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韩德红 《科技信息》2008,(17):263-263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受教育者构建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整体运行方式,反映培养过程中各环节最优化设计及各种要求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2.
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但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而且具有重要的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基于汽车企业需要大量一线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的现状,在分析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和素质、技能特点的基础上,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企业、服务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汽车专业如何构建适应汽车企业的战略整合、并与之协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探索职业教育与市场接轨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高职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特殊的地位,高职教育为社会输送应用型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素质。  相似文献   

4.
孙垚 《天津科技》2015,(1):62-63
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还是在高等教育的大众普及中,都充分显示出了不可替代性。职业教育是向学生教授职业技能的过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根据学科特点及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制定"个性"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应围绕提高学生应用操作能力的目标,进行有针对性、有效率的教学改革,以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5.
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和谐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星 《科技信息》2008,(10):222-22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地方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转向为依靠科技进步、集约型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而高等职业教育正随应时代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也愈加重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地方经济建设需求为导向,立足自身特色,加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找准定位,办出特色,创造品牌,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6.
刘军 《科技信息》2007,(24):147-148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牢固树立技能培训是职业教育的真正主题,把握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既要坚持课程设置的基础性、针对性;又要重视实践性和实用性。合理构建以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岗位技能类课程为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校认真组织教师、干部围绕“探索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现代高等工程专科教育思想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办出专科特色”这一主题,开展教育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取得了初步共识。现将一些要点综述如下。 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现象、本质、特点、规律以及如何实施教育的理解、认识和看法。它渗透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教学改革的  相似文献   

8.
探讨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体系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以及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经济的腾飞有着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 必要性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无论是在总体规模,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有较好、较快的发展,对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新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步形成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因而涌现出大量智能密集型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急需大批技术型、技能型的高级人才。在这种客观背景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并要加速培养应用型、技艺型的职业技术骨干,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提供更多卓有成效的社会服务,培养更多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其原因之一,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建立科学的、有效的、有特色的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素质的教育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9.
在政策和制度化的保证下,构建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职业学校多方参与的纵横延伸一体化中高职教育衔接培养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指中职和高职教育这两种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是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推进现代职业体系建设的关键。该文重在解决问题,提出加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电网建设和电力机制改革的不断进行,电力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逐年提高。电力企业对其在岗人员除了要求其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外,还更加注重员工的操作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传统电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就显得与目前社会对电力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程度上的脱节。为改变这一现状,电力职业教育应选择将学生的培养过程融入到行业企业的生产环节中去,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当前电力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融入行业企业的教学模式、对电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电网建设和电力机制改革的不断进行,电力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逐年提高。电力企业对其在岗人员除了要求其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外,还更加注重员工的操作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因此,传统电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就显得与目前社会对电力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程度上的脱节。为改变这一现状,电力职业教育应选择将学生的培养过程融入到行业企业的生产环节中去,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形成"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当前电力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融入行业企业的教学模式、对电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成都大学是综合性地方大学,学校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努力开拓和创新,本文仅反映成都大学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方面所作的一些探索和实践,以作引玉之砖,共同开展高等职教研究。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规模发展呈阶段性突进、目标模式在发展中逐渐明晰、办学体制与院校结构多元并不断完善、教学改革与内涵质量提升缓慢等发展演变特点.因此,需通过政策与机制的创新,引领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通过优化结构、提升内涵和衔接贯通,推进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构建;通过教学改革、升级转型,促进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通过打造特色、强化服务,努力提高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贡献度.  相似文献   

14.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出路,而且也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革实施成功必然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笔者认为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新人才。这样的人才兼备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陆文 《科技信息》2006,(5):315-316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办学模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但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办学缺乏经验,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照,对如何办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亟待探索、总结和提高。本文结合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办学实践,试从办学指导思想、专业建设的行业特色、师资的培养和引进、实践实习基地的建立与完善等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7.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不再是人们的“生活来源”,而是人们对社会做贡献的岗位,是个人发挥爱好、特长、走向全面发展的舞台。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人们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必备条件,必须认真研究各种职业的特点和它对就业者的要求,以此作为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高等职业教育从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来界定,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状况,也有利于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腾飞的基石,国家正在采取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抓住有利时机,乘势而上,进一步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促进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发展,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对未来人才能力需求的提高,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十分必要的,为此,要在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林娜 《海峡科学》2006,(8):34-36
高等职业教育应建立适用于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的课程评价模式,因此,要改变传统课程评价理念,调整课程评价内容,更新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课程评价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保证和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