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临江林业局为例,分析了1977—2008年长白山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并提出今后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建议.结果表明:临江林业局林业用地面积和有林地面积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林地利用效率逐渐提高.1977—1997年,天然林面积逐年大幅减少,减少率约为37%,而后逐年上升;阔叶林蓄积所占比例大幅减少,针叶林蓄积比例大幅增加,针阔混交林蓄积占比趋向合理;1987年,中龄林面积和蓄积比例均很大;2008年林分各龄组面积和蓄积占比趋向合理.  相似文献   

2.
目前,长白山森林的树种组成和林龄结构出现严重失衡: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红松针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顶级群落在加速消失,包括红松在内的重要用材树种所占比例减少,大龄级林木蓄积急剧萎缩.其中,仅红松面积就减少了70.4%; 2015年调查表明,各树种中、幼龄林占比达到57.08%,且人工纯林面积增多,长白山森林的质量和功能正处于较低水平;长白山林区原生境重要的用材树种、特用树种及伴生树种有46种达到珍贵和濒危程度.分析珍稀濒危树种的濒危原因,针对保育现状、科研现状提出恢复对策.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分析我国重要林区林地利用效率变化差异及对其生态经济的影响,为制定森林资源管理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从森林资源变动角度,结合森林面积、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等4个属性,利用1989—2018年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从林区和省级两个尺度上量化分析我国南方林区和西南林区的林地利用效率变化。【结果】研究期间,南方林区碳储量增加1.17 Pg,森林面积、蓄积密度、生物量转换比和碳储量的年变化率分别为1.91%、2.07%、0.40%和4.38%;西南林区碳储量增加0.95 Pg,森林面积、蓄积密度、生物量转换比和碳储量的年变化率分别为1.79%、0.07%、-0.05%和1.81%。各省(市、区)森林蓄积量均增加,其中上海、江苏、贵州和西藏林区面积相对贡献最高,而福建和海南林区面积及蓄积密度(即单位面积蓄积)增长速度不均衡将影响后期发展,云南和西藏蓄积密度下降导致蓄积量增长缓慢。各省森林均发挥碳汇作用,南方林区固碳能力优势突出,上海和江苏最为显著,西南林区三省(自治区)林区碳汇均处于缓慢发展水平。【结论】为提高林地利用效率,西南林区应继续提升退耕还林力度,提高补偿标准和年限;对于林龄结构不合理的天然林,应进行可持续经营管理,人为促进更新过熟林以提高其更新能力。南方林区应积极发展造林再造林项目和重点地区速生林工程,发挥人工林生长迅速、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碳汇能力稳定上升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二维Kalman滤波的森林资源结构预测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二维Kalman滤波的原理,并以浙江省丽水市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的地理坐标建立二维坐标系,以样地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为状态向量,应用二维Kalman滤波研究森林资源结构动态.结果表明,对森林蓄积动态及样地个数较多、面积较大的用材林和防护林的面积动态预测效果良好,而对于样地个数较少、变异系数较大的样地如特用林和未成林造林地的面积动态预测误差较大,如要准确预测则需要加大这些样地的抽样个数.  相似文献   

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把集体林地承包给农户经营,农户对林木具有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这一重大举措,对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必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江西省武宁县为研究对象,利用林改前后两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对林地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按林种、年龄、优势树种、起源、权属的森林面积、蓄积构成,单位面积蓄积量等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了森林资源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6.
