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1991年、1999年、2004年三个时期的广西都安县城土地利用TM影像图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四个时段城镇用地空间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对都安县城城镇用地扩展面积、扩展速度、扩展强度指数、城镇用地弹性系数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9年间,都安县城镇用地扩展明显。都安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以交通—河流主轴线状城镇扩展模式为主。都安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策因素、交通条件改善。  相似文献   

2.
选取1997年到2012年间的6期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采用基于统计数据的二分比较法,对武汉市建成区进行提取.利用建设用地扩张幅度、建设用地增长类型、城市扩张速度、城市扩展方向、城市外围轮廓的紧凑度等指标分析了武汉建设用地扩张的规律和特点.结果表明:武汉市建成区总体扩张幅度为152.2%,增长速度经历了"慢-快-慢"的交替,城市分布中心主要向东南移动,建成区的紧凑度先减小后增大.此外,通过相关性分析证明经济发展、人口和城市化之间存在强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城市建成区扩展的时空特征,加深对城市化理论的理解,为城市未来的城市化进程提供有效的时空决策依据.方法基于辽宁省沈阳市2000—2015年Landsat-7遥感影像数据,首先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几何校正;接着对精纠的遥感图像,进行图像的拼接和裁剪;然后通过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把裁剪后的图像按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域以及未利用土地进行分类;利用ENVI5.3的Confusion Martrix功能,计算了两种分类精度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结果计算得到监督分类总体精度为92.36%、Kappa系数为0.88,非监督分类总体精度为77.32%、Kappa系数为0.65;2000—2015年沈阳市建成区扩展先后表现为急剧的扩展和逐渐趋于稳定这两类特征;建成区紧凑度不断下降,分行维数呈上升态势.结论 2000—2015年沈阳市建成区总体处于快速扩展的时期,主要以外部发散式延伸扩展为主,在空间上的离散程度很大;GDP因素、人口因素和全运会举办所带来的影响是沈阳建成区扩展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长江三角洲2000年和2014年的2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为基础,应用经济学中的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进行长江三角洲2000—2014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研究,分析得出:在时间上,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中起主导作用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林地、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用地;在空间上,耕地、水库坑塘、农村居民用地和城镇用地分布比较均匀,其次是林地、河渠、草地、其他建设用地和滩地,湖泊、未利用土地和滩涂距绝对均匀线较远,说明在长江三角分布极不平衡,差距悬殊.15年间,耕地、林地、草地和河渠在向不均匀方向发展,湖泊、水库坑塘、滩涂、滩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5.
建成区面积代表着城镇用地水平和发达程度,其变化反映了城市扩张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该文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提出了一种Landsat TM/ETM+光学遥感影像与DMSP/OLS(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Program/ 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夜光数据相结合的建成区提取方法,提取精度达到89.7%;利用长时序提取结果分析了江西省1995年~2014年的城市建成区扩张情况,结果表明江西省近20 a间建成区面积增加了1 276.33 km2,扩张率达423.99%.综合分析建成区提取结果与经济统计指标,结果显示江西省的建成区面积扩张与经济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2=0.6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后,区域内城市的建成区建设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6.
西苕溪流域城市化对径流长期影响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基于GIS平台的长期水文影响模型(long-term hydrological impact analysis, L-THIA GIS),选取太湖上游的西苕溪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验证L-THIA模型在该流域径流模拟有效性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时期(198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状况变化分析城市化对径流的影响;并应用情景分析的方法预测未来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所导致的径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城镇用地产生的径流量要大于非城镇用地;1985?2000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张75%,径流系数相应增加了1.4% ;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当城市面积分别达到流域面积的25%和45%时,径流系数将可能达到0.68和0.79。因此,城市扩张导致的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将成为改变区域水文效应主要因素之一,需要进行合理的城市和土地利用规划限制城市的盲目扩张。  相似文献   

7.
