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封面学者:人类学家李亦园教授●李子宁/著1997年1月6日大雪过后的一个晴天,在北京大学新勺园举行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一位学者正侃侃而谈对当代台湾民间宗教的人类学分析。他就是台湾著名的人类学家李亦园教授。李亦园教授1931年出生于福建...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五月的广西民族学院 ,百花竞开 ,彩旗飘扬 ,一派喜庆气氛。时值广西民族学院建校 50周年大庆之际 ,由广西民族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承办的人类学高级论坛在风光秀丽、气候怡人的南宁举行 ,这不仅为广西民族学院的校庆增添了一份喜气 ,而且也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发展和繁荣注入了新的动力。人类学高级论坛从筹备到召开都得到了海峡两岸四地人类学者们的大力支持和热烈响应。国际著名的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李亦园先生在会议当天给人类学高级论坛发来了贺信。为了充分反映本次人类学高级论坛的盛况 ,本刊特开辟专栏 …  相似文献   

3.
迈向人民的人类学是费孝通先生1980在美国接受马凌洛夫斯基应用人类学奖时的演讲,在那个年代人们往往会把这样的题目视为“政治色彩”太浓而忽视其学术性。笔者认为在那样的场合、那样的时代,提出这样的题目是有着不平常的意义的。我记得20年前美国的一位人类学家顾定国(GergGulding)先生来中山大学访问,我问他来中国想了解什么,他说想看看费孝通先生讲的“人民的人类学”是怎么一回事。他说美国、英国有应用人类学,有发展人类学,但没有人提出人民的人类学。顾定国先生的话,其实道出了费孝通先生在世界人类学中的重要地位———一位中国人…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类学一代宗师费孝通先生1910年11月出生于江苏吴江,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费孝通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中国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创始人。他1930年进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后考入清华大学师从俄籍教授史禄国攻读人类学,成为中国最早在本土获得社会人类学硕士的青年学者。1935年,他与新婚妻子王同惠同赴广西大瑶山进行社会调查,途中误踏虎阱,王同惠在寻人救援途中不幸溺水身亡。费先生获救后根据瑶山调查所得资料,整理出版了《花蓝瑶社会组织》。当年他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留学,在马林诺斯基教授指…  相似文献   

5.
今天是个节日。这是蔡华的节日,也是中国人类学的节日。因为,蔡华属于人类学,属于中华民族。这个奖有什么意义呢?像这样有分量的国家级大奖,在中国人类学领域,过去有一位学者得过,这就是费孝通先生。蔡华是第二位。仅此一点,足可看出这个金奖的意义。为此,我向蔡华教授表示衷心的祝贺!  相似文献   

6.
公元2005年4月24日22时,国际杰出的人类学家,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国家领导人费孝通教授溘然长逝。山河恸泣,大地无言,乾坤肃穆。送别一代宗师离我们而去。费孝通先生的去世对中国人类学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我们也为失去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和导师而悲痛。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人类学的贡献不仅仅因为他的辛勤耕耘,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他的主要作品集中反映在十四卷《费孝通文集》中);不仅仅是他所致力的乡土研究、农村研究和创建现代乡镇企业模式,诸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不仅仅因为他的导师、…  相似文献   

7.
一公元2005年4月26日早晨,我与佛光大学人类学系的主任宋光宇教授正在佛光大学学人招待所的大厅里聊天,在一边看报纸的徐桂兰突然惊呼:“唉呀!费老去世了!”。我连忙拿过报纸看到“费孝通教授去世”的大字标题。报道称前天社会学人类学大师费孝通教授因病去世,享年95岁。过了一会,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翁玲玲教授,请她与台北的李亦园先生联系,了解有关情况。9时我去上课了。12时下课后,翁教授告诉我,已与李先生通了电话。北京方面已给李先生打来电话,通报了费先生去世的情况。并告之,李先生已决定把原定2005年11月1日在北京为费先生95华诞做寿…  相似文献   