以罗甸县2006年和2016年的森林资源调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森林资源的数量、结构等方面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从2006年到2016年,罗甸县有林地面积减少了0.46%,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4.55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增加了148.5%,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增加了115.2%。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征占用林地增多,林地面积小幅下降;宜林地、疏林地转变为灌木林地、乔木林地;林龄面积结构变化,单位面积蓄积提高,蓄积随之增加。马尾松、杉木林、阔叶林(硬阔林、其他软阔林、桉树林)面积和蓄积都呈增长,其他针叶林面积和蓄积都减少。乔木林各龄组的面积和蓄积都呈大幅增长。经过十年的保护,从森林资源总量上看,森林资源面积、资源分布等达到了构建良性生态系统的基本要求,但生态环境恢复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罗甸县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森林碳储量动态变化及其经济价值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江苏省第4次(2000年)和第5次(2005年)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数据汇编,建立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与 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江苏省森林植被的碳储量和碳密度动态变化及其碳汇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 表明:2005年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约为2 516.56万t,2000—2005年间年均增加约160.0万t,表明其是CO2的“ 汇”,平均碳密度约为21.2 t/hm2,远小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值。从地区分布看,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森 林碳储量分别占全省的18.54 %、8.68 %和72.78 %,在全省13个地级市中,徐州市的森林植被碳储量最大, 占全省总量的20.93 %,其次是宿迁市、淮安市,最低的是南通市,仅占全省的0.92 %;平均碳密度以苏南 较高、苏中次之、苏北较低。从森林类型看,全省大部分碳储量集中在阔叶林中,杨树是优势树种,5年间 杨树造林面积增加值占全省新增林地面积的90.27 %,占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的比例由39.51 %增加到66.12 % ;针叶林造林面积和碳储量均呈现下降趋势。从龄组看,全省森林碳储量主要集中在幼龄林和中龄林中, 2005年两者之和约占全省总量的72.86 %。5年间全省累计森林碳汇经济价值约96.0亿元。  相似文献   

8.
鄂西三峡库区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科学地进行鄂西三峡库区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的监测、合理评价及健康经营,对鄂西三峡库区森林资源面积、蓄积量、组成结构等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价。研究表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该区域林业用地面积和蓄积均呈下降趋势;其后,由于实施一系列林业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程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鄂西三峡库区森林面积、蓄积量和覆盖率有很大的提高,林地面积年均增长率为1.12%,防护林、经济林、特用林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87%、10%、8.40%,用材林面积净减率为1.43%,林种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的构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森林资源空间格局变化与经营决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7年和2000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林学图、地形图和GIS技术相结合,对长白山区白河林业局劲松林场的资源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并在现有资源状况下,根据森林采伐规程,通过GIS技术对林场进行经营利用规划,生成经营利用主题图。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林场的有林地面积增加,疏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消失;林龄结构趋于合理,成熟林比例由1987年的62.18%下降至2000年的37.11%,但仍以成、过熟林比例较大,占45.31%;郁闭度大于0.8的面积比例由4.02%下降至0.56%,较小公顷蓄积量的林地面积所占比例增大。利用GIS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经营管理规划,可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生产实践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森林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种资源。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可以反映森林经营的效果。通过对2013年长白山露水河林业局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概述了该林业局辖区的森林资源现状,并与1995年和2003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比较,从各类林地面积、林木蓄积、林种结构、龄组结构和森林起源等方面分析了该林业局森林资源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森林面积增加了4567.3hm2,森林覆盖率增加了2.47%,森林蓄积净增2 961 133.5m3,用材林部分划为防护林,天然林面积净增6 734.6hm2。  相似文献   

11.
基于吉林省中东部地区68块(30 m×30 m)蒙古栎林标准地的调查数据,统计蒙古栎林天然更新幼苗幼树,对影响林分更新的林分条件和地形条件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天然蒙古栎林更新树种37种,平均更新苗密度达到7 219株/hm2,其中蒙古栎数量占更新总量的近40%,山楂、花曲柳和春榆占更新总量的1/3;从更新类型上看,幼苗和幼树所占比例分别为22.2%和77.8%.同时发现,林分平均胸径达16~20 cm、密度为400~800株/hm2(郁闭度为0.60~0.69)的林分更新数量最高;从不同地形条件更新数量上看,山坡中上部更新数量较高,坡向的影响表现为半阳坡半阴坡阴坡阳坡,坡度的表现为平坡缓坡斜坡陡坡.  相似文献   

12.
