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玫瑰茄无菌苗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受体材料,农杆菌LBA4404和EHAl05为供体菌株,对玫瑰茄细胞外植体遗传转化的基本条件进行研究,建立了一个高效的玫瑰茄细胞遗传转化体系.利用这一转化体系获得了2个稳定表达新霉素磷酸转移酶活性的玫瑰茄转化细胞系.β-葡萄糖苷酸酶活性的组织化学检测和PCR扩增鉴定的结果表明,外植体总转化率达29.4%.试验结果还显示农杆菌LBA4404菌株较适合玫瑰茄外植体的转化,转化时不需添加乙酰丁香酮.  相似文献   

2.
壳聚糖涂膜保鲜玫瑰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玫瑰茄为原材料,采用壳聚糖复合涂膜方法对其进行保鲜研究.结果表明:玫瑰茄涂膜保鲜液最佳配方为: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5%,乙酸质量分数为1.0%,1,2-丙二醇质量分数为3.0%,吐温20质量分数为0.03%.  相似文献   

3.
小鱼眼草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小鱼眼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探讨其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挥发油化学组分分析;打孔法进行抑菌活性实验。结果:小鱼眼草挥发油提取率为0.5%,主要成分为α,α.4-三甲基-环已-3-烯-1-甲醇(3-Cyclohexen-1-methanol,α,α.4-trimethyl-),占6.66%,其次为苯甲醛(Benzalde-hyde),占5.68%;α-杜松醇(α-Cadinol),占4.33%。抑菌实验中,小鱼眼草挥发油对多种菌株均有抑菌效果。结论:小鱼眼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萜类,其挥发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一枝黄花挥发油成分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上海江湾机场9月所产加拿大一枝黄花中提取挥发油,并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质量百分数.现共鉴定了加拿大一枝黄花挥发油的28个成分,是总挥发油的85.88%,其主要成分为大香叶烯D(Germacrane D),D-柠檬烯(D-Limonene).另采用平板打孔法,测试了加拿大一枝黄花挥发油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挥发油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不明显.大香叶烯D(Germacrene D)是其主要的抗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芭蕉叶挥发油,对挥发油进行了GC-MS分析,鉴定出29种成分.通过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法和β-胡萝卜素漂白法,测定了芭蕉叶挥发油的抗氧化活性;当挥发油浓度为0.30m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达82.2%;在乳化脂质体系中,当挥发油浓度为50μg/mL时,β-胡萝卜素漂白抑制率达到92.0%.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芭蕉叶挥发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因此,芭蕉叶挥发油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抗氧化物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研究贵州人工种植赤胫散与野生赤胫散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为赤胫散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用面积归一法计算有关成分的相对含量,采用滤纸片法测试赤胫散挥发油抑菌活性。结果:经计算机检索并结合文献调研,从贵州人工种植赤胫散中分离出50种成分,鉴定出18种,鏊定率为36%,从贵州野生赤胫散中分离出60种成分,鉴定出18种,鉴定率为30%。两种药材的挥发油成分和含量差异显著。抗菌活性研究表明贵州赤胫散挥发油无抑菌活性。结论:贵州赤胫散挥发油主要成分是棕榈酸,棉子油酸,亚麻仁油酸,植醇,但其含量不完全相同,而且每种赤胫散辉发油都含有其特异组分。两种不同来源的赤胫散挥发油都无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7.
乌蕨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植物乌蕨(Stenoloma chusanum(L)Ching)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开展其抗菌试验.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挥发油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进行成分分析;采用纸片法扩散法开展其抑菌试验.从乌蕨挥发油中分析出36种成分,鉴定了其中的24种,其主要成分是芳樟醇(24.76%),松油醇(7.24%)和香叶醇(6.06%).抗菌活性研究显示,乌蕨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伤寒沙门氏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藤黄微球菌抑制活性很低或没有活性.乌蕨挥发油成分检出率为72.0%,其中主要成分为单萜类化合物;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枇杷核挥发油化学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枇杷核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以总还原力、ABTS自由基和亚硝酸钠的清除作用为指标评价枇杷核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枇杷核挥发油中鉴定出20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9.69%,其中以苯甲醛和苯甲酸为主;25%枇杷核挥发油具有极好的抗氧化活性,各项指标均优于阳性对照,且抗氧化活性与样品体积呈显著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9.
青海羌活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石油醚提取法提取青海产羌活挥发油,测得挥发油的质量分数为3.2%.以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分离出50余个峰,鉴定了41种化学成分,并用面积归一法确定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以单环萜烯酮、亚油酸、乙酸谷甾烯醇酯、杜松二烯醇、十六烷酸为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通过对羌活挥发油成分的研究,为羌活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分析中药白鲜皮中挥发油类成分组成,探讨其潜在的抗菌活性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鲜皮中挥发油类成分,采用GC-MS联用技术对挥发油类成分进行分离和分析鉴定。从白鲜皮挥发油中分离出36个化学成分,通过质谱数据库鉴定出其中匹配度高于90%的25个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是烯类成分(37. 84%)、醇类成分(4. 06%)、芳香醚类成分(2. 25%)和芳香烃类成分(2. 03%)。通过与文献报道比较,不同产地白鲜皮挥发油成分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抗菌活性可能与α-蒎烯、β-蒎烯、茴香脑、麝香草酚甲醚和榄香醇等成分有关。白鲜皮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复杂,以烯类成分类成分为主,研究结果为中药白鲜皮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与质量控制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溶剂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波辅助提取法、膜过滤及树脂吸附纯化等方法对玫瑰茄花青素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方法仍存在提取温度高、溶剂回收难和设备可靠性差等问题,应用新型低温提取技术,如超临界/亚临界流体萃取、高静压提取以及生物酶技术等,是今后玫瑰茄花青素提取分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是对柚皮精油的提取方法进行优化,并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所提取柚皮精油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采用石油醚为提取溶剂,以柚皮和石油醚的质量体积比为1:10,75℃下回流提取5h,精油的最终产率为0.987%。柚皮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比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好,是一种有广阔开发前景的芳香油资源。  相似文献   

