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九孔鲍二倍体与三倍体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孔鲍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及核型为:2n=32,18m 6sm 8t,NF=56,第1、2、3、4、6、7、9、10、11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第5、8、12对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第13、14、15、16对为端着丝粒染色体(t),三倍体细胞染色体数及核型为:3n=48,30m 6sm 12t,NF=84,第1、2、3、4、5、7、8、9、10、12组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第6、11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第13、14、15、16组为端着丝粒染色体(t)。  相似文献   

2.
对红原县引种早熟与晚熟猫尾草(Phleum pratense L.)细胞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研究表明,早熟猫尾草染色体数为2n=28,染色体的核型为K(2n)=2n=4x=28=22m+4sm(SAT)+2st(SAT),其中第5、11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8对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各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8对染色体携带随体;晚熟猫尾草染色体数为2n=42,染色体的核型为K(2n)=2n=6x=42=2M+24m+14sm+2sm(SAT),其中第3、4、6、11、12、13、14、20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8对染色体为正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22号为B染色体,其余各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1对染色体携带随体.早熟与晚熟猫尾草都属2A核型.  相似文献   

3.
库拉索芦荟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库拉索芦荟(Aloe vera[L.]Burm.f)细胞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染色体类型按Levan方法分类.研究表明,库拉索芦荟染色体数为2n=14.染色体的核型为K(2n)=2x=6sm 6st 2m.其中第2,3,4对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5,6对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7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在所有7对染色体中未观察到有携带随体的染色体存在.  相似文献   

4.
六倍体莜麦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莜麦染色体的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为42.为六倍体.包括11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9对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1对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其中有3对染色体带有随体.核型公式为2n=6x=42=22m 18sm(4SAT) 2st(2SAT).  相似文献   

5.
徐宁  吴贯夫 《贵州科学》1993,11(1):19-22
本文报道贵州仁怀产绿臭蛙的核型、C—带和银带。其染色体数目为2n=26,NF=52,大型染色体5对(相对长度大于9%),小型染色体8对(相对长度小于7%)。第3、4、6、9四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各号染色体均有着丝粒区C带,3q和4q上有一条居间区C带(4q异态),2p有一条弱居间区C带。9q有一对标准NORs(异态)。本文还讨论了贵州与四川产绿臭蛙染色体核型、带型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湖侧褶蛙及阿尔泰林蛙的核型、C-带、银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魏刚  徐宁 《贵州科学》2004,22(3):54-57
本文报道了产于新疆伊犁的湖侧褶蛙(Pelophylaxridibunda)及阿尔泰地区的阿尔泰林蛙(Ranaaftaica)的核型、C-带、银带。产于中欧的湖侧褶蛙的第8、11号染色体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而且几乎每条染色体都有端粒区C 带,在一些染色体上还有居间区C带;而产于新疆伊犁河谷的湖侧褶蛙的第8号染色体是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1号染色体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只有着丝粒区C-带,没有端粒区和居间区C-带。本文认为这种染色体核型上的差异是同种不同地域种群的染色体多态现象。阿尔泰林蛙与田野林蛙的第6号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本文认为两者同是欧洲林蛙群2n=26与亚洲2n=24的林蛙群的过渡种类。  相似文献   

7.
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Rchb.f)Rchb.f.)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改进的染色体标本制片技术 ,报道了春兰 (Cymbidium goeringii (Rchb .f)Rchb .f .)的染色体核型 .研究结果表明 ,春兰体细胞染色体数目 2n =4 0 ,染色体基数x =2 0 .中期染色体中等大小 ,相邻染色体间长度变化不明显 ,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组成 (I .R .L .) =2L 2 0M2 14M1 4S .核型公式为 2n =2x =4 0 =2 0m 14sm 4st 2t.主要由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未见随体结构 .属于Stebbins核型的 2B型 ,核型不对称系数为 6 4 .2 2 .作者从染色体水平支持春兰在系统演化上归属于较进化的特化种类  相似文献   

