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茅盾作品里的各色人物中,时代女性的形象,特别引人瞩目。他塑造这类形象,起始于第一部创作《蚀》三部曲。他说,《蚀》里的女子虽然很多,“我所着力描写的,却只有二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同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的同型”。茅盾笔下众多的女性形象,各各具有独特丰富的性格特征,但大多同这“二型”有着“血缘”关系,分别组成各自的“家族”,形成时代女性形象的二个系列。前者,除了静女士,方太太,还有环小姐(《自杀》),张女士(《昙》),琼华(《一个女性》)以及林佩瑶(《子夜》)。后者,在慧女士、孙舞  相似文献   

3.
《蚀》三部曲是茅盾初期创作的代表作.小说取材于“五四”到大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大革命浪潮中所经历的三个时期,即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既到面前时的幻灭;革命斗争激烈时的动摇;幻灭动播后不甘寂莫尚思作最后之追求.作品经过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成功地塑造了静女士、慧女士(周定慧)、  相似文献   

4.
郭艳 《科技信息》2008,(34):266-266
茅盾和老舍是20世纪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由于二人的早期教育和人生经历不同,在文学创作中,虽同为现实主义作家但表现方法和侧重点却大不相同。茅盾的经典作品《蚀》、《子夜》、《虹》、《林家铺子》表现出他“为人生”主张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等;老舍的代表作《二马》、《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则透漏出老舍的“批判”性和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重传统观念剖析的文学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今天人民向作家们发出要注意农村题材呼吁的时候,我们很自然想起了茅盾。想起了这位前辈作家在农村题材耕耘中的辛勤劳绩,想起他所塑造的一系列成功的农民典型,想起他长期累积起来的描绘农村生活的艺术经验。 茅盾对农民问题的重视,在他专注于农村题材以前,就表现出来了。他早期从事文艺批评的时候,就强调了农村题材的重要,对当时“大多数创作家对于农村和城市劳动者的生活还很疏远,对于全般的社会现象不注意”的状况,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他的处女作《蚀》三部曲之一的《动摇》,就描绘了“象粗大的栋柱”一样,迈着堂堂步武的农民自卫军形象。到了  相似文献   

6.
Letter来信     
《世界博览》2014,(19):2-2
@老猫pro:周末一肚子的不顺!好在买到新的《世界博览》。 @Kelly_陈歌:我十几年没看书啦,在我心里的书有《红楼梦》《宋词三百首》、张爱玲《金锁记》、茅盾《蚀》三部曲、三岛由纪夫《禁色》、伏尼契《牛虻》。武侠看过金庸、古龙.最中意《天龙八部》《小李飞刀》。杂志就是《中国国家地理》和《世界博览》啦。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野蔷薇》中“时代女性”群像的特征、个体的差异和作者细致入微的心理剖析手法,从而探讨茅盾短篇小说创作独特的人物塑造及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来信     
正老猫pro:周末一肚子的不顺!好在买到新的《世界博览》。@Kelly_陈歌:我十几年没看书啦,在我心里的书有《红楼梦》《宋词三百首》、张爱玲《金锁记》、茅盾《蚀》三部曲、三岛由纪夫《禁色》、伏尼契《牛虻》。武侠看过金庸、古龙,最中意《天龙八部》《小李飞刀》。杂志就是《中国国家地理》和《世界博览》啦。//@夏天不曾离:facebook里这几天流行  相似文献   

9.
本文拟通过茅盾、鲁迅三十年代杂文的比较,探讨他们的杂文在思想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的异同。敏锐地反映现实,是茅盾和鲁迅的杂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第一个共同特征。三十年代是民族危难深重的时代,侵略与反侵略,投降与反投降的斗争尖锐激烈。茅盾和鲁迅一样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抨击日本侵略者。他的许多杂文控诉了日寇的血腥罪行,喊出了人民的愤怒吼声,如《血战后一周年》,《紧抓住现在》,《惊人发展》等。他的《把握住几  相似文献   

10.
王辉斌教授的《唐代诗人探赜》(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是其计划中的“唐代诗人研究四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三部曲”分别为:《孟浩然研究》、《李白求是录》、《杜甫研究丛稿》。其间,他还出版了与“三部曲”关系密切的《唐代诗人婚姻研究》。这四部著作与《唐代诗人探赜》一道,共同构成了王辉斌先生唐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框架。《唐代诗人探赜》一书的体系性很强。从内容上来看,本书与前“三部曲”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前“三部曲”主要是对盛唐三位大诗人孟浩然、李白、杜甫的研究考索,而《唐代诗人探赜》则在此基础上扩展到对整个唐…  相似文献   

