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应用大样本调查方法和正态分布标准差分类法对钟萼木的当年生苗木高与地径生长量的不同生长类型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苗木群体高与地径生长划分为8个不同生长类型,群体表现明显的早期生长分化,群体平均值与相邻两区间生长类型个体权重占整体的85%以上,生长较好与较差的生长类型两极分化所占比例较小;不同生长类型分类较好地表明群体生长性状多样性组成和物种潜在生长优势,可为优良生长类型筛选提供依据.对不同生长类型个体适应性研究表明,该树种生长类型差的个体高生长期较短,优良生长类型个体有更长的高生长期,但地径生长期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受高生长期与光合作用率影响,说明遗传品质对苗高与地径生长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台湾栾树种子育苗为对象,研究苗木生长规律,采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法划分苗木生长时期,拟合高径生长的I型、S型曲线方程,找出苗木高、径生长的最优回归方程并进行苗木高径生长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3.
云南松苗木高径生长与温度周期性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云南松苗木的高、径生长与周期性温度变化的关系,对一年生云南松苗高、地径动态生长量和相应生长期的温度指标进行调查,通过回归关系求解和分段分析的方法,总结其生长与时间异质下温度条件的重要关系.结果表明:① 苗高、地径净生长量都与各温度指标呈现类似二次曲线的关系,适宜的温度条件促进高、径生长,偏离最适温度条件会一定程度抑制生长;② 苗高生长最快时的平均气温、≥10 ℃的积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最适值依次为23.05,237.94,18.35,26.07 ℃;地径最适值依次为16.59,641.24,10.42,21.92 ℃;③ 不同时间的温度条件影响苗木生长的方式不同.9月底以前对苗高的影响主要是极端高温的抑制作用,此后的抑制则由极端低温引起;11月中下旬之前对地径的抑制因子主要是极端高温,此后是极端低温;④ 客观存在的温度条件时间异质性导致促进苗高生长的温度比促进地径生长的温度提前1~2个月出现,因此苗木表现出苗高生长高峰在前、地径生长高峰在后的异速生长现象.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不同修剪方式对元宝枫实生苗枝干生长的影响,优化元宝枫绿化苗木修剪技术.建立4年生元宝枫实生苗修剪样地,采取重剪、轻剪和不修剪3种修剪方式,连续3年观测样本苗木的树高、树冠、地径、胸径、树冠长度、枝级枝数、枝长、枝粗.用观测值进行样本聚类分析和对应性分析.结果表明:(1)经修剪的苗木生长指标明显高于未修剪苗木,未修剪样本组内数值差异显著,呈两极分化态势;苗木地径以轻剪苗木平均值最大为6.25 cm.生长指标变异系数以轻剪处理后苗木地径变异性最大,系数为33.12%.(2)轻剪样本评价为优的比例最高.(3)优树留冠长度与枝下高比例为:1.1~1.4.研究得出元宝枫重剪适宜于5年内幼苗,以调整主干与侧枝生长关系.修剪树冠长度与枝下高控制最优比例为1.0~1.5.5年后中龄苗木适宜轻剪,促进粗生长和树冠发育.  相似文献   

5.
对1 a生欧洲三倍体山杨组培苗进行苗高和地径生长节律调查,用Mitscherlich生长方程进行了拟合,揭示出苗高和地径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对不同生根量的观测统计分析和LSR检验,确定出地径的生长量以生根5条和6条为最佳,苗高生长量以4条、5条、6条为最佳,生根2条和3条的苗木在地径和苗高上都比较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尾巨桉DH3229组培苗木施用原料来源不同的腐殖酸肥料,对比分析不施肥方式(施常规复合肥、桉专用肥、桉专用肥+泥炭腐殖酸、桉专用肥+风化褐煤腐殖酸肥)下桉树苗木生长及抗性生理特性差异.结果表明:施肥能明显促进尾巨桉DH3229苗木苗高、地径生长及干物质积累.其中,施桉专用肥+泥炭腐殖酸对苗高的促生效果比施桉专用肥+风化褐煤腐殖酸高2.03%,但二者均低于施桉专用肥处理;施肥处理极显著提高了尾巨桉地径生长,地径及其增长量均为对照的2倍以上,但添加腐殖酸与否对桉树地径生长的促进效果无明显差异;腐殖酸极大地促进了根的生物量累积,桉专用肥中添加泥炭和风化褐煤腐殖酸后,根生物量分别提高了8.5%和40.92%;施肥能明显提高或降低尾巨桉苗木叶片酶的活性,其中,施桉专用肥+泥炭腐殖酸对提高植株叶片的抗性生理能力比施桉专用肥+风化褐煤腐殖酸好.  相似文献   