8.
翘嘴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遗传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肾细胞染色体的核型进行了分析.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翘嘴鲌的肾细胞染色体组是由48条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组型按着丝粒位置可分为四组,分别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中中部着丝粒染色体9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5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9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每对染色体均由二条同源染色体组成.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翘嘴鲌是一种二倍鱼,其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2n=18m+10sm+18st+2t ,NF=76.  相似文献   

9.
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法,研究了产于福建的竹叶蛙(Rana Versabilis)核型,其二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6条(2n=26),由五对大型染色体和八对小型染色体组成,全部染色体均为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这是典型的蛙属核型式。但其一恒定而清晰的次缢痕是在第6对染色体的短臂上。未见异型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0.
条纹斑竹鲨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HA结合秋水仙素活体注射,取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脾脏经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染色体进行Giemsa染色,完成条纹斑竹鲨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条纹斑竹鲨的染色体组由20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2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5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14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构成,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02=28t 10st 24sm 40m,染色体臂数NF=166,其中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带有明显的次缢痕.与其他软骨鱼类相似,条纹斑竹鲨同样具有数目众多的染色体二倍体数,但以中部着丝粒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为主.  相似文献   

11.
九龙棘蛙和棘胸蛙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福建蛙类新纪录——九龙棘蛙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云南小狭口蛙的染色体组型和Ag NORs 进行了研究,其结果为2 n= 26= 5 +8 = 22m + 4sm ,NF= 52 ,No.6 染色体对长臂上有一恒定的次缢痕,且Ag NORs 位于No.6q 的次缢痕区。本文还将云南小狭口蛙的染色体组型与已知染色体组型的近缘属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沼泽绿牛蛙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沼泽绿牛蛙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了沼泽绿牛蛙的核以式为K(2n)=26=16m+10sm有5对大型不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可以分成A、B、C组,雌雄性个体间没有性染色体的分化。在第7号染色体短臂上出现次缢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长序狼尾草的染色体组型作了观察分析,确定其染色体数目为2n=6x=54。按Lima-De-Faria的分级标准,其染色体可分为中等大小染色体和小染色体(N0.1—5)和小染色体(N0.6—27);按郭幸荣等提出的分类方法来进行分析,其染色体亦可分为中短染色体M_1(N0.1—21)和短染色体S(N0.22—27)。因此,长序狼尾草的染色体属于小型染色体类。另外,在N0.1和N0.6染色体一臂上分别存在有一对随体  相似文献   

15.
临汾附近两种蛙类染色体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对临汾附近两种蛙类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其中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4,包括12个大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大于7.0)和12个小型染色体(相对长度小于6,0).全部染色体可配成12对.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的二部体染色体数目为2m=26,全部染色体可配成13对,5对大型、8对小型染色体.与北京郊区同种蛙类染色体比较,说明不同地理居群的同种蛙染色体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餐条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肾脏细胞制作染色体标本,研究了贵州境内的餐条的核型。根据对100个中期分裂相染色体的计数,结果表明:餐条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8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13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3对;无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染色体臂数(NF)90,核型公式2n=48,16m+26sm+6st,NF=90.未发现异型染色体对。  相似文献   

17.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研究了分布于广东韶关地区的变色树蜥的核型和Ag-NORs.结果显示:广东韶关地区的变色树蜥的染色体数2n=34=12V+22m,NF=46,其中有6对大型染色体和11对微小型染色体,雌雄性间没有发现异型性染色体.一对Ag-NORs位于NO.2染色体的长臂。同源染色体Ag-NOKs有位置差异,一个位于染色体长臂中间.另一个位于染色体长臂末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报道了吊竹梅(Zebrina pendula Schnizl.)核型。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24。具有2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3对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和7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未见次缢痕和随体。染色体的长度比为2.58,臂比大于2的百分比为0.25,属Stebbins核型分类的“2B”型。  相似文献   

19.
采用常规骨髓细胞空气干燥法,分析了贵州两种菊头蝠的核型,大耳菊头蝠2n=62,30对常染色体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其中第13对常染色体的端部带有1次缢痕。X染色体为大型亚端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臂数(FN)为60。马铁菊头蝠2n=58,常染色体由2对小型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26对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X染色体为亚端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小型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臂数(FN)为60。马铁菊头蝠的核型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