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6 毫秒
1.
不同单体浓度范围反相微乳液聚合速率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油酸失水山梨醇酯Span80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乳化剂、过氧化二碳酸(2-乙基己酯)EHP为引发剂、白油为连续介质,进行了丙烯酰胺(AM)、丙烯酰胺/丙烯酸钠(AM/SA)和丙烯酰胺/(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AM/DMMC)反相微乳液聚合反应。研究了不同单体浓度范围内,3种单体(对)反相微乳液聚合速率。在较高单体质量分数范围内(w(M)为25%~50%),聚合速率对AM,AM/SA和AM/DMMC3种单体(对)浓度的反应级数分别为2.24,2.34和2.47;在较低单体质量分数范围内(w(M)为10%~26%)反应级数则分别为1.57,1.61和1.58。不同单体质量分数范围内聚合速率对单体浓度的反应级数相差较大,主要原因可能是聚合体系中单体水溶液的粘度对聚合速率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AM/AA/AMPS/DMAM的反相微乳液共聚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主单体,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M)作为功能性单体,以庚烷为分散介质,表面活性剂SF2810为乳化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四元共聚物AM/AA/AMPS/DMAM.研究所得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水相中单体浓度为45%,引发剂过硫酸铵加量为单体质量的0.3%,乳化剂加量为油相质量的10%,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5 h,单体的摩尔比为AM:AA:AMPS:DMAM=52:25:15:8.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四元共聚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表征及其阳离子度测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反相微乳法,合成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的阳离子聚合物,并采用胶体滴定法测试聚合物的阳离子度,分析了溶液pH值、指示剂用量、滴定速度及残余乳化剂对阳离子度测试准确性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法确定了聚合物阳离子链节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两性聚丙烯酰胺乳液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曦 《海峡科学》2008,(7):11-14
以单体丙烯酰胺(AM)、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烯三甲基氯化铵(DMC)、阴离子单体丙烯酸(AA),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得两性聚丙烯酰胺乳液AmPAM.并进行聚合反应的单因素实验和产品絮凝性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引发剂用量为0.6%,单体用量为30%,油水质量比为1.4:1,单体摩尔比n(AM):n(DMC):n(AA)为1:0.6:0.3,聚合反应温度为40℃时,得到的产品综合性能最佳,且产品絮凝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聚丙烯酰胺反相悬浮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丙烯酰胺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环己烷为分散介质、Span—80为分散稳定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后期滴加单体和共沸脱水法合成了平均粒径大约为110μm的聚丙烯酰胺(PAM)吸水微球,并系统地研究了分散稳定剂、引发剂的用量及搅拌转速对聚合产物(PAM)稳定性和粒径大小的影响.所得产物采用红外和扫描电镜进行了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6.
改性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的合成及其在调剖堵水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亲水性丙烯酰胺(AM)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氢氧化钠(NaOH)/亚硫酸氢钠(NaHSO_3)为引发剂,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醚(Tween8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Tx-10)为乳化体系,在白油中进行反相乳液聚合,制备了改性聚丙烯酰胺微球(PAM)。采用红外光谱、粒径分析和动态流变仪等方式对该微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微球已聚合且性能良好,在水中溶胀5 d后,粒径增大至1μm,乳液能迅速分散在水中,且黏度低、耐剪切,可以被顺利注入到地层深部。将此微球在长庆油田进行现场应用,结果显示试验井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油,说明此微球在调剖堵水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速溶型聚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过硫酸钾 -尿素为引发剂 ,span 6 0为乳化剂 ,进行了丙烯酰胺 (AM)的反相微乳液聚合 ,讨论了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及聚合温度对于单体转化率的影响 同时在聚合体系中加入少量硫酸钠以提高聚合物的溶解速度 ,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反相悬浮法合成超高分子量AM/AA/AMPS及盐的共聚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AA)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超高分子量的AM/AA/AMPS及盐的共聚物。本实验固定丙烯酰胺的加入量,研究了中和度、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和丙烯酸用量,引发剂浓度、抗交联剂及其他助剂对合成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实验的中和度为70%比较适宜。在此中和度下,AMPS的适宜用量范围为AM的75%~16.25%;AA的适宜用量范围44%~55%;(NH4)2S2O8的适宜用量范围为AM/AA/AMPS总量的0.07%~0.12% ;分子量随CO(NH2)2的增加而明显升高;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DMAEMA)的适宜用量范围为0.06 %~0.10%;使用抗交联剂可以解决产品交联造成的难溶问题,但加入量不宜过多,否则分子量会下降;分子量调节剂醋酸钠的用量在1.24 %~1.54%范围内可以使产品的分子量达最佳值。本实验可以得到分子量达1.9×107的AM/AA/AMPS及盐的共聚产物。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用溶液聚合与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共聚物P(AM/SA),离子色谱法测定聚合物的阴离子度,分别采用F—R法、K—T法和YBR法计算单体竞聚率,通过竞聚率值预测共聚物的微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微乳液聚合比溶液聚合制得的共聚物的结构更趋于无序排列分布.  相似文献   

10.
采用光引发聚合技术,选取合适的光引发剂进行丙烯酰胺(AM)反相微乳液聚合。用UV光引发AM/水/白油/(Span80+OP-10)体系聚合,所得聚合物粘均相对分子质量可达10^6.考察了光引发剂类型及质量分数、单体质量分数、乳化剂质量分数和聚合时间等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得到了光引发合成聚合物的较优工艺条件。通过红外光谱法鉴定出所得聚合物为聚丙烯酰胺(PAM)。  相似文献   