8.
李亦园的文化观与文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李亦园先生的“三层次均衡和谐”理论产生的背景 ,认为李亦园先生的文化观 ,是在综合美国人类学派和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 ,并结合中国文化资料 ,形成、发展成为自己的较完整的文化观 ,李亦园创立的三层次均衡和谐理论是在中国文化资料的基础上创立的理论 ,是中国人独自创立的理论。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从诞生到现在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人类学传入中国已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 ,从蔡元培先生介绍民族学开始 ,在老一辈人类学家们的培育下 ,中国人类学以高水平的态势进入国际人类学界 ,在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涌现出了费孝通、岑家梧、杨成志、江应樑、林惠祥、梁钊韬、李济、凌纯声、潘光旦、许烺光、林耀华等人类学大师 ,他们以他们不朽的人类学著作为中国人类学争得了国际性的荣誉。2 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中国人类学在人类学本土化方面在台湾得到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发展 ,涌现了陈奇禄、张光直、李亦园、乔健、杨国枢、吴燕和等人类…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2005年7月,台湾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研究所前任所长乔健教授荣誉退休。东华大学为感谢乔先生的重要贡献,并祝贺他70大寿,专门举办了“族群与社会学术研讨会”,两岸人类学与少数民族研究的专家、学者云集一堂,为研讨会提供了诸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本刊承蒙乔先生数十年来的关照和扶持,特在“族群人类学”主打栏目中,推出李亦园的《乔健:族群与社会研究的先驱》,回顾了乔先生作为国内族群与社会文化研究的先驱和领航者所走过的学术历程和所作出的主要贡献;吴天泰、姜明义的《原住民自助文化研究的时代意义:东华大学族群所的文化实践》,对…  相似文献   

11.
于2002年刚成立的中国社科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2002年11月15—16日在北京奥林匹克饭店主办了高规格、高档次、高水平的“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国际上著名的海外华人研究权威学者:台北中研院院士李亦园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王赓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主任陈志明教授、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庄英章教授、北京大学华人华侨研究中心主任周南京教授、暨南大学  相似文献   

12.
费孝通先生以其自身的治学经历论述了人类学是一门交叉的学科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第一批民族学博士的庄孔韶先生从他选择专业的兴趣、早期的教学感受、田野工作谈到对中国人类学的重要学者费孝通、林耀华的成果的评论及《金翼》与《银翅》两书的连接意义。庄先生还就人类学怎样看待历史文献与撰述等谈了自己的见解 ,并说到其本人提出的“不浪费的人类学”的初始思想。认为人类学家既是文化梳理的专家 ,又是文化观察的杂家。  相似文献   