7.
光皮桦苗期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一年生播种苗为研究对象,测定光皮桦苗高、地径、主根长及生物量等生长指标,用Lgistic曲线方程拟合苗木高和地径生长,划分各生长阶段,揭示速生树种的苗期生长特性随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花曲柳速生丰产造林技术及生长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条件下对花曲柳(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进行速生丰产造林试验,对其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花曲柳幼林期,2种造林密度1m×1m和1m×1.5m对花曲柳生长影响差异不大;花曲柳幼林在阴坡生长速度极其缓慢,应选择阳光充足的立地造林;通过适当断根处理的花曲柳苗木,地径、树高的生长速度分别是同等条件下未切根苗木地径、树高生长速度的1.13倍和1.19倍.因此,可采用切根法营造速生丰产林,但要求有相应的技术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印楝1年生苗木生长节律与数量分级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1年生印楝实生苗木群体的动态研究,建立了苗木的年生长模型、连日生长量模型和日平均生长量模型,并据此模型将印楝苗木生长节律划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10月中旬至下旬)、生长初期(11月上旬至翌年4月中旬)、速生期(4月下旬至9月下旬)和生长后期(10月上旬至下旬);苗木生物量积累与苗高、地径的函数模型关系表明,苗木生物量(包括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和全株干重)与苗高、地径的相关性极为密切,其中全株干重占全株鲜重的38.8%,地上部分干重占全株鲜重的26.8%,占全株干重的69.1%;同时,以苗高、地径为参考指标,对9个月生的印楝造林苗木进行了数量分级标准划分,并运用该分级标准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将印楝造林苗木从数量指标上划分为Ⅰ级、Ⅱ级和Ⅲ级是科学合理并切实可行的,其中仅Ⅰ级与Ⅱ级可以用作造林合格苗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DM(DesertMagic,一种液体保水剂)与大叶相思苗木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使用DM能加速苗木的生长发育;苗高、地径、根长等生长指标明显高于对照;0~30cm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使用DM对培育大叶相思优质壮苗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设立九龙山自然保护区(JL1、JL2)和松阳(SY)3个代表性样地,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长序榆根、茎、皮和叶内的金属元素含量,并与土壤中对应的金属元素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长序榆不同器官内的金属元素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元素含量在不同器官中的变化趋势和变异程度呈现不一致现象。大部分元素的含量虽然在种群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Mn、Ni、Ba3种元素的含量在种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Mg、Mn、Ba、Ni、T15种元素的含量相对于植物体内其他元素与土壤各元素间相关性显著,Ca和Th均有很大的富集系数,表明长序榆植株内金属元素的分布和土壤元素存在相关性,且土壤中一些能被长序榆高度富集的微量元素的作用不能被忽视,需更加深入地研究。同时也表明,ICP—AES法在濒危植物金属元素含量与土壤的相关性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实验基于营养条件对物种濒危机制和保育策略进行的研究,将为濒危植物的保护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青林’核桃容器播种育苗,研究‘青林’核桃容器苗生长规律,经定期观测和回归分析,模拟容器苗苗高、地径和生长时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青林’核桃容器苗生长可划分为出苗期、速生生长期、缓慢生长期、生长后期和休眠期5个时期.茁高、地径的生长曲线呈“S”形,地径生长要滞后于苗高生长.苗高、地径与生长时间呈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关系式分别为:Y=5E—0.5x。+O.157x+1.970,Y=-2E0.6x^2+0.003x+0.309,拟合模型能较准确地估算出核桃容器苗某一生长时间的苗高和地径.  相似文献   