木质物残体(WD)包括粗木质残体(CWD,直径D≥ 10 cm)和细木质残体(FWD, 1 cm≤D<10 cm),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小兴安岭丰林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30 hm2监测样地木质物残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WD的物种组成、径级结构、存在形式、腐烂等级的分布及其与林分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 样地内D≥ 1 cm的WD材积为104.26 m3/hm2,其中FWD与CWD的材积比为0.5:99.5; WD密度的径级分布呈典型的倒“J”形,且以小径级(≤ 20 cm)的WD为主(52.9%)。WD的材积呈近“J”形,红松WD的材积随着径级的增加而增加,其余树种呈近正态分布。 WD的存在形式主要以树段、拔根倒和干基折断为主,随着径级增加,树段的密度和材积比例逐渐减小,拔根倒和干基折断的密度和材积比例先增加后减少。 CWD的腐烂等级呈近正态分布,主要集中在Ⅲ、Ⅳ等级。 WD的总密度与活立木的总密度显著正相关(P < 0.05)。WD的总断面积与活立木的总体积、最大胸径(DBH)、平均DBH均显著负相关(P < 0.05)。WD总体积与活立木的总断面积、总体积显著负相关(P < 0.05)。总体来看Ⅲ、Ⅵ、Ⅴ腐烂等级WD的密度、断面积和体积均与活立木的基本参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以西南岩溶地区天然次生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为研究对象,采取以空间代替时间的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林分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和森林群落不同层次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天然次生林恢复过程中,林分的结构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幼龄林、中龄林到近熟林,林冠层(林木胸径DBH>5 cm、树高H>5 m)的个体密度、胸高断面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森林资源监测的周期缩短、监测区域越来越小,精准监测成为森林资源监测的必然,对省域森林资源监测数据的误差进行控制是一项重点工作。【方法】以浙江省2004—2015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年度监测的5 375个固定样地数据为基础数据源,区分松类、杉类、硬阔、软阔4个树种组和小径级(6~12 cm)、中径级(14~26 cm)、大径级(≥28 cm)3个胸径级,组成12个研究类组,将全年划分为4、5、6、7、8、9、10、11月至次年3月等8个生长月,对各类组的蓄积月生长率进行了抽样估算,获得了蓄积月生长率和年生长率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类组的月生长率动态曲线。【结果】不同的树种组,其林木蓄积月生长率变动曲线有所不同,在4—10月的主生长期内,月生长率最高月与最低月比在2.0~2.2之间; 1年中,松、杉、软阔有2个生长高峰但出现时间与高度不尽一致,硬阔只有1个生长高峰; 随着径级的增大,蓄积生长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中径级蓄积生长率为小径级的77%~88%,大径级蓄积生长率为中径级的64%~90%、小径级的56%~77%。【结论】浙江全省林木的蓄积月际生长率存在较大差异,开展短周期森林资源调查时(如年度监测),需要进行时间误差校正和起源误差校正(起源调整系数)。研究认为时间误差的校正基准月定在6—8月期间为宜,在此基础上分别按天然、人工起源计算起源校正系数,浙江天然林的调整系数为0.908 6,人工林的为1.091 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根据福建省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估算天然乔木林的生物量碳库及其变化,并提出增汇策略,为天然林的固碳能力提升和科学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福建省2003—2018年4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结合主要林分组含碳率、根冠比,估算福建省天然乔木林碳储量变化和碳密度。【结果】福建省天然乔木林碳储量由2003年的156.11 Tg增加到2018年的248.68 Tg,年均增长率为3.15%;碳密度由2003年的47.30 Mg/hm2增加到2018年的76.24 Mg/hm2,年均增长1.93 Mg/hm2。天然乔木林碳储量以阔叶类树种(含针阔混交林)占主体,4个清查时期占比均超过70%,最高达86.47%。2003—2018年,天然乔木林幼龄林和中龄林面积占比58.78%~73.76%,碳储量占比50.72%~61.90%,面积和碳储量都以幼、中龄林为主,但占比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且呈现碳储量占比明显低于面积占比的特征。天然乔木林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各林分的碳密度总体上以阔叶类高于针叶类。【结论】福建省天然乔木林碳储量呈较快增长趋势,碳密度不断提高,碳汇能力明显增强,随着天然林保护、生态修复的持续,现阶段以中幼龄林为主的天然乔木林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未来固碳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
在树种组成、郁闭度、林龄等林分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对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进行定株抚育,设置5%、10%、15%、20%、25%等5种不同的定株抚育强度.结果表明:样地间林木胸径生长量之间显著性差异主要来源于抚育强度5%、10%及15%,当抚育强度大于15%时,进一步提高抚育强度并不能使林木胸径有显著性增长;提高抚育强度对于树高增长没有显著性促进作用;提高抚育强度能够提高林地林木增长量,但当抚育强度达到一定程度(15%)时候,继续提高抚育强度并不能使林木蓄积有显著性增长.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轮伐期内不同类型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混交林的生长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选择于2012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实验场采用生态营林制度营造的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Eucalyptus×Dalbergia odorifera,MED)、桉树×望天树混交林(Eucalyptus×Parashorea chinensis,MEP)、桉树×红锥混交林(Eucalyptus×Castanopsis hystrix,MEC)和桉树纯林(PEU)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基于桉树第一轮伐期内的3次林分调查(2014、2016、2018年),分析不同混交林桉树和珍贵树种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监测期内,4种林分类型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均随林龄显著增加;混交林中降香黄檀、红锥及望天树均可显著促进桉树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的生长,促进作用大小表现为MED>MEC>MEP;不同混交类型中珍贵树种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均表现为MEC>MEP>MED,林分总蓄积量表现为ME...  相似文献   

18.
