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应用扫瞄电镜观察低能铜离子注入绿豆(PhaseolusaureusRoxb.)种胚后子叶细胞结构的变化情况,并对注入前后种胚内部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进行了测试.试验证明离子注入后种胚内部淀粉含量和蛋白质的成份都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应用光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低能铜离子注入绿豆(PhaseolusaureusRoxb)种胚细胞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绿豆种胚被铜离子注入的区域其细胞结构和未注入的对比,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并出现了局部损伤。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观察绿豆种胚的萌发过程,表明离子注入造成的局部细胞损伤在8h后得到修复,同时记录了离子注入对绿豆种胚萌发以后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应用生物超弱发光的液闪仪测试了离子注入水稻种胚前后种胚的生物超弱发光值,并根据种子在不同时期这种超弱发光值的变化情况探讨了离子注入对种胚生长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离子注入绿豆种胚中注入深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能重离子注入农作物种胚引起诱变育种机理研究的关键之一是注入深度问题,本文通过SEM和SIMS检测到经注入以后绿豆(PhaseolusaureusRoxb)种胚内部铜元素和钛元素浓度随深度的分布,说明离子注入诱变育种与带电粒子的直接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低能重离子注入农作物种胚引起诱变育种机理研究的关键之一是注入深度问题.本文通过SEM和SIM检测到经注入以后绿豆(PhaseolusaureusRoxb.)种胚内部的铜元素和钛元素的浓度随深度的分布.说明离子注入诱变育种与带电粒子的直接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3种不同剂量的氮离子束为诱变源,分别对不同染色体组倍性的水稻成熟胚进行离子注入试验,对其出芽率和愈伤组织的形成状态进行了观察鉴定.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氮离子注入后,试验材料成熟胚的出芽能力、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以及愈伤组织的出愈时间均受到了明显的影响,这种生物学效应会因离子注入剂量的大小而异,也会因试验材料的染色体组倍性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同时发现,经过离子注入后的同源四倍体材料比相应的二倍体材料更容易诱导出愈伤组织.由此可见,氮离子注入对水稻愈伤组织形成的生物学效应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7.
本文比较分析了三粒小麦和普通小麦种胚萌发初期碳水化合物及核酸蛋白质合成动态的变化。结果表明,这几种物质在两种小麦中都表现出随种胚的萌发而增加的趋势。其区别在于,三粒小麦的每胚总蛋白含量从第3天开始明显高于普通小麦,而可溶性糖在萌发过程中一直低于普通小麦,淀粉含量在1~4天时高于普通小麦,第5天低于普通小麦。根据实验结果,对核酸含量的变化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核酸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合成动态变化同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形态建成等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离子束介导外源基因群转移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能量为30KV,剂量2×1017N+/cm2的离子注入,将大豆全NDA导入新麦9号籽粒种胚,结果表明,处理后当代后熟植株籽粒蛋白质含量有明显变化,得到了一批高蛋白的极端变异材料,收获的植株中蛋白含量高于对照20%的植株占6.1%.说明通过离子束介导外源DNA转化技术可对种子直接转化,并获得高蛋白材料,它有可能成为一种无性的边缘育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氮离子注入纤维素酶产生菌的诱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诱变手段,离子注入技术以其独特的诱变机理和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受到关注,被广泛地应用于植物、微生物育种和转基因.本文应用低能离子注入技术对纤维素酶产生菌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进行诱变选育,研究低能N+注入对其存活率、菌体总抗氧化能力(T-AOC)、蛋白质含量以及产酶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能N+注入对T.reesei的诱变效应显著,T.reesei经N+离子注入后存活率曲线呈现"双马鞍型",而菌体注量-总抗氧化能力曲线与注量-存活率曲线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由此推测,离子注入微生物所诱导的总抗氧化能力的强弱变化很有可能决定微生物的存活情况.在注入剂量为250×1014N+/cm2的条件下得到突变幅度提高最多的菌株,CMCA活力较对照增加了24.3%.  相似文献   

