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亚太区红树林资源的民间传统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树林生态系统不仅对全球生态平衡有独特作用,而且是人类很有价值的生物资源。亚太地区红树林海岸居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民间传统利用经验。红树林资源被广泛用作药物、食物、饲料、薪炭、材料和原料等方面,同时红树林区还是渔业、牧业、海产养殖业的适宜场所。本文对此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并认为把生态保护与经济利用相结合是红树林研究和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中国红树林研究进展   总被引:146,自引:6,他引:140  
综述了中国红树林研究简史,并以作者带领的厦门大学红树林科技研研究组40多年来,在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种类界定,物质流,能量流,分了生态学研究和经济利用及其在红树林引种育苗,生态恢复工程上的成果为主,并综合了部分相关教学科研单位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广西既是我国红树林的重要分布省区,也是红树林保护工作开展较早的省区。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广西红树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广西红树林总面积达9 330.34 hm~2,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2.7%,位居全国第二。广西红树林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各级政府出台系统政策措施实现的,具体形式包括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地、颁布实施红树林保护规章与管理办法、打击破坏红树林不法行为等,形成政府主导、科研先行、公众参与、国际合作的多元保护路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广西红树林保护工作仍然面临着以下问题与困难:对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管理能力无法适应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需求;红树林的宜林滩涂日益减少,人工造林成本日益增高;科学技术支撑不足,造林成效大打折扣等。未来,广西红树林保护工作应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尊重科学,提高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中的科技支撑;积极发挥群众力量,全面建立红树林沿岸的群众巡护监管网络;建立完善红树林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红树林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红树林知识科普宣教与国际交流合作,总结中国经验,传播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4.
回顾近20年来中国对红树林的保护以及通过人工造林进行恢复的情况, 梳理我国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相关标准, 厘清现行标准存在的问题, 提出如下相应的建议与对策。1) 应结合国家碳中和战略及红树林保护与恢复规划目标, 制定完善的红树林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体系规划, 加快相关国家标准的出台; 2) 在编制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相关标准的同时, 应注重红树林固碳能力和增汇效应的提高; 3) 建议制定退塘还林相关标准, 填补国内空白; 4) 应充分落实“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修复原则, 重视并加强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标准的技术细节制定; 5) 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应由红树林研究专业机构及专家深度参与, 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定量化红树林病虫害监测评估可为红树林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以广西北仑河口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树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一号(GF1)卫星数据建立模型识别受虫害红树林,结果表明:GF1数据的红光和近红外波段是判识红树林健康与否的优选波段;差值植被指数(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DVI)是区分健康和虫害红树林的优选植被指数,通过训练样本可划定不同群落虫害红树林DVI阈值区间;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绿光波段可有效去除水体和裸露滩涂等背景干扰信息,综合DVI、NDVI和绿光波段,构建虫害红树林识别决策树模型,模型识别精度良好。木榄-白骨壤、秋茄-白骨壤、木榄-桐花树、木榄-白骨壤+桐花树群落的综合指标F(F-measure)大于0.89,且准确率A(accuracy)、精确率P(precision)、召回率R(recall)大于0.85,但白骨壤分类精度较低,综合指标仅0.76。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作者所知道的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的立法,呼吁人类和各国政府重视红树林的营造,欢迎感兴趣的各国科学家来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共同研究。  相似文献   

7.
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常见物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树林湿地是链接陆地与海洋的重要枢纽,地貌特征独特,内部构造复杂多样,集海洋与陆地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为数以千计的海洋生物提供了生存、觅食、繁衍的环境。本文主要从食用红树林生物、广西红树林鸟类和昆虫3个方面重点介绍广西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常见物种。  相似文献   

