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冰  李向前  王守沛 《广东科技》2012,21(13):159-160
通过对淮河行蓄洪区庄台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综合分析行蓄洪庄台地区含水层结构、供水条件,初步提出淮河行蓄洪区庄台地区人畜安全供水方向、供水分区及安全供水措施。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使沿淮行蓄洪区处于一种“建设-淹没-重建-再淹没”的不良循环中,对淮河水利工程建设和行蓄洪区发展均较为不利。通过将行蓄洪区还原为湿地、生态移民等途径,发展湿地水产养殖、畜牧养殖、旅游观光等附加值较高的“湿地型产业经济”,将是一种可供参考、探讨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行蓄洪区是淮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口安置不仅关系到及时运用,更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分析行蓄洪区人口安置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讨论了行蓄洪区人口外迁安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出了外迁安置的实施方式和类型;针对人口外迁安置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提高人口安置规划编制层次,动态确定安置区等人口外迁安置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行蓄洪区复杂河道的特点,提出了行蓄洪区的计算与预报方法,使得卡尔曼半自适应滤波模型可以用于复杂河道行蓄洪的调度和实时洪水预报。把该模型用于淮河干流中游鲁台子——吴家渡河段的洪水预报和行蓄洪的调度,取得了较高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5.
淮河上游雨量充沛且集中,暴涨暴落;中游河道比降小,行洪能力不足,支流众多且与干流相互干扰大,两侧行蓄洪区使用则比较频繁.因此,淮河水情复杂,洪水预报的难度很大;同时,由于中游的行洪能力低.行蓄洪区的调度使用也非常重要.洪水预报和调度对淮河流域,尤其是津浦铁路、两淮煤矿以及蚌埠等工业城市的安全至关重要,所以建立淮河流域的洪水预报调度系统乃至防决策支持系统或专家系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淮河上中游复杂流域洪水预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淮河洪水预报的精确度,以鲁台子和鲁蚌区间作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17年之间的13场洪水资料,在降雨径流方面采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进行模拟预报,分别将鲁台子以上和鲁蚌区间分为9个和4个自然子流域,进行参数率定;对具有行蓄洪区的淮河干流河段进行节点概化,结合分流比法和马斯京根法,建立了具有行蓄洪区流域的洪水预报模拟方法,取得较好的模拟预报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洪量相对误差方面,鲁台子和鲁蚌区间的预报合格率都达到100%;在洪峰相对误差方面,鲁台子流域的合格率达到100%,而鲁蚌区间则达到92. 3%。2003年和2007年这2场大洪水的洪峰相对误差和确定性系数方面都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7.
今年入汛以来,淮河发生了超过1991年的大洪水。来势凶猛的洪水一直处于调控之中,22个行蓄洪区只使用了9个,区内20多万群众提前从容安全撤离,无一伤亡。  相似文献   

8.
淮河自1950年以来共发生过8次大水灾,平均每12年一次.1991年特大洪水仅皖苏两省就有116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84亿元.今年,淮河干流水位再创历史新高,依照"两头保中间"的调水思路,安徽省沿淮行蓄洪区主动蓄洪,转移灾民90多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62亿元.  相似文献   