14.
由人类学高级论坛组织,宁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宁夏社科院主办的人类学高级论坛2 0 0 4年5月2 9日~31日在银川长相忆宾馆举行。本届论坛聘请了中国文学人类学的领军人物、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叶舒宪研究员、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南京大学范可教授、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博士张应强副教授为观察员,他们在闭幕式上从不同的视角,对本届论坛作了观察述评。此外李亦园院士,本届论坛峰会上新当选的论坛副秘书长、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徐新建教授对论坛作了述评。一、第二届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观察员评论  叶舒宪教授:经过了…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2006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金色的日子。备受世界瞩目的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第三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同时在广西南宁举行。“三临品味壮乡茶,四海宾朋恋槿花;共赢东盟年年盛,互惠平台届届佳。”金色的季节,金色的收获。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本刊全体同仁也满怀金色的心情把2006年的压轴期奉献给大家法人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对之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为此,本期主打栏目特刊发由第三届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吴大华教授主持的法人类学研究“习俗与法”栏目,隆重推出吴大华的《论法人类学的起源与发展》,张文山的《关于法人类学若干问题的思考》,戴小明、谭万霞的《论民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冲突及整合》,徐晓光的《贵州苗族水火利用与灾害预防习惯规范调查研究》,莫金山、潘远益的《瑶族石牌制及其在南方民族习惯法中的地位》等文章,其中,吴大华和张文山两位学者就法人类学的学科定义、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等几个问题进行思考与解读,认为法律多元是法人类学的基本立场。文章观点新颖,值得一读。1935年,费孝通先生深入广西大瑶山开始民族学调查,并以此展开他七十年民族研究生涯,七十年里,先生抱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学以致用,志在富民”的崇高理想,以中华民族研究为立足点,“行行重行行”,为建设“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富强中国与和谐世界,建言献策,鞠躬尽瘁。为缅怀人类学民族学的世界级大师,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和中央民族大学承办的“纪念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民族研究70年座谈会暨研讨会”于2006年10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著名人类学家、台湾世新大学乔健教授的话代表了多数学者的认识:“先生早已超越了名人的境界,而正式进入了历史,成为在建立人类学、社会学或者综合地来说文化理论的世界级大师之一,奠定了永恒的与普世的历史地位,成为与拉德克利夫·布朗、马林诺夫斯基、列维·斯特劳斯等并列为十二位建构现代文化理论的主要贡献者。”本期全文刊发由敏俊卿撰写的这次研讨全综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文艺学张国安为了加强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促进大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最近,中南民族大学特聘台湾著名学者,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园教授、东华大学乔健教授、交通大学客家研究院院长庄英章教授、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馆长藏振华教授为名誉教授,并聘乔健教授为中南民族大学人类  相似文献   

17.
女士们、先生们:陈校长、吴院长、李院士:第二届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在徐杰舜教授的全力推动下,我能与李亦园院士联袂前来参与盛会,感到无比欣幸。在宁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宁夏社会科学院的积极筹办下,今天终于能在银川市长相忆宾馆正式隆重开幕。就像自然科学中的数学一样,人类学是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最基础的学科,所以在先进国家中日益受到重视,毫无疑问早已是一门显学。人类学传到中国已一百多年了,由于其比较的、历史的方法,功能的、结构的观点,同时从体制、语言、文化、环境与考古等多方面对人及其历史作出全方位的、深入的…  相似文献   

18.
卷首语     
百年学术 ,一代宗师。本刊 2 0 0 2年 1月 1日出版的第一期隆重推出庆贺钟敬文先生 1 0 0华诞专栏 ,在编辑第二期时 ,却要为钟先生 1月 1 0日谢世而致哀。钟先生的学人风范将永远铭记在中国学者们的心上。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世纪之交出现了科学技术在诸多方面的重大突破 ,人们惊呼人类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数字时代”、“基因时代”。此时此刻 ,李亦园先生在接受本刊副主编徐杰舜的访谈时 ,以一个人类学家特有的战略眼光呼吁“人类学要关心人类的未来”。他指出 :即使是科学的发展也是一种特化 ,它有时脱离了用它…  相似文献   

19.
丁丑之岁,春风传喜:意大利人类学国际中心将1996年度人类学研究彼得奖(Premiopitre)授予了一位东方中国学者。此奖历来只授予西方欧美人类学者,中国学者获得此奖可说是史无前例。这位幸运的中国学者就是民俗学家北京大学人类学与民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民俗学会负责人、博士生导师段宝林教授。段宝林教授于1934年生于江苏扬州。1949年春夏之际,段宝林投笔从戎,从军南下江南,曾在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作家协会工作。部队的大熔炉锻炼了他,他在工作之余也刻苦自学,后考上了北京大学。1958年毕业,…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解释,探讨二者的关系对于厘清中国社区本土知识内在构成,尤其是对汉人社区内二者关系问题的考察有重要的意义。从上个世纪开始,经过费孝通先生、王铭铭教授等学者的进一步阐发,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研究成果。时隔20年,"回溯"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和再表述,不仅是人类学学科方法之一,也是研究人文科学的内在要求。本文试图以阆中古城区的地方个案来尝试性地揭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并引起相关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