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元宇宙作为Web3.0演进的重要方向将对人类社会秩序带来深刻影响。基于身体理论的研究视角,通过比较网络社会不同演进阶段的身体-技术关系特征,认为“身体在场”是贯穿网络技术和身体关系的轴线。前元宇宙的网络社会使得人类实践的经验事实分化为在场与缺场两层空间,缺场交往的兴起使得身体能超越地理空间的限制而形成“缺场共在”;元宇宙社会将进一步把人类实践的经验事实分化为现实、镜像与原生的三层空间,并通过现实肉身、机器假身和数字化身建构起以“三身交互”为特征的全新身体实践结构,由此生产出“虚实共生”的新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2.
随着以网络技术和虚拟实在技术为基础的虚拟世界被快速地纳入到当代社会的生产体系,消费体系和文化体系之中,如何看待虚拟世界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成为人们高度重视的一个基本话题,本文从社会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阐述了虚拟世界的本质及其与同实世界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秉承共生的理想将是克服目前对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关系理解上出现混沌化的一种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农业企业共生环境技术创新效应的基础上,设计了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三个维度:外源技术协同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阐述了三类共四种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基础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技术突破型管理模式、市场引导型管理模式、战略规划型技术创新管理模式,并剖析了各种模式的内涵及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科学合作与小国普赖斯奖获得者共生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赖斯奖是科学计量学领域的国际奖项。本文揭示了发生在比利时,荷兰和匈牙利这三个较小国家的普赖斯奖获得者共生现象,通过建构“双核”或“三核”的合作网络模型,描述了共生获奖者的之间的合作关系,说明科学合作能促进学术共荣,因而是引发小国普赖斯获得共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对生物学哲学界长期以来含糊不清的"生物共生"概念进行辨析,首先对共生功能体的概念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将各种共生关系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功能体共生,另一类是非功能体共生,随后对前人关于共生复合体的各种表征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指出实际上存在两种不同的视角,一种是基于抽象的"无等级层级"框架,使用"相对名称";另一种则基于具体的生物组织层级框架,使用"绝对名称"。因此,对复杂生物实体的表征和描述,应首先明确是基于何种框架,以避免概念的混乱。接下来,本文基于具体生物组织层级的框架,对两类共生关系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功能体共生应被表征为有机体内部关系,而非功能体共生应被表征为生态群落内部,有机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技术哲学语境下的“技术生态”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两个背景:技术建构论自身的缺陷与当代技术社会发展的生态化趋势要求技术观作出新转变;在学科交叉背景下,生态学为技术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技术生态是对技术体系内部或外部各层次、各要素之间在共同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联动关系的一种形容与描述方式,其早期形态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组合工具。技术生态的判定标准有两条:至少由两种功能不同的技术构成,且技术之间要具有互补关系;技术之间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技术生态的基本结构分为由技术间互动构成的内部生态和技术与环境互动构成的外部生态。在一定意义上说,技术生态论是一门“关系”哲学,它强调社会与技术之间、不同技术体系之间的依存性、共生性与和谐性,追求发展过程的科学性、协调性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2):125-129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同时也是对人生存的指导,在本体论的视域下,人之存在找到了自我定位,即是说认识世界的理论理性与道德自律的实践理性作用于人之行为活动。然而,在历史上,本体论的建构往往是不合理的,如古希腊自然本体论人屈从于自然、中世纪上帝本体论上帝主宰人、近代机械本体论人征服自然,在这种不合理的本体论视域下,理论理性功能与实践理性功能被扭曲与误用,人与自然的关系亦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和谐共生本体论的提出,给本体论两大功能的复归找到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将科技、人文对立起来的二元论倾向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促进科技人文的融合与共生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机体哲学视角看,科技与人文因素在不同类型机体中本来就是按照不同方式和比例嵌合在一起的,机体之间的互动决定了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具体方式,而狭隘的工具理性认知模式遮蔽了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各种有机联系。运用机体哲学的方法论对各类机体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网络分析、情境分析、状态分析和趋势分析,有助于促进科技与人文的共生,加强“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和品牌进化是创造企业竞争优势、推动企业进化的重要力量。技术系统通过企业价值链体系形成技术联动关系,并通过技术交流和学习,推动知识进化。品牌系统在市场导向下配置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品牌知识和能力资源,促进内外部知识的流动,形成品牌竞争能力以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知识的进化促进技术创新和品牌进化,相互影响,形成了共生耦合关系。基于回族老字号企业的案例研究视角,分析技术创新和品牌进化过程,提出构建技术创新与品牌进化共生耦合机制和促进老字号改造升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有比较系统的探矿理论。最著名的是战国时期的《管子·地数篇》。它总结了一些矿床中矿物的分布规律,指出可以根据矿苗和矿物的共生关系来寻找矿床。  相似文献   

11.
