 0 0 0~ 4 0 0 0m深度内 ,而天然气剩余资源则主要分布在 35 0 0m以下的深层中  相似文献   

19.
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潜山区域构造、断层活动期、油气生成期、成藏期的配置关系及断层封闭性特点 ,对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茨榆坨潜山为一典型的低位潜山构造带 ,其构造形态是一平行型背向传递带 ;储集层为太古界花岗岩 ,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及溶蚀孔隙 ,其发育程度受断层控制。采用原油族组成、类异戊二烯烃和萜烷等地化参数 ,对牛居长滩洼陷和茨榆坨地区的油气进行了油源对比 ,并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w(甾烷C2 9ααα2 0S) /w(2 0S +2 0R)和w(C2 9ββ) /w(ββ +αα)、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原油物性等指标 ,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运移效应进行了分析 ,确定潜山的油气来自牛居长滩洼陷。对油气运移通道条件与运移过程分析认为 ,茨东、茨西断层控制了油气在潜山内的运移和聚集 ,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油气向茨榆坨潜山的运聚具有氧化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