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家庭在孩子心理发展上有着关键性的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本文通过文献探讨,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亲社会行为有积极密切的关系,最后提出建议,为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姚璐璐 《科技信息》2011,(5):I0109-I0110
近年来有关亲子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已取得丰富的成果,本文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认知、情绪、气质、行为及社会化等方面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揭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我修订的拖延调查量表和中文版EMBU对400名小学生进行测试,旨在研究小学生拖延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拖延行为存在显著相关;(2)父亲情感温暖、母亲情感温暖、父亲的惩罚和严厉、母亲的惩罚和严厉因子对小学生的拖延行为都有着非常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剖析了《红楼梦》中贾母与贾宝玉间的隔代亲现象、林黛玉个性与寄养的关系、贾环堕落的家教原因等,指出隔代亲并非是一种必然的社会心理倾向,其形成,除祖辈因年龄趋老而变化的心态外,还取决于微观环境中的群体因素、祖辈的个人因素和被亲孙辈本身的特点;隔代亲具有明显的选择性。认为儿童被寄养,对良好个性的形成非常不利。对儿童采取长辈各自为政不一致要求的教养方式,极易导致儿童性格不良。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负行为是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且给儿童身心带来一定消极影响的行为。对于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言,校园的教育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是否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及其心理健康状况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小学三至六年级的流动儿童为被试,初步探讨流动儿童校园欺负行为、父母教养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群体中欺负与受欺负现象较为频繁;欺负儿童间存在性别差异,受欺负儿童间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流动儿童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关系;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受到欺负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已有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受到性别、文化程度及家庭完整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为了探讨城市高中生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状况,采用了我国岳冬梅1993年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贵阳市45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是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其教养方式有着显著的影响,父母是否离异对其教养方式也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父母教养方式是发展心理学家研究儿童心理发展问题时关注的重要课题。父母通过教养孩子的活动,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上世纪40年代迄今,国内外心理学家不懈地运用实证研究,探索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揭示父母教养行为和方式的机制及特征。随着心理科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现场化、数学化,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大大丰富了人们对家庭、对父母、对儿童的认识。通过对国内外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分析和现状研究,综述了中外心理学家对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成果,概括了近年来在父母教养方式研究中呈现的从宏观系统走向微观具体的研究特征,进一步探究了教养方式的内在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已有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受到性别、文化程度及家庭完整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为了探讨城市高中生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状况,采用了我国岳冬梅1993年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贵阳市45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是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其教养方式有着显著的影响,父母是否离异对其教养方式也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胡春宝 《科技信息》2013,(18):210-211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EMBU)和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问卷(16PF)对249名民办高职学生进行调查,目的在于探讨民办高职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与学生人格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在偏爱被试维度存在显著差异;③父母教养方式除偏爱被试因子,其余因子与学生人格发展有显著相关;④除父母偏爱被试和父亲过分干涉因子外,父母教养方式其它因子能有效预测学生人格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0.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自尊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S)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对156名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自尊在独生与否上差异不显著,在性别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年级上高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高二学生;(2)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独生与否所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差异;(3)高中生的自尊与其感受到的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自尊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360名初中生进行测查,探讨了亲子分离内部各因素对中学留守儿童应对方式的影响,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差异显著,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更趋于消极。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在年级、性别、分离时间、沟通频率、代养人类型上差异显著。结论:亲子分离后,亲子分离的时间、沟通频率和替代养育方式的不同都会显著的影响中学留守儿童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2.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298名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父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严厉,偏爱被试,过度保护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在拒绝否认维度上存在城乡差异,在情感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三个维度上存在年级差异。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城乡差异。父亲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维度上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母亲教养方式在过度干涉、过度保护维度及拒绝、否认维度和惩罚、严厉维度上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在偏爱被试维度上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使用多元方差分析研究发现:班主任管理风格是影响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因素.班主任管理风格与性别、班主任管理风格与年级对初中生外倾问题行为交互作用效应显著:对于女生九年级学生,班主任不宜使用专制风格的管理,否则会助长学生内倾问题行为;对于男生七八年级学生,班主任不宜使用民主风格的管理.否则会助长学生外倾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4.
曾伟楠 《科技信息》2009,(19):384-385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抑郁障碍产生的影响机制,研究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我图式特点及其跟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以及对抑郁障碍产生的影响。方法:分抑郁组和对照组,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图式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对被试进行调查。结论:1.抑郁障碍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倾向于缺少情感上的温暖和理解.过多的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2.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我图式表现出更多的回避性、强迫性和依赖性。3.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我图式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学优生和学困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星  胡婷婷  陈霞 《科技信息》2009,(31):175-177
目的:比较研究学优生和学困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的差异及其及其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运用自我描述问卷(SDQ-II)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158名初中生(学优生76名,学困生82名)进行调查。结果:(1)学优生较之学困生,父母更多的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给予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较少运用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2)在自我概念各因子上,学优生与学困生存在显著差异(除言语、外貌、体能外),具有更加积极的自我概念;(3)父母积极地教养方式与子女的自我概念呈显著正相关(p〈0.001),而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其呈显著负相关(p〈0.001)。结论:(1)学优生和学困生在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2)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我国城乡部分儿童自我概念及其父亲教养方式的调查研究,探讨我国目前父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使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对其自我概念和父亲教养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和T检验.结论:父亲教...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以及自编应对方式问卷对重庆市两所中学共242名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的特点、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学生具有较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应对方式;在发展特点上,自我概念各因子除自我批评外,高二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其它各个年级;学生消极应对方式的得分从初一到初三逐渐上升,到高中逐渐下降;在影响因素方面,在自我批评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道德伦理自我因子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生理自我和自我认同因子在性别和年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应对方式上,抱怨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发泄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求助在性别和年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自我概念的正向因子与消极的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与积极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自我概念负向因子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18.
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学习适应性测验(AAT)、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592名进城农民工子女进行问卷调查。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除父因子1(温暖理解)外,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其它因子与社会支持在学习适应性上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高社会支持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发展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