对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的哲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二者皆具生态进化特性,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在区域内具有其内在的一些表征:共生进化的统一性、投资的高风险性、区域产业发展的非平衡性等。科技创新在产业创新上的价值体现不仅是其本身的表现,还负荷着科学精神、科技创新文化等内在的价值作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增活力。不断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的环境与系统。提高以自主创新的核心创新能力,促进与产业创新的共生进化与优化。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自然观蕴含着建基于实践之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立足于纵向的历史维度,恩格斯勘察了人与自然关系由原初的天然同一演变为"主客二分"尖锐对立的动态历程,并揭示了二者终将走向和谐一致的共生之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诉求必将在人的解放、劳动解放和社会解放中通达"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建构主义分析视角出发,认为技术标准的演化中包含着复杂的利益博弈与权力渗透关系,其生成过程本质上是异质性行动者之间建立复杂的利益嵌入、转译和联盟关系的过程。本文在深入分析TS23.292标准生成过程的基础上指出,新标准并不具有"自然之镜"的品质。通过利益嵌入形成基于共同利益目标的"实践共同体",进而选择成功的利益转译策略来构建强壮、稳健的利益同盟网络,是TS23.292标准顺利建构为事实标准的主要途径。摒弃近代以来技术与社会分离的二元论哲学,从微观上追踪新标准形成过程中多元社会行动主体间的相互形塑、同构共生关系,探索标准的建构过程的多元性、建构时空的多维性以及建构内容的多重性,既是认识信息社会新技术演化路径的重要方法,也是厘定新标准实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技术决定论"盛行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它主张技术决定社会的变迁。上世纪八十年代"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产生,与技术决定论不同,它认为技术是由社会因素建构而成的。本文从产生背景、技术认知、研究方法论、研究视角以及发展格局等五个方面对技术决定论、技术的社会形成论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环境哲学的高度,并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影响和作用的视角出发,首先分析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内涵及人类与环境之间所结合成的动态系统,最后,主要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历史演变的主要阶段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科技园建设的认知理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科技园建设涉及到政府与科技园的关系,大学与科技园的关系,以及企业与科技园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政府如何界定其在科技园发展中的作用,关涉到科技园能否长大的问题;大学如何摆正其在科技园中的位置,涉及到园区怎样长大的问题;创新型企业如何应对科技园内网络关系,决定着科技园能够长多大的问题。正是在对这些关系认知上存在的“计划情结”、“权力情结”和“高、大、全情结”,造成了大学科技园现实发展中的障碍。只有化解这些障碍性情结,视大学科技园为一种基于市场解决模式的创新网络,并且是一个通过组织协同、互利共生充分展现网络效应的网络组织,才能澄清认知理路,使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17.
哈贝马斯与马克思科学技术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在不同时代提出了各自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两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阐述了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在科技的社会功能方面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具体看,两人的科技生产力理论在逻辑元点、观察视角和理论意旨方面完全不同,凸现出两种科技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具有的不同内涵.认识这些不同,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认识当代技术文明的负效应,对坚持具有人文内涵的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两维视角的统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传统哲学理论从人和社会关系视角认为它是人的社会性,而近年来人们从人和自然关系视角认为它是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文章认为,关于人的本质的两维视角和两种观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都能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到根据;而且两维视角是统一的,决定了两种观点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了以社会性为核心、以实践性为基础和以理性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该理论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技术开发与环境问题——全球问题与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技术开发的后果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提高了人类获取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形成了一系列的技术文明;另一方面又在开发的过程中消耗了有限的自然资源、产生了危及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反过来要求人类的技术开发必须走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的道路,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互利共生与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孤立的,技术的演化离不开技术生态。本文首先讨论了技术生态的内涵。接着,借鉴自然界生物之间的种群生态关系,把技术间的生态关系划分为:竞争、中性、合作、共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技术的协同演化机制,指出技术的演化不仅是单个技术的性能随时间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技术与技术、技术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从技术生态的角度研究技术协同演化机制,对技术管理、产品研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