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应用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中国1985年到2008年生产性能源消费量的变动进行分解。能源消费量的变动分解为三种效应:由于整体经济的增长带来的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的效率效应。实证结果表明:24年来,实际GDP带来的经济规模效应是使得能源消费不断上升的最主要因素;效率效应的作用与经济规模效应相反,效率效应对于控制能源消费的增长起到了较大并且积极的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能源消费的控制并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广东省1990-2009年能源消费的面板数据,采用广义费雪指数方法对广东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探讨产业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等因素对广东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和作用。为了进一步剖析各因素对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效果,构建回归分析模型,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与产业结构对广东能源消费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产业能源效率对广东能源消费增长起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1—2017年相关数据,对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以及11个省市能源消费开展驱动因素分解,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强度、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效应是影响能源消费变化的主要因素,但是驱动因素的作用方向不同,空间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是能源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对抑制能源消费效果显著,人口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拉动作用较弱。未来应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进节能减排、推行低碳生活方式等方面分区施策,积极应对,减少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4.
采用完全因素分解模型,对1994~2009年中国产业部门和民生部门(居民生活消费)的能源消费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将影响产业部门能源消费变化的因素分解为经济因素、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将影响民生部门能源消费变化的因素分解为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效用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部门中经济因素是中国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效率因素缓解了能源消费量的增长趋势,结构因素没有实现减少能源消费的作用.民生部门的能源消费量正处在快速增长阶段,并且经济因素是民生部门能源消费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国工业经济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以广东省为例,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分析了1990—2011年广东省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现状与特征;用LMDI分解技术,将广东省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和人口规模效应4种因素;定量分析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广东省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导促进因素,人口规模效应为次主导促进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广东省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导抑制因素,能源结构效应是次主导抑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能源消费的因素分解——基于完全分解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描述辽宁省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能源消费量和能源密度的基础上,运用无残差的完全分解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分解出经济增长、结构和能源密度等因素对能源消费变动的影响效果,得出相应的影响效果系数,并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找出辽宁省能源消费变动的特征与分阶段各因素的具体影响效果,为辽宁等老工业基地制定能源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静 《河南科学》2013,(8):1313-1316
以我国27个省(区、市)2005-2011年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及产业结构数据为基础,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三者之间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结构的重要影响因素,影响效应达到0.633;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结构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影响效应分别为1.019和0.322.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在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障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对数指数分解方法 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对浙江省东门岛2007~2012年渔业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将能源消耗的总效应分解为产业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和生产规模效应.结果表明:2007~2012,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规模增大是促进东门岛渔业总能耗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2007~2010抑制渔业总能耗的增长,2010~2012促进渔业总能耗的增长;能源结构是抑制2007~2012能耗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生产规模四个方面为东门岛渔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96~2012年天津市经济增长、能源消费进行分析,发现减少天津市CO2排放对其低碳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计算天津市CO2排放量,运用LMDI法分解影响CO2排放的因素,探索了天津市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结果表明,天津市能源消费量保持上升形势,且终端消费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耗量的增多必然会导致天津市CO2排放的迅速增多,其中,第二产业对能源消耗产生的CO2中贡献最大,决定了全市CO2排放增长的形势.人均GDP和能源强度效应的累积贡献量相对较大,而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累计贡献量相对较小,且拉动和减缓作用交替出现.优化天津市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脱钩理论分析1995—2010年辽宁省各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费增长的动态关系.为探究各产业发展对能源消费的作用机理,基于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模型,对辽宁省三次产业能源强度进行因素分解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耗总体上处于相对脱钩状态,能源消耗量增长的速度小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影响能源强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效率因素.第一产业主要是结构因素促进能源强度的下降;第二产业效率因素对能源强度的提高起主导作用;第三产业效率因素是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为实现经济与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在优化经济结构的同时应不断提高各产业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1.
张艳芳  贾君君 《河南科学》2013,(12):2243-2248
利用Eviews软件分析西安市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利用相关模型对西安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碳排放关联效应的分析表明:①西安市的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联关系;②产业结构的演进与高级化过程具有碳减排效应;③西安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中存在能源消费增速效应;④产业结构演进对单位产出能耗下降的推动作用较明显;⑤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具有决定作用,加快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出口贸易引发的资源流失风险是当今研究的热点. 本文动态地分析了出口贸易引起的资源流出变动及其影响因素, 并对2018-2022年中国地区出口贸易进行优化调整. 首先, 本文利用行业间投入-产出表和资源消耗数据计算中国各行业的直接和完全资源消耗系数; 其次, 利用结构分解模型挖掘出口导向的隐含资源流出量变动的主要原因; 随即, 将45个行业进行聚类分析, 探讨未来各行业的节约资源潜力和调整路径; 最后基于情景分析和多目标优化理论, 从出口贸易结构, 贸易额和技术发展视角对中国未来出口贸易进行模拟分析.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 直接消耗强度, 技术进步, 出口总量和出口结构等4个影响因素中, 出口额对资源流失风险的贡献率最大. 直接能源消耗强度有助于降低因出口导致的能源流出, 而完全消耗水资源强度的降低大大减少了资源流失风险, 符合现实; (2) 以2017 年为基准年, 利用多目标优化模型求解2018-2022年出口结构和出口量, 结果表明优化结果有利于降低资源流出量. 通过调整未来各行业资源消耗强度, 优化结果发现技术提升带来的资源节约优势逐渐增强, 本文认为, 为技术改善的资金(人员)投入的边际产出呈现逐渐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13.
李慧 《河南科学》2014,(10):2184-2189
研究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河南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利用河南省1978—2010年统计数据,对河南省低碳经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贡献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对碳排放总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能源强度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能源消费结构、国际贸易分工;对人均碳排放量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与单位能耗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国际贸易分工.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对人均碳排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河南省碳排放的最大正向影响因素及贡献率最大的均为经济增长,而能源强度和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交互作用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原因及投入结构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指数分解法, 将影响能源强度的因素分解成能源消耗系数、完全需要系数、最终需求结构系数、最终需求和最终能源消耗系数, 并建立能源强度分解模型。然后, 利用 RAS 方法将能源消耗系数和完全需要系数分别分解成结构和效率系数。通过 1987?2005 年的实物价值型能源投入产出可比价序列表, 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结论: 1987?2002 年中国能源强度下降主要受到投入结构变动的影响, 2002?2005 年能源强度反向上升是受到完全生产完全需要结构和最终需求结构双重作用的结果, 真实的能源效率和真实技术进步对其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衡量人类能源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用IPCC法,结合碳足迹的相关概念,分别估算了2001—2010年内蒙古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总碳足迹、制造业能源碳足迹、碳足迹的产值、碳足迹强度和生态压力,并以此为基础,应用STIRPAT模型对能源消费的碳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内蒙古能源消费的CO2排放量逐年增加,煤炭是主要排放源;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增长迅速,制造业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在总碳足迹中占很大比例,且一直呈上升趋势;能源消费的碳足迹产值有所增加,生态压力增大;在碳足迹的STIRPAT模型拟合结果中没有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相似文献   

