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物理扰动等环境因素对底泥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总磷、溶解性总磷、正磷酸盐含量等3个指标研究了物理扰动、微生物活性、温度和培养时间等4种环境因素对富营养化河道底泥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因素对水体总磷变化的影响效果明显,而对另外两种形态的磷影响较小.对各种处理及其交互作用的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4种环境因素对底泥磷释放影响作用的大小依次为:物理扰动、培养时间、微生物活性、温度,温度主要通过影响微生物活性间接作用于底泥磷释放过程.  相似文献   

2.
导弹在飞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外界干扰。其中环境对导弹飞行的速度姿态角的变化的影响尤为明显,所以研究导弹在风雨条件下的飞行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研究环境因素对导弹飞行过程的影响首先建立导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数学模型,然后建立风等的环境模型,再利用vc++通过四阶龙格库塔法进行仿真。最后得出导弹飞行过程中姿态角主要受风的影响,而雨由于只是宏观建模,对导弹的飞行过程影响主要是速度高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移民的城镇化安置等使青海和西藏的农牧民经历着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农牧民的家庭收支变化和对收入的满意情况等也会随着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的相应政策与措施产生很大的变化。文章通过对青海和西藏两省区农牧民收入情况的调查,对城镇化进程中农牧民家庭目前的收支变化以及对收入的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农牧民家庭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收入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正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将更加突出.在推进城镇化战略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进而实现二者的协调共赢是当前甘肃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环境管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环境保护保障城镇化质量"为目标,从环境管理的角度探讨甘肃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降低城乡差距、加大环保投入以及提高政府环境管理水平等三方面提出合理优化的思路与对策,以协调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罗宁 《河南科学》2019,37(5):847-853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既要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也要更加注重保护耕地.以郑州、开封、洛阳和新乡4地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域历年耕地质量资料,分析研究区域近10年耕地质量时空演变格局,通过耕地质量变化规律,分析快速城镇化进程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影响,探求快速城镇化和耕地资源保护的创新机制.结果表明:耕地数量减少的同时,质量也在下降,城镇化对耕地质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化、就业结构变化和城镇规模的扩张等方面.快速城镇化下的耕地保护必须依托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构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6.
应用GM(1,1)模型对张掖市甘州区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数量进行预测,采用回归、相关分析对结果进行了检验,发现2002—2006年甘州区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呈线性正相关,耕地面积在数量上并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但园地、林地的面积却在减少.应用GM(1,1)模型研究甘州区近几年的耕地数量变化和社会驱动力的关系,得出了比较显著的预测结果,验证了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和社会经济系统呈现"U"形曲线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环境因素对膨胀土边坡温度场影响的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环境因素对土体温度场的影响,通过制作膨胀土边坡模型,利用环境发生器模拟温度、湿度和降雨等环境,观测在这些环境因素作用下土体内部温度场的分布与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等环境因素对边坡土体内温度场的影响深度为0.8m;边坡不同部位的温度变化与分布也不同,其中坡面处的变化幅度最大;土体温度随环境温度...  相似文献   

8.
当前,河南省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对河南省和各地市常住总人口的变化、城镇总人口变化和城镇人口增长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重点研究了城镇人口增长与非农就业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服务业对城镇化的快速提升力,强化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持续拉动力,促进产城融合,形成对城镇化的聚合力等加快河南省城镇化进程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区城市化与空气质量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西北地区省会城市为研究对象,研究西北地区城市化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借助统计软件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西北不同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和空气污染类型,通过比较得出中度城镇化对环境的影响最大的结论;通过EVIEWS软件建立了适合西北地区城镇化与空气质量之间的Panel模型,发现短期内环境变化与城市发展之间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环境条件以及气候变化对树木径向生长的影响是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影响树木径向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其中温度、日照时长、降水、干旱、融雪、氮沉降等都是重要的环境因子.本文综述了使用微树芯法监测的树木径向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方面总结了环境因子对树木形成层活动及木质部发生影响的研究进展,另一方面提出了目前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重庆城市化过程与水资源环境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对城市化进程与水资源环境变化关系的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述,进而对重庆市的水资源环境现状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重庆市工业化过程、城镇化过程,与水环境的演变规律对重庆市城市化进程与水资源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能源结构差、城镇用地迅速扩张等是重庆水环境恶化的主要成因。最后,根据重庆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提供的资料,预测出2030年全市总需水量为145.53亿m3,2010年废水排放总量将达到25.3亿m3。  相似文献   