8.
时间尺度上分析红树林生长区域变化规律,对保护红树林生长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无人机获取研究区域高空间分辨率正射影像并结合近50年卫星遥感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并统计历年红树林面积分布大小和区域。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 本区域植被以红树林和互花米草为主,分别对2012、2015、2018和2019年红树林与互花米草面积进行解译分析,红树林与其他植被面积平均比例约为1:6;2) 近年研究区域红树林面积波动较大,从1973年至1984年红树林面积维持在13.5公顷,1984年至2001年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至0.19公顷,2001年至2019年红树林面积逐步恢复至2.14公顷。3)互花米草入侵和人为活动的干扰将对红树林生长和繁衍产生不利影响。该研究可为无人机量测和遥感技术在植被保护中的应用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9.
江门红树林湿地环境保护及其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江门红树林湿地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动植物资源现状、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江门红树林湿地环境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0.
Mangrove forests are one of the world's most threatened tropical ecosystems with global loss exceeding 35% (ref. 1). Juvenile coral reef fish often inhabit mangroves, but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nurseries to reef fish population dynamics has not been quantified. Indeed, mangroves might be expected to have negligible influence on reef fish communities: juvenile fish can inhabit alternative habitats and fish populations may be regulated by other limiting factors such as larval supply or fishing. Here we show that mangroves are unexpectedly important, serving as an intermediate nursery habitat that may increase the survivorship of young fish. Mangroves in the Caribbean strongly influence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of fish on neighbouring coral reefs. In addition, the biomass of several commercially important species is more than doubled when adult habitat is connected to mangroves. The largest herbivorous fish in the Atlantic, Scarus guacamaia, has a functional dependency on mangroves and has suffered local extinction after mangrove removal. Current rates of mangrove deforestation are likely to have severe deleterious consequences for the ecosystem function, fisheries productivity and resilience of reefs. Conservation efforts should protect connected corridors of mangroves, seagrass beds and coral reefs.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实验生态方法,以攀附率为指标,研究了青蟹大眼幼体和第Ⅰ期仔蟹对不同材质(棉布、尼龙筛绢、PVC和竹木)、放置方式(水平或垂直)和构型(3种结构×3种规格)隐蔽物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大眼幼体和仔蟹对各种隐蔽物材质选择差异不显著(p>0.05),对垂直放置隐蔽物的选择性显著高于水平放置者(p<0.01),对不同结构(草丛型、洞穴型和折角型)和不同规格(5,7和10 mm)隐蔽物选择差异均极显著(p<0.01).其中,对草丛型、洞穴型和折角型隐蔽物的选择性依次降低,对5,7和10 mm隐蔽物的选择性也依次降低.随着规格增大,大眼幼体和仔蟹对草丛型隐蔽物的选择性下降幅度最大,对5 mm草丛型隐蔽物的攀附率为30.92%和25.9%,对10 mm草丛型的仅为0.46%和1.4%. 综上所述,在研制或使用青蟹大眼幼体和仔蟹的隐蔽物时,材质选择主要应考虑耐腐蚀、对水质无不良影响、不易钩挂幼体和仔蟹附肢等因素. 隐蔽物的结构以草丛型为佳,当其亚结构的最小空隙接近大眼幼体或仔蟹全长时,应可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红树林湿地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之一,为人类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深圳福田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以红树植物为主要植物群落,是中国惟一毗邻都市中心的红树林保护区.该研究运用市场价值法、替代市场法、旅游费用法等多种生态经济学方法,评估该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研究结果显示,该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年均总价值约为4.417 9×108元,水质净化、栖息地和气体调节的价值在总价值中所占比重最大,是该保护区的核心服务功能.在对各项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的基础之上,探讨了该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和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广西红树林区的主要经济动物有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可口革囊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合浦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i)、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蟹(Scylla serrata)、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鲍罗豆齿鳗(Pisoodonophis boro)、弹涂鱼(Periophthalmidae)、(鱼喜)鱼(Sillago)、鲻鱼(Mugilidae)等。本文根据这些动物的行为生态特征,提出生态养殖的初步模式,同时讨论了生态养殖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红树林蛀木团水虱危害分析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航清  刘文爱  钟才荣  倪翔 《广西科学》2014,21(2):140-146,152
【目的】蛀木团水虱是近年来危害中国红树林的一个新情况,已导致海南和广西部分红树林的死亡。为了防控团水虱,本文总结团水虱对中国红树林的危害情况,分析团水虱爆发的可能原因,提出一些管理策略。【方法】在海南和广西三处红树林团水虱危害地实地调查资料及生石灰消杀与鱼类捕食控制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结果】调查表明,2010至2013年海南东寨港受团水虱攻击而死亡的红树林面积的平均连年增长率为66.4%。危害中国红树林的蛀木等足类生物主要为有孔团水虱和光背团水虱,前者是危害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的关键物种。受害的红树林都分布于人为干扰强烈且有机污染严重的海区。生长在污染物扩散通道潮沟边缘或污染物沉积区中的林子是团水虱的集中攻击对象。处于地带性演替后期、相对高大的成熟林易遭受团水虱危害。团水虱对红树植物的选择性攻击序列为:海莲、木榄尖瓣海莲、角果木白骨壤、秋茄桐花树。由于潮差不同,中国大陆沿海红树林可受团水虱攻击的地上部高度为海南岛的2倍以上。在实验室中,1∶1配比的石灰水90min就可达到50%的团水虱消杀效果。中华乌塘鳢单位时间的吞食量较稳定,24h内平均可捕食42只团水虱。【结论】推测在海区环境退化的背景下放养家鸭,虾塘排放有机物和消毒剂,人为捕获经济动物很可能是团水虱爆发的触发因子,建议将红树林团水虱危害纳入相关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建立以化学手段为应急,物理措施为辅助,生态保育为长效的红树林团水虱防控机制。  相似文献   

