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5例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志莉  王川  常峥 《甘肃科技》2011,27(23):155-157
探讨小儿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各种临床表现、体征及治疗,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对1998年5月~2010年12月解放军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7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45例,女性30例。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无明显特异性,主要诱因为感染。75例中都存在皮肤紫癜,双下肢多见,易反复。伴胃肠道症状65例,以脐周痛为主,首发症状易误诊。伴关节症状40例。伴肾脏损害21例,以血尿为主。过敏性紫癜是以全身小血管炎症为主要病变,血小板不减少性紫癜,常伴皮肤水肿、荨麻疹、腹痛、关节痛、血尿等症状的疾病。应尽快明确诊断及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血管内治疗对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acute vertebrobasilar artery occlusion,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至2015年间,实施血管内治疗的13例AVBAO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分级评定颅内血管再通情况.临床随访3个月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情况.结果:13例患者的年龄平均数为62.5岁(男性11例),平均的发病到穿刺的时间为(539.0±267.7)min,入院时的NIHSS评分中位数为21.1(6~30),GCS评分中位数为8.6分(4~14).11例患者闭塞血管成功再通(TICI≥2b),血管成功再通率为84.6%.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3个月后临床随访,38.5%(5/13)的患者预后中等或良好(mRS≤3).其中,以支架取栓为初始治疗的患者,42.85%的患者预后良好.以动脉溶栓为初始治疗手段的患者,16.7%的患者预后良好.3个月后整体死亡率为53.8%(7/13).结论:血管内治疗可使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获得较高的再通率,支架取栓在改善预后方面或许优于动脉溶栓.  相似文献   

3.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分析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程度与脑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收治疑似脑梗死且发病在72h以内的99例患者,全部行CT脑部血管造影检查,然后实施核磁共振常规(MRI)成像,弥散加权(DWI)成像及脑血管(MRA)成像检查。对每位脑梗死患者的梗死范围予以计算。并且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计算出MRA对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血管狭窄程度的符合率,分析大脑中动脉区急性脑梗死与脑血管狭窄程度,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诊断的特异度为90.48%(19/21)、灵敏度为94.87%(74/78)、准确率为93.94%(93/99)。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符合率计算分别是:轻度狭窄90.91%、中度狭窄92.31%、重度狭窄93.75%、血管闭塞85.71%,与CTA诊断结果之间一致性良好,(K值≥0.75)。DWI能够明确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变位置以及范围,而MRA则显示病变部位血管狭窄程度,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EAR1、GSTP1基因型与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为脑梗死个体化精准治疗及二级预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首发症状型脑梗死患者,入院后遵循抑制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改善循环及对症治疗原则,患者24 h内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1次/d,并长期维持治疗.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血小板相关指标、PEAR1及GSTP1基因型、相关待测量表评分及脑梗死复发周期,出院随访13个月.根据脑梗死复发及复发周期进行分组,比较PEAR1、GSTP1基因多态性及其他临床资料与脑梗死预后是否具有关联.结果 入组患者PEAR1基因突变型(AA+AG)占60.1%,未突变型(GG)占39.9%;GSTP1基因突变型(AG+GG)占31.8%,未突变型(AA)占68.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冠心病病史、出院时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及GSTP1基因型与脑梗死复发有关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病史、出院时低NIHSS评分、低血小板计数及GSTP1基因突变型(AG+GG)为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首发症状型脑梗死患者年龄越大、出院时低NIHSS评分、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脑动脉系统微栓子及斑块为指标,探讨ASA(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经MRA或CTA证实、MES检出为阳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改善循环和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ASA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第3,6,9天微栓子(MES)数量和阳性率,同时比较斑块变化情况.结果 ASA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栓子下降率高,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其下降率之差增加,第9天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SA组斑块减小的更多.结论 ASA治疗可有效减小斑块的大小,减少微栓子的脱落,从而控制脑梗死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病人体内存在着抗自身血小板抗体,临床上导致血小板减少,以及自发性皮肤粘膜出血。此病易与SLE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病人相混淆,而造成临床误诊。本文采用ELISA方法对30例临床确诊为ITP病人血清做了抗ds—DNA抗体检测,阳性者3例,阳性率为10%。文中并对ITP与SLE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有助于两者鉴别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 SAPHO综合征为临床上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掌握该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结合相关文章复习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断准确性.方法 分析收治1例"腰痛"为主要表现合并不典型皮肤改变SAPHO综合征患者,复习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临床特征.结果 患者以"腰痛伴双下肢疼痛"为主要表现伴不典型皮肤改变.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维生素D对重度吸烟伴维生素D缺乏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收集60例重度吸烟且维生素D缺乏(血清25羟维生素D≤20ng/mL)的COPD稳定期男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维生素D3 400mg,口服,bid×6月,均随访6个月。开始治疗前2组患者CAT问卷评分、FEV1/FVC(%)、FEV1(%)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FEV1(%)、FEV1/FVC(%)明显改善(均有P0.05),CAT问卷评分明显降低(P0.05),随访6个月实验组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重度吸烟伴维生素D缺乏COPD男性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9.