城市边缘区的扩展状况密切关系着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演变.基于1994、2000、2005、2009年4个时期TM影像资料提取出的建设用地数据,通过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建设用地扩展规模系数和建设用地密度指标,利用象限缓冲区分析法将大兴区分成8个象限进行扩展分析,研究1994—2009年大兴区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分析表明,大兴区在15a间建设用地剧烈增加,且增加的强度越来越快;各区建设用地密度的差距越来越大,但差距并非均等变大;大兴区建设用地扩展影响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因素与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2005,2010与2013年DMSP/OLS夜间灯光遥感影像、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动态阈值法、植被指数、统计比较法提取城市建成区范围,结合GIS技术,对新疆乌昌核心区城市空间扩张与建成区格局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昌核心区城市灯光灰度值7个等级呈逐年、逐级波动递增趋势;2000—2013年城市空间扩大2.9倍;城市空间扩展程度指数与非农业人口、人均GDP及二三产业产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005—2010乌昌核心区扩展强度指数最大,城市空间整体呈扩张趋势,但建成区紧凑度不高且空间形态不规则.  相似文献   

9.
2000-2013年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空间分析,采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4期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提取西安市4期的建设用地,通过象限分析法、同心圆分析法,以扩展强度、分形维数等扩展指标分析西安市近年建设用地的扩张特征,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对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3年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较快,年均增长率高达5.81%,尤以2010—2013年扩张最快,扩展方向主要集中于南、北、西北,扩展范围集中于以钟楼为中心的6~18km处。14年间西安市的经济效益较好,在2005—2010年达到最高;社会效益较低,建设用地扩张快于人口扩张,在2010—2013年城市规模弹性系数高达5.12;环境效益呈下降趋势,热岛区在建设用地扩展的中低速区、中高速区及高速区分别扩展了0.41倍、3.45倍、6.41倍。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历年遥感影像提取成都市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分析城镇扩展状况,建立城市扩展综合指数及城市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协调度模型分析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化质量的协调耦合状况,研究成都市1990—2013年城市空间外延扩展及城市化质量变化趋势,并探索两者协调和耦合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成都市城市外延拓展空间有限,扩展强度指数先增后降,拓展形态规则度和紧凑度普遍不高;2)研究期内成都市城市化质量提升明显,并已基本达到合理水平,2000—2009年成都市城市化质量提升最为迅速,2013年末城市化质量已经基本达到合理水平;3)研究期内成都市城市空间扩展与城市化质量协调耦合状况不断优化,从1992年的不协调状态发展为2013年末的高度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空间上表现为城市地域的扩展.从土地利用角度来审视城市化现象,可以更综合、更深入地去把握城市化及其本质.本文以大连甘井子区为例,深入研究甘井子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趋向同步扩张,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突出,现行交通用地形成的交通网络体系结构效益低下,城市建设用地的效益有待提高.提出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方案:优化城乡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最终引导土地利用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空间上表现为城市地域的扩展。从土地利用角度来审视城市化现象,可以更综合、更深入地去把握城市化及其本质。本文以大连甘井子区为例,深入研究甘井子区建设用地的利用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趋向同步扩张,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突出,现行交通用地形成的交通网络体系结构效益低下,城市建设用地的效益有待提高。提出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的优化方案:优化城乡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最终引导土地利用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城市扩张及其对城市增温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在为人类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城市热岛效应是其中极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近二十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首都北京,城市扩张显著,人口稳步增长,热环境势必受到一定影响.为定量研究近十多年来北京市城市扩张范围及其对城市增温效应的影响,本文对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进行去饱和处理,对北京市城市扩张进行动态监测,结合MODIS反演的地表温度数据月合成产品定量考察了北京市城市扩张及其对城市增温效应的贡献.结果表明,夜间灯光数据经过去饱和处理后能够以更高精度提取城市范围;2000—2012年北京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2000—2003年增长速度相对较快,2004—2012年城市扩张速度明显减慢;北京市近十多年来城市建设用地以原有核心功能区为基础逐渐向四周扩张,表现出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外延式发展,周边区县的建设用地也在各自原有城镇建设用地基础上呈现向四周的外延式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热岛效应始终显著,城镇用地温度逐渐主导了全区温度水平,城镇用地温度与区域平均温度之差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4.
