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境是一切话语的出发点,话语只有在一定语境的作用下才能产生交际效果,本文在探讨了传统语境和认知语境、语境和话语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语境和话语的“互动共变”机制。  相似文献   

2.
成弈 《科技信息》2007,(27):353-354
结合语用学中Grice的合作原则,从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着手,分析口译中的会话含义。认为:在口译实践中译员应在综合考虑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的基础上,遵照合作原则解读交际者的"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3.
从公文的角度,根据语用语境中的目的语境、交际双方关系语境、认知语境等因素,探讨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获得交际成功的原因.这种探索校正了从文学的角度总结"两表"成功之不足,同时回归到语言应用的本位.  相似文献   

4.
王广俊 《科技信息》2007,(32):156-157
文本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而也只有将自己置于同样的条件和环境下,在语境中理解原文,在语境中揣摩作者的思想和感悟,译者才有可能排除各种可能产生的歧义及存在的模糊,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译出最佳文章。本文通过正反两反面的对比,指出深入语境是理解原文,表达译文的必要手段,是诊治翻译失误的灵丹妙药,总结语境在翻译过程中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幽默的妙处在于出其不意。结合关联理论和相关语境理论,试从认知角度来探讨这一幽默效应的认知本质及理解过程。幽默效应的产生源于话语运用与语境不协调,说话人明示与听话人推理不一致以及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存在矛盾等。幽默理解的关键在于择定符合最佳关联的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6.
人文精神大讨论是在市场经济得到发展、世俗化浪潮不断涌现的背景下,文学理论批评界掀起的一次人文主义文艺思潮的冲击波.这场论争始于对文学“危机“的探讨,很快波及并扩展到人文学术领域.“论争“尽管存在着种种缺陷和局限,但却显示了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所面临的问题.展望当下的人文精神建设,应从传统文化语境、全球化语境、世俗化语境中来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7.
通过批评"话轮沉默"这一悖论,分析了话轮的言语性特质以及话轮对言语性特质的超越性,提出并论证了话轮的动作性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当前语境下话轮研究面临的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许艳文 《长沙大学学报》2005,19(1):59-61,65
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大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在当前文化处在全球化语境的形势下,戏曲能否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在保持其优秀传统的前提下进行语境置换,以图与国际接轨,同时能适应当代多方面观众的审美趣味,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汉语造词法的相关理论为入手,结合网络词语的特点,通过对大语境范围内的网络词语进行全面分析,可以使我们对网络词语早期造词的初因有所了解,并可以解析其相关"密码".  相似文献   

10.
梳理了新文学史上关于“孝”的一些论争。发现在精英启蒙文化语境和大众伦理道德语境中“孝”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观,新文学家们强调的是幼者本位,而通俗文学家们则注重的是长者本位,因而发生的论争具有互补性,是现代与传统复杂关系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从《红楼梦》的两种全译本中选取部分译例,根据其特定文化语境以及情景语境中比喻喻体联想意义的异同进行语用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霍译采用了各种有效手段对比喻喻体进行了恰当处理,不仅表达出原文喻体的语用意义,也再现了原文语言的生动形象,从而更好地实现了比喻的语用效果,达到了语用等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汉英比喻翻译中应采取的相应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语用预设的三个主要特征:可撤销性,共知性和隐蔽性的角度分析广告语言,以及这些特征如何使广告语言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除了这三个相对显著的特征,语用预设还会结合其他一些特点,如主观性,单向性和合适性,来达到广告预期效果。根据可撤销性,可以将广告分为语用预设可撤销类型和不可撤消类型,还可以根据语用预设在共同性和隐蔽性上的不同侧重分为两类。另外,本文将共同性与文化语境,隐蔽性与情景语境结合起来,从语用预设各个特点的角度对广告用语的特点进行了较整体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说"PK"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K”是随着《超级女声》的火爆而流行开来。本文考察了它的义项、语用意义、使用范围和场合,认为“PK”的义项有对决、淘汰、比较和对比、竞争4个义项。它的语用意义一般都与《超级女声》节目有关,常用于标题中和一些体育比赛场合。  相似文献   

14.
“为了”作为介连兼类词,在词性的划分上,可以根据句法结构,并结合语义、语用功能来明确它的词性。“为了”引导体词性词语,则为介词;“为了”连接分句,则为连词;“为了”引导小句、主谓短语、谓词性短语,则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划分。  相似文献   

15.
语境的顺应与悖逆——语境策略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环境”简称“语境”,它是语用行为赖以存在、表现的物质和赖以进行的场合、背景。言语交际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能否成功调动语境策略,调动语境策略的前提就是确定构成语境的因素。在了解了语境的构成因素基础上可以从语境的顺应和语境的悖逆两个方面调动语境策略。  相似文献   

16.
论文试图探讨语调在语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语用效果。交际中语用者传递的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语调来实现的。Halliday认为语调可以实现交际者的情感功能和交际过程中的人际功能。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调也属于明示信号,能够帮助听话者进行假设推理,Vershueren认为语调有约定俗成的意义体系,也有临时语境激发的语调异常以传递额外信息,称为语境语调。论文试图解决:①规约语调的语用效果;非规约语调的语用意义;②语境语调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从情景语境的角度,以《少郎和岱夫》为例探讨了民族典籍英译文本的语境构建。分别对语场、语旨和语式的原文和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译语语境的构建并非完全等同于原语,这是由于受到了译语的文化语境和语篇交际情景的影响,是符合情理的。  相似文献   

18.
在回顾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沉默语用观,提出了一般性沉默和描写性沉默的概念,强调了以下观点:1)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描写性沉默能使信息量得到膨胀;2)描写性沉默既是一种语用原则又是一种动态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语言的民族特征决定了语用推理必须考虑一种语言所在民族的传统文化语境。会话含义属于语用推理,因而也必须合乎民族语境的大背景和民族的表达习惯。汉语会话含义中的民族特征正是体现在汉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和汉语表达形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赵庆 《科技信息》2012,(9):149-150
词汇语用学是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新兴发展的分支学科,主要以语境为基础,对词汇进行动态研究。词语的使用与理解不仅仅是个语言问题,更是一个语用与认知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特定语境中词义的扩充与收缩现象,并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语用过程进行关联性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