12.
在能源短缺、环境恶化的社会背景下,开发新能源,研制节能环保型汽车是汽车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对汽车新能源的开发、应用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体现.笔者从人VI、经济、社会生活、空间四个方面构建了福州市城市化综合水平评价体系,应用熵值法对1995—2009年间福州市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同时,采用城市资源压力指数对福州市城市资源压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95—2009年间福州市城市化水平持续增高;在城市化水平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城市资源压力也相应的发生着变化,二者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其中“经济城市化”与城市资源压力之间的相关性尤为显著.并通过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分析,探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城市资源压力的影响,从而为福州市未来城市化发展朝健康、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推进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大规模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土地过度开发和占用浪费严重,农村劳动力流失打破了生态环境系统原有的平衡,乡村企业的发展导致农村工业污染日趋严重,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突出的生产生活污染问题.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必须转变思路和模式,统筹城乡生态环境治理,完善农村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农村生态文明管理体制和制度,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升级转型,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以增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5.
西藏地处我国西部边境,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是欠发达地区。西藏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生和谐、社会稳定、主权完整。城镇化作为协调区域发展的助推器,在西藏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城镇化过程中,西藏的人口、社会、经济方面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全面完整地评估西藏自治区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城镇化质量对于制定西藏接下来发展战略至关重要。文章采用耦合模型分析了2011-2020年西藏城镇化中“人口-社会-经济”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虽然在样本期内,“人口-社会-经济”耦合度始终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但从耦合协调度来看,西藏 “人口-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度在最高的年份也仅为勉强协调,尚有较大提升空间。进一步研究发现西藏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社会-经济”高耦合度是由于三个系统发展水平过低导致,西藏城镇化水质量较低,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已经开始限制人口和社会的发展水平。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西藏人口、社会、经济关系的理解,为进一步推动西藏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已成为山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实现摆脱贫困任务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以旅游业发展迅速且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尝试从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环境5个维度构建旅游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给五个维度下37个指标进行权重赋值,测算出2010年-2018年恩施州旅游城镇化水平评价值,诊断旅游城镇化进程中的限制性因子.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提高恩施州旅游城镇化质量的策略及建议,以期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水平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与生态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协调二者的关系,走生态城市之路,是实现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以武汉市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结合武汉市具体情况,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城市化与生态和环境的综合指数及协调度指数.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武汉市城市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而生态和环境综合质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总体来看,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和环境处于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18.
在残酷的重型卡车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客观分析用户的动力配置需求,并对其进行最优配置是车企始终追求的目标。基于车速与车辆工况最强相关的观点,首先对车载数据终端所采集的样本数据进行预处理,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M)聚类分析方法进行速度分布聚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车辆真实数据的聚类结果,总结出各类车型的典型工况。最后结合典型工况与车辆具体配置进行动力匹配分析,从而挖掘出各类车辆的工况需求和动力配置要求。数据化的需求分析为车企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消除了歧义,降低了质量投诉以及售后支出,这表明该方案在实践中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旅游地的旅游环境质量与其旅游业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以北京市怀柔区为例,通过征询相关专家意见,并结合实地调查,构建出由旅游地资源环境、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旅游地社会服务环境、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和旅游地信息环境等分环境组成的怀柔旅游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怀柔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评判结果和实际的怀柔旅游环境质量相符.最后依据评价结果的分析,对照怀柔的实际调查情况说明,分别对每个分环境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城市化发展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因而,对城市化发展进行客观、综合评价就显得十分必要.传统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方法,由于存在赋权的主观性等问题,缺乏评价的客观性.选择了由经济发展、人口与社会发展、环境发展为代表的三大类、共17项具体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反映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中提炼出5个主成分来对四川省内18个典型城市的城市化发展给予综合评价,把四川省城市化发展状况划分为5类.找出了各类城市的优势和差距,针对性地提出了四川省城市化发展对策在于各城市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城市发展方面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国家和四川省提供的各方面优惠政策,制定相应对策促进其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