分析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血常规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收集61例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MM初诊患者血常规资料,观察患者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及血小板(PLT)分布情况,分析血常规三系变化特点对MM患者生存率的影响,进一步行COX风险因素回归分析患者血常规各指标与预后的关系。61例患者中,Hb减少患者43例,WBC和PLT减少患者分别为36例和28例,未见到Hb和WBC升高患者;血常规三系组合变化情况,发现二系减少患者最多,约1/2,以WBC和PLT减少组合最多见,三系即全血细胞减少患者8例;三系指标中Hb减低的患者较Hb正常患者生存期短,预后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5),COX风险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b为MM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为MM患者常见症状,对于骨痛伴血常规异常,尤以Hb及PLT二系减低的患者需高度警惕MM可能,但对于仅表现为WBC减低或PLT升高等其他指标异常患者,仍需进一步行MM相关检查,以免漏诊误诊,延误治疗。此外Hb是以骨痛为首发症状的MM患者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房颤血栓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机制不同,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需要联合抗血栓治疗,包括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如何选择最佳地抗栓治疗仍然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重大挑战。目前抗凝剂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最佳组合尚不清楚,但已经确定的是,在房颤或ACS后规定的常规剂量和方案的组合导致出血率增加。本文旨在对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抗栓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附属医院2012年至2013年间收治的134例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加重的诱因主要为呼吸道感染,中重度发作较多,易合并COPD、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症状不典型。诊断治疗应及时。结论:加强对老年哮喘患者的重视和规范管理,逐步提高老年哮喘诊断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改善老年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介入组(80例,行腔内血管成形术)和对照组(80例,行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综合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结果介入组与对照组间ABI指数、患肢皮温、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足背动脉内径、血流峰速、血流量)、疼痛积分、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手术成功率、术后保肢率、通畅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可行,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应用纤溶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对症治疗),治疗组采取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及纤溶酶静点,治疗10~15 d,对比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病情较治疗前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降低水平、FMA评分升高水平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纤溶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盆腔包块为首发症状的妇科淋巴瘤的诊治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以盆腔包块为首发症状后经手术证实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主要依靠手术病理.结果 9例患者中均出现腹胀、腹痛症状,仅少数出现全身症状.CA125高于200 U/mL者4例,伴腹水7例,伴胸水1例,深部淋巴结肿大的有2例.生存时间为2~56个月.结论淋巴瘤以盆腔包块为首发症状就诊,易误诊为卵巢癌.  相似文献   

15.
分析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认识。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收住的2例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versible splenial lesion syndrome,RESLES)的临床及影像资料。2例患者均为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为有发热、头痛、视物模糊、精神行为异常及肢体无力。2例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MRI可见胼胝体压部孤立性可逆性高信号病灶。分别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及激素治疗。分别于发病10天、15天时完善头颅MRI可见病变部位影像学表现消失;分别于发病15天、20天时患者临床的症状完全缓解。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可逆性的非特异性脑炎,临床少见且表现多样,发病原因不明,核磁是其诊断关键,诊断明确后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表现及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4例患者经健侧股动脉行seldinger敲术,从导管内缓慢注入罂粟碱、复方丹参注射液、尿激酶,然后分析DSAE图像及观察下肢缺血症状.结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病损累及中、小型动脉,DSA表现为闭塞端呈"怀口"状,狭窄段血管壁毛糙、不规则、粗细不均,分布失常.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对疼痛及灼热感均有一定缓解,下肢缺血症状有一定减轻,但对已有坏疽者,难以起到挽救肢体作用.结论:发病时间较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时进行接触性溶栓治疗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DSA表现及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4例患者经健侧股动脉行seldinger技术,从导管内缓慢注入罂粟碱、复方丹参注射液、尿激酶,然后分析DSA图像及观察下肢缺血症状。结果: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病损累及中、小型动脉,DSA表现为闭塞端呈“怀口”状,狭窄段血管壁毛糙、不规则、粗细不均,分布失常。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对疼痛及灼热感均有一定缓解,下肢缺血症状有一定减轻,但对已有坏疽者,难以起到挽救肢体作用。结论:发病时间较短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时进行接触性溶栓治疗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析重度腹外伤后并发腹腔高压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分析2例重度腹外伤伴失血性休克并发ACS病例,根据临床表现确定ACS诊断后,及时行腹腔减压,分别以腹壁覆盖及塑料袋缝合暂时性关腹.结果及时认识治疗ACS并行腹腔减压适量延长切口,结果满意,病患恢复平稳.结论对ACS的认识是及时诊断及治疗的关键,开腹减压以保证患者平稳渡过水肿期,选择合适的材料,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肠梗阻的病因、诊断、手术治疗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22例老年肠梗阻患者的诊治临床资料进行.结果 22例老年肠梗阻的病因有肿瘤、肠粘连、腹外疝、肠扭转、肠套叠.术后并发症1例,死亡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其余病例均痊愈或症状明显缓解后出院.结论老年肠梗阻的主要病因为肿瘤和粘连;应早期诊断、积极有效手术干预、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可使大多数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得到治愈或缓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甲氯芬酯诊治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急性脑梗死病例共计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甲氯芬酯0.4g静滴,1次/d,14d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甲氯芬酯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是有效的,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