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1 毫秒
1.
利用π-A等温曲线和线性吸收变的方法研究了一种新的富勒烯联茚衍生物的LB膜的制备,实验表明这种富勒烯衍生物在浓度较低时能够在水面上形成稳定的单分子膜,使用LB膜技术可以将水面上富勒烯衍生物与花生酸混合物的单分子很好地转移到固体基板上,形成多层膜直到50层。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种含有偶氮基团的两亲性萘酚衍生物。该化合物在纯水亚相上能够形成稳定的单分子膜 ,并可转移到固体载体上形成LB膜。在LB膜中观测到酸致变色现象 ,即置于HCl气氛中的有序分子薄膜由黄色转变成紫色 ,而用NH3 气体处理该LB膜后 ,膜的颜色可以恢复如初。这一过程可以反复多次。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种含有偶氮基团的两亲性萘酚衍生物.该化合物在纯水亚相上能够形成稳定的单分子膜,并可转移到固体载体上形成LB膜.在LB膜中观测到酸致变色现象,即置于HCl气氛中的有序分子薄膜由黄色转变成紫色,而用NH3气体处理该LB膜后,膜的颜色可以恢复如初.这一过程可以反复多次.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C60/十八烷酸Langmuir-Blodgett(LB)单层膜混合系统的滑动摩擦行为.模拟结果显示:与纯的十八烷酸单层LB膜系统相比,含有C60分子的混合系统具有更低的剪切压.分析结果表明,在滑动过程中,C60分子被局域在由长链分子形成的空穴里,并且在整个滑动过程中发生滚动振荡行为;系统间的摩擦力主要来自于C60分子与十八烷酸单层膜之间的作用力,而十八烷酸单层膜与十八烷酸单层膜之间的作用力很微弱.  相似文献   

5.
二棕榈磷脂酰胆碱单分子膜诱导碳酸钙结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脂单分子膜是生物膜的简化模拟体系,采用二棕榈磷脂酰胆碱(DPPC)作为单分子膜的成膜材料将使该领域的研究进一步接近生物体系。利用LB技术,模拟生物体系研究二棕榈磷脂酰胆碱(DPPC)单分子膜对碳酸钙晶体生长的取向和形貌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DPPC单分子膜对碳酸钙晶体的取向和形貌有很好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分子有序膜及其摩擦学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LB膜、自组装单分子膜(SAMs)、分子沉积(MD)膜等分子有序膜的基本概念和薄膜结构、厚度、性质以及微摩擦学行为的表征技术,并指出LB膜层问是物理吸附,热力学稳定性差;SAMs以化学键为驱动力,重现性较差;而分子沉积膜具有成膜不受基底形状和大小限制等优点,决定了它在微电子器件润滑方面具有更大的应用前景.在分子有序膜的摩擦学研究方面,着重介绍了分子有序膜本身结构(如物质种类、组成、分子链长、末端基团等)和外部条件(如法向载荷、扫描速率、相对湿度等)对摩擦学行为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本领域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LB(Langmuir-Blodgett)膜技术是一项有近70多年历史的技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发展一直较慢,近10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日益显示出LB膜技术在纳米材料应用方面的优越性。LB膜分子间具有规整的排列和各向异性,可以实现能量转移及电子转移。通过LB膜技术可以控制分子尺度;设计成膜技术可以组装分子可以组装分子取向,进行有序分子组装,得到大面积单分子层。SA(Self-Assembly)膜技术提供了在分子水平上构造理想界面的方便手段,由于得到的膜具有传统LB膜的均一性和稳定性,近年来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有序分子膜优良的润滑性能使其在解决摩擦学问题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文中论述了有关Langmuir Blodgett(LB)膜、自组装 (SA)膜和分子沉积 (MD)膜在实验研究及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介绍了 3种有序分子膜各自的特点及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因素。目前对LB膜的研究最广泛 ,对SA膜和MD膜的研究起步较晚 ,并对它们性能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同时对有序分子膜在纳米摩擦学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有序分子膜的摩擦学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序分子膜优良的润滑性能使其在解决摩擦学问题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文中论述了有关Langmuir-Blodgett(LB)膜、自组装(SA)膜和分子沉积(MD)膜在实验研究及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介绍了3种有序分子膜各自的特点及其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因素。