15.
鲎保育的三赢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鲎有活化石之称,不仅是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亦是医药试剂的原料,保育鲎不仅维系了人类生存,更是促进人类文明的跃升。但近年来,鲎被人类大量捕食、采血及破坏栖息地,种群大规模下降,迫切需要得到保育。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指南,鲎的物种保育工作以划设鲎保护区、增加鲎的种群量以及促进大众参与保育为重点。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南部沿海,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与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的稚鲎共同栖息在有红树林分布的河口,这两种鲎的食物中大约60%的碳源来自海草衍生的食物;在户外养殖条件下,稚鲎与方斑东凤螺(Babylonia areolata)混养能够加速稚鲎脱壳率并提高存活率,因而可以获得大量适合放流的稚鲎(3龄)。本文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鲎保育的三赢策略:支持有效的海岸及河口保护区经营管理,在保护区内维系鲎的种群,对大众与小区进行鲎资源的明智利用宣教。  相似文献   

16.
红树林区经济动物及生态养殖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红树林区发展生态养殖的必要性,途径和效益进行了分析,红树林区经济价值较高的海洋动物主要有鱼,虾,蟹,贝和星虫5大类,基围养殖,围网养殖和封滩轮育等是红树林区生态养殖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7.
红树植物叶片中脂肪酸组成及其资源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仪分析发现我国不同地区主要红树植物种类叶片与非红树植物在脂肪酸组成上相似,但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少;脂肪酸不饱和指数较低;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的比值较小.红树植物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种类多而且廿碳四烯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是潜在的脂肪酸资源.红树植物叶片凋落物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鱼虾蟹提供必需脂肪酸,对提高近海水产的产量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实验观察了不同饵料、池底、密度对锯缘青蟹大眼幼体蜕皮变态率和残杀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投喂裸腹蚤时,大眼幼体蜕皮变态率最高,3种池底大眼幼体蜕皮变态率平均为78.1%。残杀率最低平均为11.4%;海泥池底大眼幼体蜕皮变态率最高。投喂3种饵料的大眼幼体蜕皮变态率平均为84.8%,残杀率最低平均为7.6%;裸腹蚤是青蟹大眼幼体培育适宜的饵料.而海泥则是大眼幼体变态适宜的池底.不同培育密度对青蟹大眼幼体蜕皮变态率和残杀率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大眼幼体的培育密度为3尾/dm^3时,其蜕皮变态率最高,而残杀率与大眼幼体培育密度的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9.
红树林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具有多种抗盐机制以适应高盐环境.本文以采自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潮间带滩涂的19种红树植物为实验材料,探究盐腺在红树耐盐中的作用.利用微分干涉差显微镜观察其叶片的表皮结构,发现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美国大红树(Rhizophora mangle)、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尖瓣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 var.rhynchopetala)、萌芽白骨壤(Avicennia germinans)、桐花树(Parmentiera cerifera)、阿吉木(Aegialitis annulata)等9种红树叶片表面具有盐腺,而玉蕊(Barringtonia racemosa)、水黄皮(Pongamia pinnata)、卤蕨(Acrostichum aureum)、木果楝(Xylocarpus granatum)、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拉贡木(Laguncularia racemosa)、秋茄树(Kandelia obovata)、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红茄苳(Rhizophora mucronata)和榄李(Lumnitzera racemosa)等10种红树没有盐腺.通过对相同生境下19种红树成熟叶片表面及内部Na+含量的测定发现,老鼠簕、无瓣海桑、白骨壤等有盐腺红树叶片Na+含量及Na+分泌量均较无盐腺红树高.这些结果表明,具盐腺的红树具有积累盐分的特性,也通过盐腺把过多盐分分泌到体外而适应高盐环境.  相似文献   

20.
无瓣海桑人工林的生物量与能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维栋  高秀梅 《广西科学》2004,11(3):243-248
为了认识引进红树林树种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的生长与生态特征,对雷州附城镇岚北无瓣海桑生态恢复林地进行样方调查与树干生长分析、凋落物收集网收集、干重热值实验分析和网袋就地凋落叶分解试验.结果表明岚北7a生无瓣海桑群落平均单株无瓣海桑材积为101.415 dm3;群落现存生物量为25 016kg/m2,地下部分现存生物量与地上部分现存生物量比例为0.32;当年现存生物量为8.154kg·m-2·a-1;2001年2月至2002年1月凋落物总量为1.895 kg·m-2·a-1;当年群落生产力为10.040 kg/m2;群落能量现存量为443.483MJ/m2;单株能量固定量为1847.849 MJ;当年能量固定量为144.132MJ/m2,当年年能量归还量34.152 MJ·m-2·a-1(2001年),当年能量净固定量为179.474 MJ·m-2·a-1,当年光能转化率为8.10%.同一季节的落叶分解速率相同,半分解期干冷季节为11d、湿热季节为7d,表现出较高的分解速率.元瓣海桑群落具有显著的高生物量与能量积累和归还量特性,其生产力水平处于我国红树林群落中的最高值,其列太阳能的利用形成生物量的水平接近该生态系统最适条件下的水平.因此,对裸滩宜林地选择无瓣海桑进行红树林生态恢复造林,具有成林快、景观和防护等生态效益明显的特点,适合的华南沿海滩涂推广.但是对红树林保护区而言,人工无瓣海桑群落的上述快速生长特性则表现为极强的入侵性,应引起各沿海红树林保护区高度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