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协调发展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山东省为例,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脱钩模型和空间可视化方法分析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用地与城镇人口规模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变化时空差异显著,城镇建设用地变化高及较高水平县区集中分布于济南、滨州、青岛和临沂等市,城镇人口变化高及较高水平县区趋于黄河沿岸与东部沿海地区集聚.(2)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呈现明显的趋同趋势.(3)2000-2018年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城镇人口的脱钩关系存在强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链接及弱扩张脱钩4种情形,强脱钩状态的县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扩张链接状态的县区向东部丘陵地区转移.(4)2000-2018年人地关系欠合理区范围有所收缩,合理区与不合理区范围均有所扩张,其中人地关系合理的县区呈现向东部、南部扩张的态势,不合理的县区向北部沿海地区及东部丘陵转移.人减地增的建设用地供给和人口需求的空间错配是造成山东省县域城镇建设用地与人口关系失...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地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以贵阳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求促进喀斯特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协调发展的方法,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贵阳市为例,综合考虑工程地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3个方面11个评价因子,通过Delphi法确定因子分值,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因子权重,对喀斯特地区土地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贵阳市建设适宜用地(含建成区)占市域面积4.62%,较适宜用地占19.99%,一般不适宜用地占23.25%,较不适宜用地占23.74%,最不适宜用地占17.71%,不可用地占10.69%。根据评价结果,为不同等级的用地类型提供了相应的建议,为保护喀斯特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Landsat卫星数据为基础,以GIS为技术支撑,选取城市用地扩展速度、扩展强度指数、分形维数、紧凑度等城市形态指标,实证分析1990—2017年佛山市建成区外部形状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1990—2000年佛山市城区的空间扩张是一个飞跃增长型,2000—2009年是平稳增长型,2009—2017年是快速增长型,城市重心往西南方向发展;2)佛山市城区扩张以外向型扩展和内向填充型两种方式并存。研究结果可为佛山城市总体规划及综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过程的深入,城市群建设已成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发育程度最高的城市群,研究其城市扩展的时空规律对于政策制定、合理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作用。本文利用长三角城市群1990—2010年间5个时期的城镇建设用地监测数据,选取首位度指数、年均扩展量、土地利用效率等指标,对比分析不同城市扩展随时间变化的过程特征。结果表明:20年来该城市群内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超过8000 km2,各时段中2005—2010年扩展最为剧烈;城镇建设用地首位度指数逐步降低,该城市群建设用地规模呈现多中心化的趋势且正在强化;各城市城镇建设用地年均扩展量及土地利用效率随时间的变化轨迹呈现出明显的省内相似性和省际异质性;绝大部分城市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995年以来各城市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普遍显著降低,说明粗犷低效蔓延仍是该地区城市用地扩展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8.
首先利用遥感影像分类获取2000~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变化图,选取漳州市2005年度DEM、人口密度、城市规划等影响因子数据,通过空间随机采样方式,建立起2000年至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分布概率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运用该模型,结合GIS技术和2009年相关影响力因子数据,模拟出2005年至2009年漳州市区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并与该地区2005年和2009年两个时期扩张实际变化的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拟较为理想,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模拟灵敏度为0.6952.  相似文献   

19.
基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增长边界作为一种控制城市蔓延的技术手段和政策工具,成为管控城市空间扩展的首选措施.本文首先基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确定土地开发建设的空间格局,然后叠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允许建设区范围,利用基于CA-Markov土地利用变化模拟预测的建设用地扩展区域,最终确定城市增长边界.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适宜性高值区位于西南部区域,多集中在新城建设区内.低值区分布在生态、水源敏感性较强的湿地保护区、河流沿岸和东北部山区;根据建设用地适宜性初步划定城市增长刚性边界和弹性边界,其中弹性增长边界与研究区土地开发建设实际情况相符;在弹性边界基础上确定的城市增长边界表现为城镇开发建设范围局限于中部、西南部区域.未来可以依据城市增长边界所确定的空间范围指导顺义区城市建设,促使城镇建设在合理的掌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为合理认知资源枯竭型城市用地扩张形态、分布等特征,以辽宁省阜新市为研究区,采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解译Landsat影像提取建成区用地,结合扩张强度指数、扩张强度均指数等分析阜新市各县区1999—2019年的城市建成区用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阜新市东部县区扩张强度高于西部,扩张中心由西部向东部移动;各县区建成区用地的分布模式及扩张趋势有各自特征;20年间,阜新市建成区用地优势斑块地位、连通性、形状和人为干扰程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改变.研究结论对合理解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扩张特征及城市的发展等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