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为我们呈示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对社会的反叛与抗争、对自由的渴望与追寻是她们的精神内核。她们共同造就了丁玲小说的创作成就,并以自身的个性特征给丁玲小说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不算情书》是著名女作家丁玲的一部较为独特的创作,也是中国女性文学的重要收获。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分析蕴涵在文中的女性意识与女性欲望,以及在道德压力下,女性欲爱不能、欲罢不止的情爱纠葛。《不算情书》被视为丁玲女士一段独特经历的真实写照,这段独特的情感经历与文本创作之间存在某些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3.
立足于五四女作家的创作实际,通过剖析文本中对母亲、男人的心态以及情爱观、性心理,审视了五四女性写作的主体意识,从而真实地把握了第一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4.
解读当代女作家虹影的作品<饥饿的女儿>关于城市边缘人情感和欲求的叙述,对底层边缘女性突围贫困、欲望困境的深刻书写和对道德阴影下抗争的女性个人身份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思想挖掘.  相似文献   

5.
作为女性作家的性别身份对现代著名作家丁玲的小说创作影响甚巨,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创作中表现了对女性人格的尊重与对女性尊严的呼唤;二是在人物塑造上喜欢突出人物的外貌之美;三是心理描写.细腻入微;四是对性爱的处理极为含蓄。  相似文献   

6.
丁玲与莎菲 丁玲与冰心、庐隐是现代文学史上鼎足而三的女作家之一,而丁玲又是其中著名的革命左翼文艺战士的党员作家。而《莎菲女士的日记》就是丁玲早期的代表作之一,显示了她勇于冲破封建樊笼的藩篱,写出了“五四”觉醒新女性叛逆封建礼教、不与世俗相浮沉的震人心魄的抗议呼声。同时也以细腻揭示女性内心秘密的卓越技巧,表现了她初登文坛的惊人的写作才华,令人耳目一新,的确是出手不凡。  相似文献   

7.
冰心和丁玲两位女作家在现代新女性面对不可能的选择时作出各自的选择。冰心高扬“爱的旗帜”,表现“家”的温馨,歌颂“圣母”之爱;前期的丁玲展示女性的欲望和活泼的生命力,致力于与男性世界争一片天空。两位女作家对女性意识的不同回答,成为关于女性解放的极有代表性的两翼。  相似文献   

8.
"身体写作"最早由西方女权主义者提出,并在80年代传入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丁玲虽没有接触到这一理论,但其在《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不论身体的展现还是情欲的独白都是对女性身体写作这一理论的完美诠释,体现了丁玲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开创了女性话语建构的先锋。  相似文献   

