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主流。礼乐起源于上古,至周代趋于完善。礼强调差异,讲求秩序,意在确定人伦规范建构社会的等级关系;而乐则讲求旋律,强调和谐,试图诉诸情感,实现人际关系的良性交往。二者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但是在封建社会,经过儒家的整理和组织,将礼与乐合二为一,试图借此实现家族、社会以及政治的和谐。礼乐文化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礼乐”互动指的是“礼”和“乐”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所形成的关联共生、相济为用的人文特质,其源于周代礼乐文明,以中和的秩序为内在精神,逐渐演变为以儒家美学为主导的审美价值体系、思维形式与意义表达。以此视角探究久为经学名目所掩的唐代“九经”之一《周礼疏》,彰显经学家贾公彦在义疏中展现的儒家审美思考。其《疏》是在唐代初年以礼乐立国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中展开的,主要就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礼”“乐”关系、“礼乐相济”等论题加以继承与补充,在对律吕、礼器等的诠解中申发了礼乐“中和之美”,还就音乐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予以探讨,是儒家美学和礼乐审美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官修科举教材,其对唐代及后世的礼乐文化建设给予影响深刻,美学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礼乐文化影响下的先秦儒家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与乐的起源与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有直接关系,与原始宗教密切相连,后经上古三代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西周时代的强化,礼乐逐渐脱离了宗教神秘色彩,但源于原始社会祭祀活动的文化精神,仍以礼乐的理想准则而延续。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先秦儒家将礼乐与伦理紧密结合,用"仁"来解释礼乐,表达其美学主张,认为凡是美的,就必须体现"仁",符合"礼",注重美与善的关系,强调艺术与伦理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大量事例的具体分析对比,论述了成语翻译中,应着重考虑原文语言的各种文化因素和差异,着眼于其蕴藏的内涵意义,而不应机械地平铺直叙地将其逐字逐句转换成译文语言的观点。强调必要时,应舍其"语言外壳",求其"内涵意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翻译的"忠实流畅"和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5.
韩冰 《科技信息》2012,(4):311-311
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手机功能的日益完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通讯工具这一基本用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也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平台,而成为当代青少年的精神寄托。时下,在地铁、公交车等公共场所,越来越多的"拇指一族"专注地盯着自己的手机屏幕,发短信、打电话、看手机报、手机小说、玩游戏和看手机电视。手机文化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笔者试对手机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国学视阈下《戏曲鉴赏》教学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与国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党的十七大关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指引下,高等学校重新审视并调整《戏曲鉴赏》教学的定位,创新《戏曲鉴赏》的教学思路,以便提高《戏曲鉴赏》教学的质量,适逢其时。《戏曲鉴赏》教学目的在继续保有原来"美育"和"素质教育"的规定內涵的同时,新增国学内涵之后,可以表述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教育"。当然,要从根本上提高《戏曲鉴赏》的教学质量,要将《戏曲鉴赏》教学思路创新落实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师资水平亟待提高,必要的硬性条件和软性环境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7.
船山先生从正统儒家之"正本清源"的立场,抱负着"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学术使命,对道家的"老庄之学"在历史上的流弊进行了清理——即"格道"。其"格道"的方法是"入其垒,袭其辎,暴其恃,而见其瑕矣,见其瑕而后道可使复也。"其"格道"的目的则是"返儒",即复归于儒家的"礼乐中和之极"的"圣道"。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在文人艺术,而古琴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正是由于历代文人的不断参与而逐渐形成.古琴艺术散发着浓厚的文人气息,是古琴与文人结合的文化成果.现今人们谈古琴文化,多从文人思想对古琴文化精神的影响方面论述,忽视对古琴文人化发展过程的讨论.以本末关系来论,古琴艺术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为末,古琴的文人化过程则为本.按中国传统文化前继后续的发展模式,追本溯源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原则.因此,梳理古琴文人化过程是有必要的.从文献来看,古琴与文人的关系早在上古三代的礼乐制度就存在,后来发展到汉代,尤其是东汉,古琴的文人化才基本成熟与定型.  相似文献   

9.
石萍 《科技咨询导报》2009,(30):113-113
傩是一种"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的仪式,仪式的过程具有祭祀、驱鬼和祈福的作用,而傩戏具备了既娱神又娱人的特点。广阐宫为新化县传承五代之久的巫傩老坛,与当地梅山文化密不可分,结合当地人们熟悉的故事内容和新化方言来演唱的傩戏曲目,通俗易懂,风格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0.