11.
茅盾的创作心理变化,既是独特的个人的心理体验,又是典型的20世纪中国作家的心路历程。在大革命失败后,隐居上海的茅盾的心理变化尤其剧烈,他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象征秩序”,此时期他的作品也呈现某种“症候性”。他从1928年7月到1930年4月旅居日本,集中书写内心的苦闷,但从《虹》开始过渡到重新认可社会网络的重要性。他发现与另外一位女性交往同样无法建立两性间的“律法秩序”,于是回到上海,加入左联,进行全新面貌的创作,成功地重建了“象征界”。  相似文献   

12.
1981年2月,在茅盾逝世前一个多月,茅盾的故乡——浙江省桐乡县,发现了茅盾少年时代的两册作文。两册作文的封面上,均书镂空字“文课”二字;其中一册扉页上还用墨笔写着:“己酉年上学立”、“第二册”、“闰二月初九日起至”三行字。两册《文课》的封面和内页,盖有大小方园不一的印章九枚,刻着“德鸿”、“雁宾”、“醒狮山民”等篆体字。《文课》内页无格子,文章均系小楷直书。这是迄今为止,茅盾一生中留存于世的最早的文稿和手迹。  相似文献   

13.
茅盾同志在《欢迎〈文学报〉的创刊》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杂草”这个术语,使人很自然地回忆起了“毒草”——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及“凡是派”手中的一根棍子!据我的推测,茅盾同志把“毒草”改为“杂草”,这一字之改,正好委婉地表达了他诚心诚意地期望调整党的文艺政策的心愿.茅盾同志提出“杂草”,等于是他的遗嘱,因而激发了我写此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台湾“大河小说”则是这一支流中的丰碑。其创作以钟肇政和李乔为代表。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的里程碑;李乔的《寒夜三部曲》是继《台湾人三部曲》后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丰碑。这三个三部曲在选材、内容、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特质,共享“大河小说”之称。它们的出现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的颂歌,是伟大民族的泣血诗章。  相似文献   

15.
白水纪子女士在《茅盾研究会会报》1988年第7期上撰文,将茅盾发表于1925年的《论无产阶级艺术》与波格丹诺夫《无产阶级艺术的批评》加以对照,意在说明茅盾的文章是根据波格丹诺夫的文章译作的。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对研究茅盾的《论无产阶级艺术》的写作背景无疑是有意义的。然而,这容易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茅盾1925年前后的文艺思想与波格丹诺夫有某种联系。本文无意对上述具体文章作微观的校勘,只想从总体上论述茅盾在“五卅”前后的文艺思想和波格丹诺夫的文学观是相去甚远的。  相似文献   

16.
茅盾没有写过《拿来主义》,但他却早在五四时期就开始提倡和实行“拿来主义”了。他在《我走过的道路(上)》里写道:“一九一九年尾,我已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那个时候是一个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代,受新思潮影响的知识分子如饥似渴地吞咽外国传来的各种新东西,纷纷介绍外国的各种主义、思想和学说。大家的想法是:中国的封建主义是彻底要打倒了,替代的东西只有到外国找,‘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所以当时‘拿来主义’十分盛行。”少年时代就有志于文学的茅盾,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他的文学“拿来主义”。  相似文献   

17.
鸟瞰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小说史这个大屏幕上所看到的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特点:一、茅盾批判继承了古典小说传统对于“真实”的理解,在六十余年的文学道路上始终信守“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二、志怪、传奇、讲史话本中宽阔的题材、《红楼梦》以婚姻家庭纠葛折射社会风貌的方法,茅盾都深知其中三味,从而坚定了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大时代重大事件的创作思路。茅盾这一风格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中外文学有关,与他集革命家、思想家、小说家于一身也有关。三、中国小说史上的小说都具有功利性,茅盾批判了封建文学的功利性,明确表示“我们是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18.
茅盾《子夜》中的客厅是各色人物上演人生悲喜剧的舞台,也是作者透视人物心理和反观时代弊病的一个窗口。客厅特殊的环境氛围为人物外在的言行交锋和内在的心智角逐提供了绝佳的场所,从而营造出具有独特社会意义和时代内涵的"客厅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茅盾对在新文化先驱中涌现出来的“四位久已不见了的作家:利民、王恩玷、朴园、李渺世”给予了足够的评价。对其在文坛上突然“失踪”,誉为“象慧星似地一现就不见了。”关于王思玷,茅盾说:王思玷写过七八篇.最早的一篇是发表在《小说月报》十二卷十二号(应为十二米九号.笔者)征文栏的《风雨之下》,到一九二四年以后就不见他了……王思玷大概是山东人,(我记得他的稿子都是从枣庄寄来的)……接着.茅盾对王思玷的《偏枯》等作品,逐篇作了评述。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王思用的《偏枯》等…  相似文献   

20.
邓霭雯 《科技信息》2007,(10):121-122
本文通过分析《激流三部曲》、《四世同堂》、《财主底儿女们》三部三部曲的共同之处——都是以祖孙三代为描写对象,主角都是三兄弟,探讨数字“三”的传统含义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并挖掘巴金、老舍、路翎三位作家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而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共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