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共生理论的视角而言,技术生态就是技术共生的体系,包括共生理论的三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技术的关联性和协同性使得不同技术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共生界面形成共生关系。技术共生是一个动态过程,经历了共生关系的识别、适应、发展、共生解体及新的共生关系的形成。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探讨技术共生机理,目的在于理解和把握技术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技术开发或技术管理等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合作与小国普赖斯奖获得者共生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赖斯奖是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国际奖项。本文揭示了发生在比利时,荷兰和匈牙利这三个较小国家的普赖斯奖获得者共生现象,通过建构“双核”或“三核”的合作网络模型,描述了共生获奖者的之间的合作关系,说明科学合作能促进学术共荣,因而是引发小国普赖斯获得共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新型生物肥料、生物调节剂和生物防治剂--丛枝菌根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丛枝菌根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肥料,生物调节剂和生物防治剂 菌根是土壤中一类有益真菌与植物根系形成的互惠共生体.菌根的种类很多,丛枝菌根是其中的主要类型,约90%的高等植物(包括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阔叶树种等)都形成丛枝菌根.形成丛枝菌根的真菌由于在植物根系的皮层细胞内形成丛枝状结构因而得名丛枝菌根真菌(亦称AM真菌).  相似文献   

4.
对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的哲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二者皆具生态进化特性,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在区域内具有其内在的一些表征:共生进化的统一性、投资的高风险性、区域产业发展的非平衡性等。科技创新在产业创新上的价值体现不仅是其本身的表现,还负荷着科学精神、科技创新文化等内在的价值作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增活力。不断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的环境与系统。提高以自主创新的核心创新能力,促进与产业创新的共生进化与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分析农业企业共生环境技术创新效应的基础上,设计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三个维度:外源技术协同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阐述了三类共四种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基础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技术突破型管理模式、市场引导型管理模式、战略规划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并剖析了各种模式的内涵及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有比较系统的探矿理论。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的《管子·地数篇》。它总结了一些矿床中矿物的分布规律,指出可以根据矿苗和矿物的共生关系来寻找矿床。  相似文献   

7.
随着以网络技术和虚拟实在技术为基础的虚拟世界被快速地纳入到当代社会的生产体系,消费体系和文化体系之中,如何看待虚拟世界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人们高度重视的一个基本话题,本文从社会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虚拟世界的本质及其与同实世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秉承共生的理想将是克服目前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关系理解上出现混沌化的一种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的对象是自然,自然所蕴含的三重特性及其所伴随的三个历史阶段逐渐为人类所认知,并显示出独特的生态伦理价值。第一阶段,自然具有自在性,表现为抽象性、实体性和复多性。其生态伦理价值在于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畏惧。第二阶段,自然具有他在性,表现为不可知性、历史偶然性和人的意志能动性。此阶段内,上帝凌驾于自然之上,不仅表现出宗教对自然的压制,而且也逐渐展现出人与自然对立与割裂。第三阶段,自然具有有机性,表现为科学技术的构成、技术理性资本化与自身矛盾。生态伦理价值所展示的则是人的关怀,形成人与自然的既对立又同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今生态文明的主题。自然生态既是科学的奠基性实体,也是技术的对象,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高等植物普遍存在内生真菌(endophyte),在禾本科草类中尤为常见.而且大量研究表明,共生真菌不仅与植物的营养有关,而且与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养鸡场、养猪场和养鱼场中养殖动物和周边健康人群肠道内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方法:在甘肃、湖北、北京、山东和四川5省市从鸡、猪、鱼、人粪便标本中分离大肠埃希菌,利用K-B纸片法检测其耐药性,利用WHONE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产ESBLs菌株利用PCR实验检测其头孢噻肟酶类型。结果:养殖动物源性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四环素、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和氯霉素的耐药率较高;鸡分离的菌株耐药性状况最为严重;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总体分离率为11.4%;在我国头孢噻肟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以1群、9群为常见。结论:肠道共生的耐药菌株对养殖动物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加强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监测对防止耐药株的广泛传播和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知识民主是知识社会催生的哲学发展新动向之一,其发展进路在于:在本体论上,表现为知识的客观性走向情景依赖性;在认识论上,表现为知识的主客二分走向主体间性;在实践论上,表现为知识的价值中立性走向知识与秩序的共生。  相似文献   

