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结合非洲、美洲及亚洲等地口传文学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经典外译所涉及的翻译类型、翻译目的、翻译策略问题进行阐述,将少数民族文学翻译的目的分为"为舞台再现服务""为文化研究服务"和"为文艺研究服务"三类,并分别讨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文化"走出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视野下,中国翻译史书写将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三组关系亟待关注: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翻译;口传文学翻译与书面文学翻译;海外华语文学翻译与本土中华文学翻译。少数民族文学、口传文学和海外华语文学翻译的纳入,可使翻译史在容量上成重量级、在形式上呈多声部,这是突破当前翻译史书写瓶颈所在,也是作为朝向确立中华多民族翻译文学史观的一种努力和书写中国多民族翻译史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3.
文学方言因其粗鲁鄙俗长期以来受到冷遇,翻译届在文学方言研究方面一直没有很成熟的研究成果。但是文学方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开展文学方言翻译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杂合理论为文学方言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空间视角。  相似文献   

4.
谈到文学翻译,人们会立即想到"翻译者,叛逆也"这一说法。由于中西方语言体系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文学翻译的目的是进行文化传播与信息交流,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势必会发挥主观创造性,甚至是叛逆性,对原著进行变通。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作品中普遍存在,对于各民族文化交流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结合《红楼梦》库恩德译本对"创造性叛逆"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内涵意义以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语言文字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是一件难事.古今中外许多翻译家和理论家提出不少切合本国语言实际和阅读欣赏习惯的翻译理论及其方法,有的侧重于忠于原著,有的偏向于富于艺术性的"再创造",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从比较文学译介学的角度,探讨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之不可避免及其对于不同民族文学交流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对文学翻译中由于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差异造成的译文与原作的"变异"现象做初步考察,用顺应理论进行阐释,试图说明在文学翻译中,变异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是不同文明间交流的必然产物,是顺应语言与文化语境的自然结果。顺应理论对文学的翻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潘丽冰  刘洪泉 《科技资讯》2006,(21):201-202
文学形象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其民族性。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给文学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就文学形象的译法,提出三种看法,以期在文学翻译中给出引子。  相似文献   

8.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的构建者。翻译即解释、译者就是解释者、理解和解释的无穷性、效果历史原则等理论为我们审视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哲学上的依据,并呈现出主体性意义的哲学本质。作为一种解释行为,译者的主体性已经让优秀的文艺作品得以传承,并将继续以其巨大的潜力使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域文学走进本民族并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9.
从模糊语言谈古诗词的英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界面临的难题.文章旨从模糊语言的角度,联系相关的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分析英汉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差异,在文学的模糊性方面解读中国古诗词并探讨古诗词翻译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比、分析《尼山萨满》满文转写本、汉译本及英译本中的一些实例,研究了英译文本中几种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损失问题,提出了翻译补偿在少数民族文学典籍英译中的应用与作用。补偿翻译方法在英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典籍中的宗教文化元素时较为常用,有利于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的宗教文化信息,起到译介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周小渟 《科技信息》2012,(32):I0103-I0104
作为中国翻译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翻译时期之一,五四运动前后酝酿了许多著名翻译家的诞生,不少著名西方文学也同时被翻译成中文引向大众。本文旨在整理规划西方文学引进中国的相同之处与其在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欲以管中窥豹之举,呼吁学术界对五四时期翻译文学更多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一直困扰着翻译研究者的难题。从文化融合的角度分析了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认为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忠实有效地传递文化意象是文化融合的大势所趋,既是对外传播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丰富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文学风格翻译的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风格翻译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过于片面或简化地看待文学风格翻译都会远离翻译实际.作家个人风格是在时代、民族、阶级的风格的前提下形成的,译者也是如此.因此,译者、读者以及译作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处理文学风格翻译中的取舍.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翻译的"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深化了文本的社会性与文化性的发掘。艺术与意识形态,文本与社会现实,文学与权力话语都被认为是翻译研究新的突破口。文章以权力话语为视角,以胡适诗歌翻译活动为例,探讨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权力话语对于译者翻译思想及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诗歌被喻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世界而存在,其翻译特别强调文化信息与美感效应的传递。因此,译者需要从研究民族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诗歌意象翻译。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差异,才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转换。从文化视角着眼,针对诗歌中的意象,提出几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手法。  相似文献   

16.
非文学翻译中的文学语言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必须要面对但同时又较为棘手的一个问题。所以,有必要基于翻译实践,探讨文学语言在非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及其功能主义方法论适用于文学和非文学翻译,有助于对非文学翻译中的文学语言进行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17.
勒菲弗尔的翻译改写理论,以及他所阐释的关于操控文学翻译的若干要素:意识形态,文学观念及赞助人对翻译研究,尤其是文学翻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基础上,探讨各要素在多个译者对The Lysistriata的不同翻译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的译学研究中,忠实被视为最高的标准;然而,比较文学却认为,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是不可避免的。从传统的翻译标准入手,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性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不平等的。在文学翻译领域中,文化交流中的不平等表现在强弱势文化间翻译的流向、译者对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及影响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韩蓉 《科技信息》2013,(19):253-253,256
文化负载词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对其的准确翻译可促进跨文化交际也有利于传播民族文化。本文以我国民族性文学作品中的翻译实例为例,探讨了将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理论应用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