13.
为对比杉木优良品种区域造林的效果,选用本地普通苗(对照组)、西山良种苗和福建组培苗3种杉木苗进行造林对比试验,调查1 a和3 a生长量性状.结果表明:西山良种苗、福建组培苗造林1 a和3 a生的地径、树高和冠幅显著高于对照.西山良种苗造林的地径、树高和冠幅增长量比对照分别高14.24%,34.28%和12.85%,福建组培苗高出12.88%,17.92%和23.99%;良种苗造林初期生长迅速,树高-地径生长呈线性相关;采用良种造林能显著提高幼林生长量,从而提升造林成效,可推广到生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大叶樟一年生播种苗苗高生长时期可用有序样品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划分,苗高生长速率与叶面积增长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叶片含N量对苗高生长最为重要,其次是P,再次是K,苗高的生长与气温的关系最为密切;地径旬生长量的季节变化与旬降雨量的季节变化基本同步;地径的生长与“净光合速率×全株总叶面积”呈正相关;根系的生长与地上部分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交替节律,主根长对根幅的扩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移栽至南京林业大学南大山苗圃的湿地松组培再生植株进行了苗高、地径、干形的比较。结果表明,各家系及无性系的生长状态存在差异。组培苗与实生苗间苗高差异较大,组培苗在早期生长速度不及实生苗,且抗病的家系不及普通的家系,抗病的8#和32#家系苗高差异不显著;实生苗、组培苗斜生现象严重;继代次数对组培苗的苗高、地径生长影响不大;组培苗年龄越大,苗高生长势越好,地径差异小;8#家系组培苗各无性系间苗高差异显著,地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小型地被类观赏竹种翠竹(Pleioblastus pygmaeus)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翠竹1.5年生实生苗生长发育规律和构件生物量模型拟合的研究,为小型竹苗快速繁育和竹资源集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翠竹播种后约1.5 a内的生长过程中,对其母株株高、地径,分蘖苗出苗时间及其株高、地径及竹鞭出现和发育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采用Logistic 模型和多项式函数对翠竹1.5年生实生苗多个形态学指标(包括叶片干质量、茎秆干质量、分蘖苗株高、竹鞭长度等)进行数学模型拟合,剖析其重要构件生物量随时间的关系,株高、地径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量积累比例之间的关系等。【结果】翠竹在播种后约1周出土,第11天第1片叶全展开,约3个月出现第1代分蘖苗,约6个月一级竹鞭开始分化,1年后一级竹鞭系统上竹秆高生长旺盛,1.5 a后二级、三级竹鞭开始分化生长。随着分蘖苗的分化,其地径和株高也逐渐增加。翠竹实生苗多个构件生物量随时间的关系表现为增长趋势。翠竹实生苗的地径相同时,随苗高生长变大,其茎秆干质量增加。播种后3个月内,翠竹实生苗地上部分干质量大于地下部分干质量,地上、地下干质量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播种后3~7个月,翠竹实生苗地上部分干质量小于地下部分干质量,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播种10~12个月,翠竹实生苗地上部分干质量大于地下部分干质量,比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播种1年后,翠竹实生苗地上部分干质量大于地下部分干质量,比值仍呈下降趋势,但逐渐趋于稳定。【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翠竹从播种至高生长期间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重要构件的生长发育动态过程。翠竹实生苗高生长过程中重要构件生物量与时间的关系服从Logistic模型。翠竹实生苗的地径相同时,其高度与生物量之间呈显著线性关系。翠竹实生苗在大部分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地上部分干质量大于地下部分干质量。  相似文献   

17.
云南松优良家系超级苗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云南松苗期选择的依据和标准,加速现有优良遗传资源的早期、短期开发利用,对20个家系1 a苗木的生长性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系之间以及同一家系不同个体之间的苗高、地径生长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且苗高生长量差异明显大于地径生长量.因此,以各家系平均高生长量加1倍标准差为最低标准进行超级苗选择,在11 331株育种群体中共选超级苗1 629株,入选率为14.3%.其中,超级苗平均高度为8.92 cm,比育种群体平均高度增加35.9%;超级苗平均地径为3.50 mm,比育种群体平均地径增加3.6%.  相似文献   

18.
以薄壳山核桃为父本,山核桃为母本,进行种间杂交,对F1代果实及苗木主要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杂交F1代果实与果核(种子)的大小、质量以及苗木的高、径生长与对照之间都存在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的差异。其中单果质量、果高、果径分别比对照高291 %、72 %、110 %;单核质量、核高、核径分别比对照高309 %、813 %、124 %;3年生苗木平均高和地径比对照分别高181 %和197 %;造林2 a后苗木平均高和平均地径比对照分别高292 %和3281 %。另外,杂交F1代双胚苗所占比率为10 %,是对照的5倍。研究表明,种间杂交对增大山核桃果体、改良山核桃性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石灰苗床阔叶树容器育苗试验结果表明:石灰苗床容器苗主根和高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地径、侧根生长发育、须根数量及根系含水量均有显著改善,并避免了苗木的畸形.石灰苗床容器苗的规格质量及造林成活率也明显比对照组好.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三峡库区两种阔叶树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灯台树(Bothrocaryum controversum)幼苗在旷地、林窗和林下三种不同的自然光环境梯度的生长和形态特性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结果显示,在3种不同光环境下生长两年的香樟和灯台树幼苗,株高、基径、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等绝对生长指标均表现出旷地>林窗>林下,且旷地植株与林下植株均差异显著;在形态可塑性方面,香樟幼苗的根冠比均表现为在不同光环境下差异不显著(p>0.05),灯台树幼苗则表现为旷地植株显著高于林窗和林下植株(p<0.05),表明旷地的灯台树幼苗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光抑制;两物种细长指数和叶面积比随环境光强减小而增大,而总叶面积和展开叶片数均随环境光强的减小而减小;香樟和灯台树的净同化率和相对生长速率都表现出旷地和林窗植株显著大于林下植株(p<0.05),但两物种间这两个指标在不同光环境中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说明香樟和灯台树幼苗均在光资源充足的旷地环境下生物量积累最多,但幼苗的适当遮荫能有效地避免光抑制,从而有利于植株更好地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