13.
以大叶茜草为原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大叶茜草挥发性物质,研究大叶茜草挥发性物质的抑菌和抗氧化活性.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志贺氏菌为供试菌种,测定抑菌圈直径,研究大叶茜草精油的抑菌活性;以天然抗氧化剂为对照,用DPPH,ABTS~(+·),H_2O_2和还原力4种不同的抗氧化体系检测大叶茜草精油挥发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大叶茜草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抑菌性较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大叶茜草精油对不同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抑制作用有明显的差异;大叶茜草精油具有较好的清除DPPH,ABTS~(+·)和H_2O_2的生物活性,还原能力相对维生素C较弱.试验结果表明,大叶茜草精油挥发性物质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抑菌剂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木芙蓉对土壤铅污染的修复潜力,以木芙蓉扦插幼苗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程度土壤铅污染对木芙蓉幼苗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及铅离子转移富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轻度(300 mg/kg)、中度(800 mg/kg)铅污染对木芙蓉幼苗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植株生长正常;重度(1 300 mg/kg)铅污染对木芙蓉光合系统、抗氧化系统造成严重伤害,显著抑制了木芙蓉幼苗根长、根粗和生物量的增长.随着铅污染质量分数升高,幼苗根系铅含量显著上升,在重度铅污染时达到最大值,为1 610.106 mg/kg;地上地下部转移率在中度铅污染时达到最大值,为0.093;地下部富集系数在重度铅污染下大于1,与对照差异明显.说明木芙蓉根系对铅离子有较强富集能力,向茎叶转移较少,可作为修复轻度、中度铅污染的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3种松针精油对供试菌的协同抑菌效应和机制,利用松针精油天然抑菌物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特性,为将松针精油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黑皮油松松针精油(PTEO)、樟子松松针精油(PSEO)、红松松针精油(PKEO)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菌效果,通过棋盘稀释法来测定其协同效果及最佳复配比,以最佳精油复配比研究其对3种供试菌的抑菌机理。【结果】3种精油单独作用时均表现出对3种供试菌较好的抑菌效果,部分复配后效果得到明显提高,针对不同微生物复配最佳抑菌配方为:E.coli用抑菌精油为PTEO和PSEO,浓度均为0.31 μL/mL; S. aureus用抑菌精油为PKEO和PTEO,浓度均为0.16 μL/mL; B. subtilis用抑菌精油为PKEO和PSEO,浓度分别为0.16、0.08 μL/mL。通过复配精油对3种供试菌的抑菌机理研究发现复配精油能够破坏菌体的正常形态,破坏细胞膜的渗透性,导致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泄露,并且对细胞菌体蛋白的合成和积累有干扰作用。【结论】3种精油复配后表现出更好的抑菌作用,精油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减少到抑菌效果时精油的用量。  相似文献   