培育措施对华山松果材兼用林生长和果实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不同培育措施(土壤类型、整地方式、造林方式、造林密度、林分结构、营林措施)对华山松果材兼用林生长和果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造林密度、林分结构和营林措施对华山松的树高、胸径、冠幅和果实产量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整地方式和造林方式对华山松的树高、胸径、冠幅、枝下高及果实产量的差异都不显著.在此基础上,初步总结出营建华山松果材兼用林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大明山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72个400m^2样地的调查,了解特大冰冻干扰对南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树冠和林冠状况的影响。【方法】2009年,在大明山海拔934~1223m的范围内,按上、中、下坡设立3组调查样地,每一组样地包括24个20m×20m样方,对胸径≥5cm的林木进行调查,记录种名、胸径、树高、冠长、冠幅、座标及受损类型等。【结果】经统计,在调查的胸径≥5cm的2538株林木中,有1714株受到不同程度损伤,占总数的67.53%,其中轻度损伤占47.75%、重度损伤占19.78%。总体上,不同坡位的冠损状况相似,均以轻度损伤为主,但表现有所不同,上坡轻度损伤比例最小(40.94%),严重损伤的比例最高(26.49%);中坡与之相反,轻度损伤比例最大(52.38%),严重损伤比例最小(16.52%);下坡损伤比例最低。胸径影响树木的受损类型和程度,呈现出随着胸径的增加,树冠受损的比例逐渐增大,并在30~40cm径级(上坡)和40~81cm径级(中坡和下坡)达到最大值。断枝比例(包括断枝少和断枝多)随胸径增大而增大,而断梢和失冠则随胸径增大而减小。落叶树种比常绿树种受损更重。冰冻灾害后,林冠叶面积指数显著下降,散射透光系数和直射透光系数显著增加。【结论】特大冰冻干扰对大明山常绿阔叶林已造成严重影响,受冰冻灾害的长期影响,大明山常绿阔叶林的树冠和林冠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半圆球形树冠演变为狭窄的圆柱形树冠,以适应冰冻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和施用不同比例N、P肥对杉木中龄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方法】在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9年生立地指数22的杉木人工林中设置9块标准地,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间伐和施肥的配套试验,间伐保留密度为1 200、1 500和2 250株/hm2,N肥施用量为0、100、200 g/株,P肥施用量为0、250、500 g/株,连续观测4 a。【结果】不同间伐密度和N、P肥施用量对杉木树高生长影响不显著,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对杉木林平均胸径增长有较大影响,最小密度与最大密度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N肥施用量和P肥施用量对杉木林平均胸径增长影响较小,不同N、P肥施用量间差异不显著。不同间伐保留密度间平均单株材积增量存在显著差异,N、P肥施用量对平均单株材积增量影响较小。不同密度林分间蓄积量增量并不显著,但较高水平N、P肥施用量能促进林分蓄积量增量显著提高。低间伐保留密度显著影响杉木大径材出材量,而1 200株/hm2保留密度下大径材出材量最高,1 500和2 250株/hm2保留密度下能够获得较高的中径材出材量。高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