16.
文章采用生态足迹模型与因素分解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8年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足迹的变动趋势、生态效应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5 a安徽省碳排放足迹呈上升态势,煤炭足迹在其中占主导地位;碳足迹强度呈幂指数衰减,而碳足迹生态压力不断上升,说明碳排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增大.因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增长效...  相似文献   

17.
基因表达是一个动态非平衡过程,必然要消耗能量.故从能量消耗的观点研究了转录水平上的一个代表性的基因表达模型,此模型不仅考虑了复杂的启动子结构(有2个调控位点),还考虑了相互作用转录因子的功能(区分为招募、稳定和混合3种机制).通过数学建模、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发现:招募机制最大化能量消耗(定义为熵的产生率),稳定机制最小化能量消耗,混合机制的作用介于2者之间.此外显示出:当启动子活性态的转录率变化时,启动子活性与能量消耗之间呈现出反比关系,即启动子活性越高(低),能量消耗越少(多); 而当非活性态的转录率(或泄露率)变化时,启动子活性与能量消耗之间呈现出正比关系,即启动子活性越高(低),能量消耗越多(少).这些结果表明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能量消耗是调控机制依赖的.  相似文献   

18.
该文基于表征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IPAT方程,运用结构分解分析模型,采用修正后的Laspeyres方法,选取污染物排放量和资源消耗量作为衡量环境压力的指标,构建了分析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政策对我国环境压力影响的方法。对2000—2009年我国环境压力的时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人口因素对环境压力变化的影响较小且比较稳定,经济增长因素对环境压力增大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政策因素则相对表现出抑制效应。政策因素对环境压力的减缓程度视不同类型污染而有所差异。在资源消耗方面,政策因素的抑制效应在"十一五"期间比"十五"期间更为明显,且对用水总量增长的抑制作用比能源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