9.
贾寿良 《科技信息》2014,(12):132-133
淮河水系河流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不足,制约了淮河流域的水运发展。本文通过对淮河港口现状、投资模式及制约因素的分析,结合淮南港实际,探讨适合淮河水系内河港口建设的投资模式。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校园 丰富校园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惟钰 《科技信息》2009,(14):48-48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作为医药专科院校,我们应当重视专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重视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重视学校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淮河流域百年一遇来流条件下,花园湖行洪区的分洪效应。结果表明:当进洪闸、退洪闸同时开启时,花园湖行洪区对其上游的淮河干流水流以削峰为主,对其下游的淮河干流水位以错峰为主;花园湖行洪区中出入流速极值均出现在退洪闸处,特别是在退洪闸反向进洪初期,退洪闸处流速可达0.7 m/s;退洪闸适当晚开既不会增大淮河干流的最高水位,还可有效减缓花园湖行洪区的淹没进程,有利于提高淮河干流调蓄洪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试析淮河洪涝灾害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淮河地处我国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陆海交互作用的3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是七大江河中洪涝灾害最频繁、灾情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究其原因有3大方面、9点内容。第一,与流域所处的特殊和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①天气上,致洪暴雨天气系统众多且组合十分复杂;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剧烈。②地形上,众多支流均在干流中游汇入,平原洼地占流域面积的60%,形成“关门淹”,难以下泄洪水和排除涝水。③土壤上,淮北平原和黄泛平原土壤土质紧密,水分不易下渗,最易发生涝渍。第二,与黄河661年之久的长期夺淮有着直接联系。④淮河不能直接入海,改流入江,下游地区水灾日益加重。⑤水系巨大变迁,原本统一的淮河划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且河系紊乱、河道淤废、排水不畅。⑥洪泽湖的逐渐淤积抬高和入湖河口段倒比降的形成,使中游河道下泄不畅。⑦淮河干流中下游河床比降小,甚至出现倒比降,洪水过程极其平缓。⑧黄泛区涝灾尤其突出。第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洪涝灾害。⑨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而水土流失淤积河道及人为设障,使得河道的行洪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以淮河源1993、2003、2013年三个时期的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GIS和RS技术,采用监督分类、叠加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淮河源20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水体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其中耕地变化幅度最大;居民地持续增加;林地面积先减后增.人口因素、经济因素和城市发展因素是淮河源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淮河流域是我国历来重要的经济文化发展重要的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淮河在水患灾害还没有彻底整治的情况下,又出现了严重的水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发展。近年来,通过治理淮河水质有所好转,但是水污染依然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对淮河水质现状的分析,提出旨在改善淮河水环境污染现状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分布式水文模型在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淮河洪泽湖以上流域为例,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根据降雨和流域内水利工程的现状应用情况进行降雨径流与洪水过程预报研究,同时对息县、鲁台子、蚌埠、蚌埠以下淮北以及淮南流域进行参数率定.预报模型在2003年淮河大洪水预报中进行了检验,取得了较高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6.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是珠江上游地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为了保证珠江上游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能够持久地进行下去,需要构建该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构建珠江上游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要以生态文明观为理论基础,分析和总结该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实践经验,从协调发展机制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建立生态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依据安徽省经济实际,从土地利用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等4方面构建安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以安徽省土地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内17地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4-2009年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不断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度增加了2倍多;(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淮河以南相对较高,淮河以北总体上较低;(3)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重要的外部因素,合肥、马鞍山和芜湖等经济发达地区集约利用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淮河流域洪水的分形特征及可预报时间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淮河流域代表性测站蚌埠站的多年逐日流量资料建立了洪水时间序列,在计算洪水序列的分维,定量证明洪水系统分形性和混沌性的基础上,对该序列作R/S分析,计算了序列的Hurst指数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分析表明:淮河流域洪水序列是分式布朗运动,具有明显的Hurst效应,H值的时间变化反映了洪水系统的演化特征。通过计算反映洪水相空间特征的参数Lyapunov指数和Kolmogorov熵。分析了洪水变化的可预报时间。淮河流域洪水具有短期可预报性,其可预报时间尺度为4~7年,平均可预报时间为5年。  相似文献   

19.
20.
利用TRMM卫星和GMS-5卫星的两个红外分裂窗通道的亮温资料,结合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试验(HUBEX)加密观测期间获得的地面温度的观测资料,建立了反演淮河流域地面温度的参数化方程。结合地面观测站的资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TRMM和GMS卫星反演的结果做了检验,得到的反演结果比较接近于实际情况。最后结合1998年淮河流域试验加密观测期间的主要天气形势,分析了江淮梅雨4个阶段相对应的地面温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