在清末民初“戏曲改良”背景下,一批秦腔改良班社兴起于西安城内,这些戏曲班社大都实行室内剧场的经营方式。与此同时,随着西安城内商业的繁荣,逐渐形成了以秦腔剧场为主体的公共娱乐场所,导致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更形塑着城市文化。这些戏曲班社体现出秦腔戏曲文化所包含的传统特性、戏曲杂志与电气化舞台美术所展现的现代特性。通过探析民国时期西安秦腔班社,可窥得城市文化新旧交叠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自然"是古代诗歌创作追求的理想境界,综合性极强的戏曲也非常注重"自然"境界,古代曲论家们从体裁、语言、内容、表演等不同层面对之进行了探讨,虽然使用的概念不尽一致,但其基本精神追求是一致的。综合各家论述,可以得出戏曲"自然观"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2.
蔡利勤 《科技信息》2010,(19):378-378,418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馈赠礼俗。而包装作为礼品的外衣,也应该融入本民族的特色和文化。礼尚往来的习俗,使得作为馈赠礼俗的商品,需要利用包装来增加商品的贵重感与价值感,注入亲情和温情,并能够顺应当代社会"倡导绿色"的消费观念,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特有的作用。而绿色包装的设计则是这其中不可避免的一项重大研究。  相似文献   

13.
罗攀 《科技信息》2010,(30):I0264-I0264
国家体育总局创编四套"健身气功"以来,"易筋经"在民间得到了更加广泛的流传。近几年练习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在熟练动作的同时还想进一步了解其文化含义。本文就从"易筋经"之第一式"韦驮献杵"着手分析其文化内涵。经追溯"韦陀"的源流,我们最终得出结论:"韦驮献杵"就是守护在佛祖身旁的护法和尚"韦陀"向佛祖敬献降妖除魔的武器"。韦驮献杵"是"易筋经"的前三个动作,它与中华民族的谦逊、诚恳,以诚相待的文化内涵紧密联系,研究的意义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楚国是先秦时期生活于江汉之间的一个封国,在商、周时期时均独立于华夏民族之外,被中原国家视为蛮夷之邦。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他们自成一体,形成独特的迥别于以中原国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民族的文化与习俗,但由于种种需要与中原各个国家发生着频繁的交往。在交往中,深受着中原文化的影响,自觉不知觉地吸收着中原文化的元素,这也使他们逐渐融入到中原文化中。《清华简·系年》中的众多史实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对研究两种文化的关系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建设中原文化传承创新区,弘扬中原传统文化有着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李庆洁 《科技资讯》2010,(9):180-181
唐代大文学家、教育家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里,他把"传道"放在了教师职责的首位,正所谓"教之道,德为先"。而语文是生命之声、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每篇课文都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都体现着时代的主旋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的要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本文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回族的民间文化伴随着回族的形成仅有 70 0年的历史 ,但却形成了其鲜明的特色 ,作为伊斯兰文明与儒教文明在中国本土碰撞、对话、调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多元性文化 ,显示出了其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艾丽斯.沃克的《日用家当》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60、70年代非裔美国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与迷茫。而独特的历史决定了他们的文化遗产兼具非洲黑人文化遗产与美国黑人文化遗产的双重身份,试图抛弃或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都只会是片面的、肤浅的。在全球化语境下,解读这种困惑与迷茫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承载对于民族文化认同与重新建构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堪称其中的典范,他的"自然之道"思想涉及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造成的。道家老子"自然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考察的问题。通过分析老子的"自然之道"理论,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当下社会发展仍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9.
徐贤杰 《科技信息》2012,(19):494-494,454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自产生以来便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各个层面。中华传统武德正是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文化。研究认为:中华传统武德彰显了儒家"仁"的精神内核,蕴涵了儒家"义"的伦理精髓,富含了儒家"礼"的精神要旨,凸显了儒家重"信"的伦理观念,映示了儒家尚"勇"的仁德践履。当前,加强武德教育,对提高习武者的道德修养、培育人文精神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内涵,强调人作为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统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即"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通过教育等活动来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生存方式,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又是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或手段。我国广大的民族地区受传统的发展观影响相对较小,因而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尚未遭受较大的损害;通过民族教育目标的调适和民族教育课程的改革,形成以人为本的生存方式,使民族聚居地区在迈向现代化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维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平衡及社会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避开传统发展观那种对生态"先破坏后建设"的老路,实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