11.
以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丙烯酸-2-乙基己酯(EHA)为基本单体,分别以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N-羟甲基丙烯酰胺(NAM)、丙烯酸-2-羟乙酯(HEA)为功能性单体,采用半连续的乳液聚合工艺,合成了丙烯酸酯类的多元共聚物乳液。通过对所得乳液表面能和黏度的变化分析,筛选出低表面能低黏度的功能性单体,最优用量为w(AA)1%~2%,w(AM)05%~1%,w(NAM)为0.5%以下,HEA的引入使乳液体系的表面能增加,尽量不用或少用。优化后的乳液,加入少量的成膜助剂,可以很好地铺展在电晕后的BOPP塑料薄膜表面,干燥后涂膜与基材的耐揉搓性、耐水性等性能优异,剥离强度可以达到500N/m。  相似文献   

12.
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系统研究了丙烯酰胺(AM)与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共聚反应制备阳离子絮凝剂的工艺条件。对聚合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质量分数等对合成目标产物的影响进行了详细探索,并对聚合产物的结构和热行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佳聚合条件为聚合温度55 ℃,过硫酸铵与甲醛次硫酸氢钠(质量比为7:3)总质量分数0.0125%,偶氮二异丁脒盐酸盐(V-50)的质量分数0.0125%,单体质量分数35%,阳离子度3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得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CPAM)的分子量为2.5×106,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丙烯酰胺(AM)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水溶液为水相,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Tween60)/异构烷烃Isopar M为油相,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NH4)2S2O8/Na HSO3)为引发剂,在40℃进行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MDAAC).通过红外光谱(IR)、液相色谱(LC)、扫描电镜(SEM)对共聚物结构、丙烯酰胺单体残留量及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40℃,HLB值为8.5,AM与DMDAAC质量比为8∶2,引发剂占单体总质量的0.7%,乳化剂占油相总质量的25%时,得稳定透明的微乳液,产物为无单体残留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共聚物,阳离子度为30%.  相似文献   

14.
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P(DMDAAC-AM)的分散聚合制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散聚合法,在乙醇-水体系中制备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imethyl diallyl ammonium chloride, DMDAAC)和丙烯酰胺(acylamide, AM)的共聚物P(DMDAAC-AM)。研究了醇水质量比、单体质量分数、单体的物质的量比、引发剂用量、引发温度、EDTA等因素对聚合物的转化率和特性黏度的影响。使用红外光谱仪和透射电镜对产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4%;在醇水质量比为1:1、单体质量分数为40%、DMDAAC与AM物质的量比为2:8、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其用量为体系总质量的0.04%)引发温度为40℃的条件下,得到特性黏度为94.77(cm3/g)、易分离提纯、溶解迅速的产品。  相似文献   

15.
The effect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magnesium alloy AM60B alloy were studied.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rare earth elements were added to AM60B and the tensile tests were carried out under different temperature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tensile strength of AM60B can be improved with the addi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 The ductility of which at room or elevated temperature (120℃) can also be improved, and the ductility is to some extent in proportion with the amount of rare earth elements. The ductility at 120℃ is better than that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microstructure graphs demonstrate that appropriate amount of rare earth elements (0.1%-0.2%, mass fraction) can fine AM60B's grain and improve its ductility.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胶体滴定法测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 AC)和丙烯酰胺(AM)聚合过程中两单体的转化率,探讨了单体总质量分数、单体加料方式和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单体转化率以及共聚物特性粘数[η]和阳离子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单体总质量分数为20%时,DADM AC单体的转化率最高;分批添加AM时,DADM AC的转化率提高,AM的转化率减小,共聚物的特性粘数上升;补加AM的同时添加引发剂,可将DADM AC的转化率提高15%,AM的转化率可达90%以上;引发剂用量增加,共聚物的阳离子度增大,但特性粘数下降.  相似文献   

17.
以PP纤维为载体,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板,丙烯酰胺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在海藻酸钠的存在下,采用紫外辐射引发,制备了PP纤维接枝BSA印迹聚丙烯酰胺/海藻酸钙水凝胶(PP-g-PAM/CA MIP)。研究了单体浓度、交联剂浓度和海藻酸钠浓度对BSA吸附量和印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质量分数为10%,交联剂质量分数为3%,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0.5%时,PP接枝的印迹水凝胶对BSA有最大吸附量。  相似文献   

18.
以木质素磺酸盐、丙烯酰胺(AM)、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原料,通过接枝共聚,制得木质素磺酸盐两性絮凝剂(LDA),得到了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反应温度50℃,共聚时间6h,固含量20%,引发剂质量分数0.1%,单体与木质素磺酸盐质量比4∶1,AM与DMDAAC质量比2∶1.产品LDA的特性黏度为635.2mL/g,接枝效率为99.2%,阳离子度为26.8%.利用红外、氢核磁共振和扫描电镜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对4种污水进行絮凝处理,COD均达到排放标准,同时产品具有良好的耐温、耐盐性.  相似文献   

19.
以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单体及阳离子单体,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V-50)为引发剂,水溶性壳聚糖(CTS)为分散稳定剂,在叔丁醇水溶液中进行分散聚合反应.考察了单体质量分数、引发剂质量分数、水醇体积比、反应温度等条件对聚合产物的特性黏数、单体转化率、分子粒径以及体系表观黏度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FT-IR谱图和1H NMR谱图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发现:单体质量分数为3.29%~8.32%,水醇体积比在5.5∶4.5~7.5∶2.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06 73%~0.013 45%,反应温度在55~60℃,能得到均匀、流动性好的水分散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