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鼠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murium)也叫科屈氏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kutscheri),于1894年由Kutscher首先分离到,专性寄生鼠类,引起大白鼠和小白鼠的伪结核病。德国、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都曾报道过本病,国内尚未见报告。鼠棒状杆菌的感染多呈隐性,隐性感染的鼠除影响生长外,常在各种因素,如:X—射线照射、泛酸缺乏、可的  相似文献   

2.
<正> 小鼠伪结核棒状杆菌病是由鼠伪结核杆菌或称鼠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Kut-cheri)引起。据报道在普通鼠群中普遍有隐性感染。自然发病一般是在各种原因引起的动物免疫力下降后发生。小鼠发病表现为全身败血症,许多器官出现细菌性栓子,主要在肝肾,少见于肺、皮肤和关节。病程经过迅速,发病、死亡率高,亦可转为慢性过程,死亡率降低。国内尚未见到关于本病完整的诊断报道。为了开展鼠病监测,为科研和教学提供健康实验鼠群,我们利用人工感染小鼠鼠棒杆菌的实验,做了系统的病理形态学观察,以了解本病的病变规律,为本病的确诊提供病理学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 鼠棒状杆菌病是鼠的一种化脓性疾病,德、英、美、日和澳大利亚等国均有报道。在正常情况下,小鼠多呈隐性传染,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由于X—射线照射、类固醇类药物处理、泛酸缺乏、鼠脱脚病及沙门氏菌感染时,常急性爆发,死亡率增高,干扰了实验结果,所以美国、英国、日本以及法国都十分重视对本病的诊断和净化。早在60年代,外国许多学者就开始对该病的免疫学诊断研究,Weisbroth,S.H.(1968)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研究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致病机制,培养浓度为9×109 cfu/mL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采用Karber法测得该菌对小鼠的LD50为2.85×108 cfu/mL。由此建立小鼠模型,然后人工腹腔感染小鼠30只,分别在感染后2h、4h、6h、8h、10h、12h、24h、48h和72h定期剖杀感染小鼠,取其脏器,采用PCR方法、分离培养及病理组织学方法,对感染模型小鼠体内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动态分布及各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感染2h,脾、肝、心血组织中均可检测到单核增多性李氏杆菌DNA,同时从上述脏器也可分离到单核增多性李氏杆菌;感染6h,大脑中可检测到单核增多性李氏杆菌DNA,并在感染后72h可分离到该细菌;感染4~6h,脾、心血、肝脑即开始出现病理变化和组织学变化。  相似文献   

5.
鼠棒状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离并鉴定了一株鼠棒状杆菌,为实验动物微生物监测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理剖检、细菌学检查等方法,对长期毒性试验中发病大鼠分离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应用生物学性状检测、血清凝集试验、动物试验等技术对分离菌株作进一步鉴定。结果从发病大鼠中分离出一株细菌,通过生化特性鉴定,并结合血清学诊断方法和动物试验,确证该大鼠分离菌株为鼠棒状杆菌。结论因长期毒性试验的应激致使动物机体的免疫力下降,可使隐性感染的鼠棒状杆菌引发疾病,导致大鼠死亡,严重影响科研工作,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摘要: 本文简述了牛棒状杆菌感染的主要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传播方式及诊断,同时结合国内外关于牛棒状 杆菌感染的最新研究情况,对可行的预防措施、日常观察及病情判断,以及感染后的处理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为 牛棒状杆菌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小鼠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建立稳定的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的C57BL/ 6小鼠模型,选用国际标准型白色念珠菌10231(Candida albicans),经小鼠尾静脉直接注射白色念珠菌酵母细胞; 接种后从感染小鼠的脾中能够分离出白色念珠菌,病理学检查肾组织可见肾盂内有大量白色念珠菌的孢子、菌丝体和炎性细胞浸润.噬菌体展示的白色念珠菌HSP 90多肽和热灭活的白色念珠菌菌苗能明显减少感染小鼠肾脏负荷的真菌量.结果说明经尾静脉注射合适剂量的白色念珠菌可建立稳定的小鼠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研究系统性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致病机理、免疫和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小鼠鼠痘病毒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鼠源性生物制品的检测。方法根据鼠痘病毒基因组序列中保守的crmD片段设计一对引物,建立鼠痘病毒PCR检测方法;人工感染20只小鼠,对其肝、脾、肾、脚掌及血液采用该方法进行检测;提取鼠源性生物制品中DNA,采用该方法检测其是否存在鼠痘病毒。结果该方法可以检测到稀释至10-5感染鼠痘病毒的细胞,在BHK21细胞和牛痘病毒中均未扩增出相应片段;该方法可检测出人工感染小鼠不同组织中病毒DNA;在鼠源性生物制品中未检测出鼠痘病毒DNA。结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应用于染病动物组织及鼠源性生物制品中鼠痘病毒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pp.)感染引起的过度角化症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控净化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合啮齿类实验动物饲养管理特点,推荐有效的动物设施灭菌净化方法以及科学的预防控制措施.当动物设施被诊断出牛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bovis)感染,建议对饲...  相似文献   