9.
《十三夜》是日本明治时期女作家樋口一叶的短篇小说,也是其表现世态人情的后期代表作之一。本文分析阿关由抗争到妥协的转变,探究其妥协背后的深层原因,从中看到作者樋口一叶其思想意识中的两面性(对旧时代封建思想的妥协意识,以及受新时代影响追求女性解放的抗争意识)。阿关形象象征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初醒,其自我意识中抗争与妥协的冲突,正是小说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丁玲在建国前的一系列小说、杂文、散文,向来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文学的热点。《我在霞村的时候》是对存在体验的独特书写,揭开语言表述中的层层所指,叙事的深层线索是作家借"性病"描摹时代荒芜中绝大多数人的精神病态。用神性写作来解读丁玲叙事的意图,透视其文本性别观照中的女性世界是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丁玲早期的小说创作反映了"五四"运动退潮后激进的女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世界,道出了她们内心的苦闷,发泄她们对社会的不满,这也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和主体创作心态:迷惘、求索与抗争等,这些构成了丁玲早期创作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2.
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一直是以性别对抗的姿态存在文坛,而女性诗歌作为女性心灵的直接展示,在性别对抗与文化解构方面显得十分大胆、突出。且其写作意义都是指向对女性自我生命体验的真实书写,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属于她自己的女性经验世界——"黑夜",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一般文学叙事的女性诗学存在。本文试图从女性诗歌的历史发展,探入剖析新时期女性诗歌中性别抗争意识存在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3.
从被启蒙到自觉选择革命,从革命浪漫想象中的幻想与欲望符号,到革命现实中具身体现的身体之痛,女性的革命选择既不浪漫也不简单。以谢冰莹、杨刚、丁玲等女作家的有关写作为例,相比于男作家的外视观察角度,女作家以女性的真实经验,从内观察和呈现了女性革命选择的多样面貌。既是革命的先锋又是被革命的对象的中国女性,行走的是一条担负着民族一国家大义,同时又承载着个人身体与命运艰辛的革命之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比照中对庐隐、丁玲的女性文学创作进行论述,探讨了两位女作家在反映我国女性意识觉醒方面的贡献,充分肯定这种贡献对当前健全女性意识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赵玉莲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4):61-65,153
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当代女性"个人化写作",在女性话语模式和女性欲望的书写上,突破了女性作为人的主体意识与本能欲望被强大的男权中心社会意识、叙事语体所覆盖的局面,挣脱男性话语无所不在的桎梏,挑战男权文化。然而女作家们在"私人空间"中的"身体书写",在对男性社会性别角色进行大胆的反抗、突围的同时,也在自身的局限中,无可奈何地陷落于男权文化的陷阱。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三四十年代上海"孤岛”时期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她的文学创作上承"五四”的女性文学传统,同时也如"落地的麦子不死”(王尔德语)下启了几十年来多位女作家的女性写作,台湾的施叔青便是一例,两位作家的写作在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西写作技巧的共同点下显现出相同相似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各为两个时代的女性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宋松早 《世界博览》2014,(23):84-85
女性作家通过对食物直白或委婉的描写来强化食物的五味杂陈。一般来说,男性作家比女性作家更容易把食物和性欲联系起来,女作家则往往把食物和女性角色及社会地位联系起来。女作家运用食物意象有很多目的:讨论个人行为、社会行为、心理障碍、艺术、性、性别政治、贫穷、民族主义甚至谋杀迷案。厨房,女人的圣地在加拿大作家阿特伍德笔下,食物被巧妙地用来隐喻男女之间微妙的地位差异和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丁玲无疑是中国20年代后期文学女性的最杰出的代表。她以《莎菲女士的日记》震惊了一代文坛,成为“一登台就挂头牌”的知名女作家,为女性文学树起了丰碑。《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丁玲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它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原因在于小说通过对主人公莎菲女士一段心灵历程的描写,细致而又深刻地反映了20年代中后期,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新女性的矛盾和苦闷、理想和追求,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独具风采的女性形象。对于莎菲,茅盾曾指出她“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青年女性的叛逆…  相似文献   

19.
丁玲在1927—1956年间的文本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嬗变特征:女性叙事的逐渐湮灭、两性角色形象及重要性的日渐倒置、家庭要素由淡化到重现。结合丁玲在这段时期和中共党组织逐渐靠近并最终溶入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上述变化与中共性别混同、鼓励阶级审视、要求两性阶级内联合的社会性别范式的逐渐渗透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因此,—了-玲文本”也就成为研究“权力话语”进行社会性别范式驯化过程的很好例证。  相似文献   

20.
藏族厚重的历史与民间文化深刻影响着藏族女性汉语小说的写作。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现代文明和本土民族文化的双重语境中,藏族女性汉语小说写作日益呈现出某种混杂性,生成了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性女性话语。当代藏族女性汉语小说的本土化书写主要体现在藏族女性生命历程与藏民族文化记忆之间的互动、藏民族民间习俗的性别内蕴以及在现代化浪潮中藏族女性基于本土文化的多样抉择等方面,显示出当代藏族女作家对女性民族历史、女性主体重构的努力以及对本土民族文化女性化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