10.
通过正交试验、采用Zisman法研究了经离子注入处理后的固体表面能相对变化及其对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注入后,使固体表面能降低,减小了粘着磨损,提高了材料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介质阻挡强电离放电的物理方法,在窄放电间隙内获得超强电场,在常压下将N2分子电离、离解,形成N2^ 、N^ 等离子,注入乙酸钠样品,引起其分子结构的变化.通过水合茚三酮反应分析,证明了离子注入后乙酸钠样品中产生了新的化学基团α—NH2.同时紫外光谱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乙酸钠样品在离子注入后发生了明显的分子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喜玛拉雅白皮松种子的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胚乳和胚中脂肪含量高达57.57%和31.84%,且均可检测出6种脂肪酸;两种组织中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4.15%和23.09%,其水解物均可检测出20种氨基酸;胚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糖,而淀粉较少。  相似文献   

13.
张立杰 《科技资讯》2009,(20):222-223
离子注入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表面改性技术,随着离子注入技术产业化和实用化的推进,预期在不久的将来,离子注入工艺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研究离子注入技术对金属材料表面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离子注入技术在提高和改善金属材料表面性能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未注入掺碘聚醚砜(PES)膜和离子注入掺碘PES膜的红外光谱.发现两红外光谱不同.离子注入使掺碘PES膜的C—S键和C—O键断裂,但对掺碘PES膜的苯环没有破坏作用.Ar(苯环)—O—Ar吸收峰经离子注入后向低波数位移是由于离子注入导致键断裂.挥发性物质放出和富碳层的出现,并伴随着膜的致密化,使分子间的作用力显增大.膜结构的变化引起了膜的电学和光学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trim软件和高斯模型对离子注入后快速退火载流子分布进行设计,初步构造出离子注入的分布图像,通过与实验结果比较,进一步完善模型,选用高斯与半高斯混合模型,得到了与实验结果更吻合的模拟方案,从而找到了研制NPN型偶载场效应晶体管(VDCFET)离子注入的最佳条件,并研制了性能良好的VDCFET。  相似文献   

16.
离子注入等方法处理小麦种子后幼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离子注入、SSC浸泡、DNA溶液浸泡和经离子注入转大豆DNA的小麦种子萌发10d后,幼叶中SDH、G6PD、α-Amy3种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均可引起小麦幼叶中G6PD、SDH、α-Amy酶带与酶活性的变化;DNA片段比全长DNA对各种酶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离子注入对玻璃材料的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地评述了离子注入对玻璃风化、化学稳定性、晶化和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影响。指出采用离子注入法,在不影响磷酸盐玻璃重要性质的前提下,提高其化学稳定性;锂硅酸盐玻璃在注入Nd^+后,可提高玻璃的耐水性。强调指出离子注入在玻璃改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人参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蒽酮法、愈创木酚法等方法,研究了人参体细胞胚胎发生中可溶性蛋白、多糖及淀粉含量和POD及PPo活性的变化,并对体细胞胚发生的不同时期培养物内源LAA和AB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多糖和淀粉含量在早期胚时较低,可溶性蛋白含量、POD及PPO活性和IAA含量在早期胚时最高;在成熟胚时期,ABA含量最高,且ABA与IAA的比值在成熟胚时也较高.说明多糖和淀粉参与调节胚性细胞的分化和发育过程,POD及PPO和可溶性蛋白与早期胚形成密切相关;ABA与IAA比值高有利于体细胞胚的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9.
采用金属蒸气真空弧离子源,在奥氏体不锈钢上注入金属W离子,研究了W离子注入对奥氏体不锈钢微动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W离子注入后不锈钢的表面硬度提高了3倍;W离子注入能够显著改善奥氏体不锈钢的微动磨损性能,降低微动磨损面积.这主要归因于离子注入造成的表面强化,以及离子注入在基体表面产生的压应力.  相似文献   

20.
在考虑B,P,As离子注入单晶硅中的浓度分布模型的基础上,讨论了快速热退火对3种注入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提出了3种离子在快速热退火后浓度分布的修正模型,由修正后的模型得到的多次离子注入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