10.
经细菌分离,生化鉴定,血清学,动物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一起由念珠状链球杆菌和鼠痘病毒混合感染而导致的实验小鼠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构建鼠巨细胞病毒(MCMV)腹腔感染小鼠模型,探讨鼠MCMV与血管平滑肌增殖重塑的关系。方法通过MCMV腹腔感染7月龄C57BL/6J小鼠模型,将C57BL/6J小鼠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MCMV感染组),每组10只;在9月龄及12月龄时使用颈动脉测压比较两组血压变化情况,并分别留取胸主动脉组织切片进行HE、Masson染色,观察小鼠主动脉重塑及纤维化程度,利用image pro-plus软件计算主动脉胶原面积占全部面积比值,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血管重塑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骨桥蛋白(OPN)、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MCMV感染组小鼠血压升高,胸主动脉中膜增厚增加,胸主动脉胶原面积百分比增加,血管重塑蛋白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化。结论 MCMV感染可引起小鼠血压升高,并导致胸主动脉重塑。  相似文献   

12.
经细菌分离,生化鉴定,血清学试验,尸体解剖及病理学检查,发现一起由念珠状链杆菌和鼠痘病毒混合感染而导致引起的实验小鼠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13.
IRM-1小鼠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测定和比较不同年龄和性别IRM 1小鼠主要脏器重量和系数、生殖生长数据。方法 将不同周龄小鼠断颈处死 ,取主要脏器称重 ,计算脏器系数 ,测定出IRM 1小鼠不同时期的生殖生长数据。结果和结论  9周龄雄性小鼠心、肝、肾重量高于雌性小鼠 ,(P <0 0 5 ) ,6周龄雄性小鼠心、肝、肺、肾重量高于雌性小鼠 (P <0 0 5 ) ,9周龄和 6周龄雄性小鼠胸腺重量均低于雌性小鼠 (P <0 0 0 1)。IRM 1小鼠生殖生长特性与IRM 2小鼠相似  相似文献   

14.
<正> 小鼠细小病毒(MVM)普遍存在于开放饲养的实验小鼠群中,呈隐性感染状态,在某些条件下,可诱发此病,以致影响实验结果。由于小鼠呈隐性感染时,无临床症状,也无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很难分离到病毒,所以血清抗体的检测在诊断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采用血凝抑制试验(HAI)、免疫荧光(IFA)和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来检测开放鼠群中的MVM抗体。材料和方法一、MVM标准株: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二、MVM抗原的制备: 1.用于HAI抗原:MVM感染二代小  相似文献   

15.
以谷氨酸棒状杆菌CZ04为出发菌株,利用pK19mobsacB载体的反向筛选,通过在ppc和pyc基因前面敲入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启动子(Psod),相应获得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PC)上调的重组菌株CZ05和丙酮酸羧化酶(PYC)上调的重组菌株CZ06以及PPC、PYC双上调的重组菌株CZ07,并研究了增强谷氨酸棒状杆菌羧化途径对有机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启动子的敲入,对菌株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但增强了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羧化代谢途径,能促进转基因菌株中有机酸的生成和积累。  相似文献   

16.
采用透明胶纸粘取法,对经2%敌百虫药浴后的NIH,BALB/C和昆明种小鼠进行小鼠寄生螨调查。结果表明,于药浴45~60天后的鼠体查获小鼠肉螨。其感染率分别为5~55%、50~80%、5~60%。该螨于鼠头部多见,明显高于背、腹部。本文对不同品系小鼠的螨虫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建议药物灭螨至少每隔60天应再次进行灭螨;检查小鼠螨虫宜选头部为主要取材部位以及加强饲养管理;应用于烤消毒(或其它方法消毒)的垫料是降低鼠螨虫感染的一项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采用透明胶纸粘取法。对经2%敌百虫药浴后的NIH,BALB/C和昆明和小鼠进行小鼠寄生螨调查。结果表观。于药浴45-60天后的鼠体查获小鼠肉螨。其感染率分别为5~55%、50~80%,5~60%。该螨于鼠头部多见。明显高于背,腹部.本文对不同品系小鼠的螨虫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建议药物灭螨至少每隔60天应再次进行灭螨;检查小鼠螨虫宜选头部为主要取材部位以及加强饲养管理;应用于烤消毒(或其它方法消毒)的垫料是降低鼠螨虫感染的一项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 1.引言小鼠的呼吸道很少自然发生细菌性和霉形体性感染。但是,有些细菌和霉形体具有致病性,并在现代鼠群中引起严重的疾病;或者仅通过其致病作用,或者通过其与原有病毒的协同作用。本章将综述现代对这类感染及疾病的队识。Ⅱ.鼠呼吸系统霉形体病(MRM) 本病由Hektoen于1915年首次在实验大鼠中发现。从那时起,有大量的文献证实了本病的广泛分布及其在大鼠群中的极端重要性。尽管它作为小鼠的问题不为人们所熟,  相似文献   

19.
资料表明,鸡棒状杆菌病在国内外报道很少。笔者于1998年3月初在龙岩市某鸡场发现了一起肉鸡棒状杆菌病,该病发生后,经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每次都能很好地控制本病,但一停药,马上复发,在治疗上成本较大。笔者认为该病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资料表明,鸡棒状杆菌病在国内外报道很少。笔者于1998年3月初在龙岩市某鸡场发现了一起肉鸡棒状杆菌病,该病发生后,经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每次都能很好地控制本病,但一停药,马上复发,在治疗上成本较大。笔者认为该病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