目前对LB膜的研究最广泛,对SA膜和MD膜的研究起步较晚,并对它们性能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同时对有序分子膜在纳米摩擦学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利用Langumir-Blodgett(LB)技术制备了单层的LB膜,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将银颗粒组装到LB膜上,形成了成膜分子-银纳米粒子二维结构的复合LB膜。AFM和π—A曲线表明调节成膜分子的比例,银离子可以亚单层形式排列于基底表面。拉曼光谱研究表明,该基底显示出了良好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含有缩酮保护基团的共聚物聚N-十二烷基丙烯酰胺/1.4-二噁螺环[4,4]壬烷-2-亚甲基甲基丙烯酸酯pDDMA/DNMMA,并用Langmuir技术构建了单层和多层纳米超薄膜,用表面压(π)和静态弹性模量(Es)随平均重复单元面积(A)的变化研究了聚合物在气/液界面上的表面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共聚物pDDMA/DNMMA能在水面上紧密排列,形成稳定的分子取向规整的Langmuir分子膜,其单层膜的厚度为1.6nm;分子的主链平躺在水面上,分子的侧链基团以与水面呈62°夹角向上伸展。与π-A曲线相比,Es—A曲线能更清楚直观地反映单分子层在挤压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Es-π曲线的研究为优化拉膜工艺条件提供了可靠依据。排列紧密的单分子膜在-定的表面压下,可单层、多层均匀的转移到固体基板上,形成规整有序层状结构的LB膜。  相似文献   

12.
13.
纳米多孔 WO3薄膜的溶胶-凝胶制备与热处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金属W粉为无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技术,结合浸渍镀膜方法,制备出纳米多孔WO3薄膜,研究了热处理对薄膜性能的影响。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椭偏仪等仪器测量了薄膜的特性。实验表明:热处理使得薄膜致密,折射率增大(从1.77增加至2.03),厚度减小,WO3颗粒增大;WO3结构发生变化,桥键W-O-W吸收逐渐减弱,且向低波数方向移动,共角W-O-W键吸收越来越强。这些变化归因于热处理导致的WO3颗粒形状、团聚状态的变化以及应力键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种子生长化学沉积法被用于制备玻璃毛细管内擘上金膜:在玻璃毛细管内壁自组装上氨基硅烷,然后利用静电相互作用组装上单层金溶胶纳米粒子,最后在管内缓慢注入含有氯金酸和盐酸羟胺化学镀液生长金薄膜.该方法通用易行,可在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玻璃毛细管内壁形成厚度连续、均匀和可控的金属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用电子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和红外吸收谱等方法研究 a-Si:H 薄膜的毫微秒(ns)脉冲激光退火的结果。从红外吸收谱发现了退火后薄膜中H相关振动吸收的增强现象;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厚度≥3μm 的薄膜退火后具有多层结构。讨论了 H 在产生以上现象的机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使用变分累积展开方法.研究了铁磁性薄膜的磁性.给出了作为薄膜厚度函数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解析表达式.作为一个特例,给出了立方格点上自旋1/2铁磁薄膜的自发磁化曲线、磁滞回线和矫顽力的三级近似结果,并对结果作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采用8-羟基喹啉锌为发光材料制备了不同蒸发条件下的薄膜样品和单层电致发光器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Znq2薄膜的表面形貌,分析了蒸发条件对成膜质量和器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钱建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642-643,653
合成了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席夫碱,在铜片表面制备了席夫碱的自组装分子膜.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分析了席夫碱自组装膜对铜片的缓蚀效果,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1 mol/L HCl腐蚀后铜片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席夫碱对铜有一定的缓蚀效果,自组装膜在1 mol/L的盐酸溶液中缓蚀效率达到85.3%.自组装膜的缓蚀效率与浓度有关,浓度高的自组装膜对铜片的缓蚀作用明显高于低浓度的自组装膜.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含氟杯[4]芳烃离子盐化合物1,利用表面压一面积(π-A)等温线、压缩/扩张循环等温线与膜稳曲线、紫外与红外光谱等手段研究了该化合物在空气/水相界面、空气/二元羧酸水溶液界面的成膜性能及阴离子识别。结果表明:化合物1在水或者二元羧酸水溶液的亚相表面均能很好地形成稳定的Langmuir膜,在界面能识别二元羧酸阴离子,并能转移到固体基片上形成LB膜,形成的LB膜为H-聚集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