12.
一、主要技术内容 通过对截初生根菌根真菌侵染理论的研究,发明创造了林木菌根化的最佳方法-截根菌根化技术,经配套技术的研究和组装,形成了系统的截根菌根化育苗和造林新工艺,与其它常规育苗和造林方法相比,具有高效能、低成本、无公害、易操作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元宇宙作为Web3.0演进的重要方向将对人类社会秩序带来深刻影响。基于身体理论的研究视角,通过比较网络社会不同演进阶段的身体-技术关系特征,认为“身体在场”是贯穿网络技术和身体关系的轴线。前元宇宙的网络社会使得人类实践的经验事实分化为在场与缺场两层空间,缺场交往的兴起使得身体能超越地理空间的限制而形成“缺场共在”;元宇宙社会将进一步把人类实践的经验事实分化为现实、镜像与原生的三层空间,并通过现实肉身、机器假身和数字化身建构起以“三身交互”为特征的全新身体实践结构,由此生产出“虚实共生”的新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4.
公民科学是一种让公众直接参与到具体科学研究项目中的知识生产新模式。公民科学倡导知识论层面的科学民主,强调公众专长对知识生产的价值。在公民科学范式下,公众与科学的关系在重构,公众既是科学知识的消费者,又是科学知识的生产者,是知识共生机制的重要力量。公众对知识生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数据的收集和数据的共同创造。公民科学是开放科学的一种实践路径,通过让公众参与科学研究以理解和信任科学,这样,公众与专家在互动中实现互信,从而利于走出单向度信任机制的困境以重建科学公信力。因此,公民科学具有重要性和可能性,但其也存在限度,所以走向“负责任”“适度”公民科学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技术哲学语境下的“技术生态”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背景:技术建构论自身的缺陷与当代技术社会发展的生态化趋势要求技术观作出新转变;在学科交叉背景下,生态学为技术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技术生态是对技术体系内部或外部各层次、各要素之间在共同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联动关系的一种形容与描述方式,其早期形态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组合工具。技术生态的判定标准有两条:至少由两种功能不同的技术构成,且技术之间要具有互补关系;技术之间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技术生态的基本结构分为由技术间互动构成的内部生态和技术与环境互动构成的外部生态。在一定意义上说,技术生态论是一门“关系”哲学,它强调社会与技术之间、不同技术体系之间的依存性、共生性与和谐性,追求发展过程的科学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植物"犯困"就是植物睡眠。这种现象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就眠运动"。这种十分有趣的现象至今仍未解的科学之谜。每逢皓月当空或是繁星闪烁之时,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有些植物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比如人们常见的合欢树,它那由许多小羽片组合的叶子,此时就会折合关闭起来昏昏欲睡,如同被人们用手触摸过的含羞草一样耷拉下来。然而在日间,这些小羽片既舒展又平坦,给人一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中国引种了大量的外来植物,它们被称为“舶来植物”。因为植物品种繁多,以及中国各个地区方言有所不同,所以出现了很多“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使人们常混淆不清,给农业、中药学等带来了诸多不便。鉴于此,本文对明清时期的14种舶来植物的名称作了初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8.
植物的一生中,经常会受到动物的伤害,因为所有的动物都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因此采取各种办法来进行自我保护。很多植物并不是干等着食草动物来吃它们的叶子,它们会反击,而且用的是致命武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些素食的动物又“发明”出与之对抗的武器,而那些植物又会进一步采取防御措施……于是,人们在动物和植物之间发现了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的英国经历了太平洋航海探险的大发展,英国植物学家和植物收集者们能够到达世界最为遥远的角落并有机会发现和研究当地的植物,英国的植物学也得以迅速发展。同时,英国在世界各地殖民地建立的植物园成为植物研究和植物移植的中心,植物园对有价值植物的输送、培育和移植,对帝国的殖民事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英国驻海外领地的贸易公司、航海探险、随航的植物学家、建于各地的植物园体系和植物收集者们,共同推动了植物学和帝国经济的良性互动,促进了英帝国植物收集网络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帝国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生物医药研究中心黄来强和深圳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刘仲健研究组,通过对生长于云南山林树干上、干旱季节开花的大根槽舌兰进行观测发现,该种植物存在一种完全由雄性花药主动运动而不借助于任何外部传递媒介完成的自花传粉机制,而且这一机制是该物种繁殖的唯一途径。他们的研究同时发现,该种植物的花具有已经退化的异花传粉结构,而且其开花季节非常干旱、无风且昆虫稀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