16.
香菜挥发油功能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水蒸气蒸馏得到的香菜挥发油的功能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香菜挥发油清除NaNO2和DPPH自由基的能力,研究结果显示,香菜精油具有很强的清除NaNO2和DPPH自由基能力.研究了香菜精油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香菜精油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显著的抗菌作用,对根霉也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但是,对米曲霉和黑曲霉完全没有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刺柏属、圆柏属的分类地位及相互关系,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分析了两属代表种杜松和圆柏、粉柏的精油成分。同时用扫描电镜分析了杜松、圆柏的孢粉形态。结果表明:杜松与圆柏、粉柏在精油成分上有明显差异;杜松与圆柏在孢粉形态上也存在显著不同。两项分析的结果支持了将圆柏属植物从刺柏属中分出另立圆柏属的观点。同时根据3种树的精油分析结果提出了圆柏属在系统演化关系上比刺柏属进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和同时蒸馏萃取法获得山胡椒挥发油,利用滤纸片扩散法研究山胡椒挥发油对7种常见食源性污染菌的抑菌作用,并探讨加热处理对水蒸汽蒸馏法所得挥发油抑菌活性的影响.实验表明,两种萃取方法所得挥发油对7种污染菌都有抑制作用,但对黄曲霉和黑曲霉而言,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的挥发油的抑菌活性更强,而加热处理对水蒸汽蒸馏法所得山胡椒挥发油的抑菌效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肉桂、百里香和生姜精油对荧光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并将抑菌效果最好的复配精油应用于常温猪肉保鲜.结果表明:3种精油对荧光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肉桂精油的抑菌能力最强,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05%,百里香和生姜精油的MIC分别为0.125%和0.1%.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优复配精油比例为:0.025%肉桂精油+0.25%百里香精油+0.05%生姜精油.复配精油使常温猪肉的pH稳定,且有效地延缓了常温猪肉储藏期间总菌数的增长.储藏5d后,对照组和复配组的总菌数分别为8.0×108 cfu/g和6.3×106 cfu/g.  相似文献   

20.
采用乙醇回流法对木芙蓉叶粉末进行活性成分提取,用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对粗提物分别进行萃取。采用连续稀释法评价粗提物及其萃取组分对多种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层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良好,对各种菌株的最低抗菌浓度(MIC)在1.25~5 mg/mL之间。其中,石油醚萃取组分对枯草芽孢杆菌CMCC 63501的最小抗菌浓度达到0.625 mg/mL,抗菌效果最佳。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四种耐药菌株也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其MIC值达到1.25或者2.5 mg/mL。本研究初步确定木芙蓉叶乙醇提取物具备广谱的抗菌活性,其有效部位为石油醚与乙酸乙酯萃取相,这为木芙蓉叶抗菌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抗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