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谷秀春 《科技信息》2010,(27):I0007-I0008
冗余成分是语言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语内交际时,语言的冗余成分适合该语言信息接受者的信道容量,有助于接受者准确接收信息发送者传输的信息;然而,语际交际时,如果把在一种语言中本属适度的冗余成分一成不变地迁移到另一种语言中,由于目的语接受者信道容量的不同,往往会影响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文化信息冗余客观地存在于语际交流中。结合创造性叛逆的实例,本文从信息论的视角,分析了文化信息冗余并提出处理这一冗余的策略,即冗余平衡翻译。译者在向目的语接受者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时,既要充分利用目的语接受者的信道容量,保证信息量足;同时,也要考虑到目的语接受者的信道容量相对狭窄,从而防止信息传输过载。  相似文献   

2.
母语对二语写作起积极作用,它以翻译的形式介入二语写作,其过程与翻译写作过程是一致的。在二语写作过程中,母语作为理解中介、内容生成中介和文本输出中介,与翻译写作过程中的感知、运思、表述相一致,二语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翻译写作的过程。二语写作源于翻译,译者(二语写作者)对从其他来源接受的信息重新编码并进行传递,但又追求写作的文采,在此过程中,译者(二语写作者)的翻译能力和写作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语际转换是指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翻译过程表现为翻译实质的实现,受语际转换行为模式、思维模式等规律的支配。翻译是跨文化的语际转换,译者的任务是寻找到原文与译文在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上的最佳关联。对英汉两种语言不同之处的深刻认识,有助于提高语际转换的效率和质量。因此翻译研究应当建立在英汉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注重语际转换方面的问题,灵活应用直译兼意译等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韦兰芝 《长春大学学报》2011,21(1):98-101,104
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模式将语篇看作是语言使用中的一个语义单位,认为语篇是与文化语境密切相连、受具体的情景语境促动、从一整套供选择的功能成分和语言形式中进行选择的结果。这一模式为翻译研究和教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翻译研究和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根据这一模式,翻译中的对等应建立在语篇层面上,语篇对等的实现可...  相似文献   

5.
赵强 《枣庄师专学报》2008,25(3):102-104
与传统的语言学派不同的是,篇章语言学的翻译理论,注重源语与目的语之间语言层次之上的、各种语境因素的对等。本文借助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以及格雷戈里和卡罗尔语场、语旨、语式的概念,从交际功能的角度,讨论了翻译过程中语域对等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一个以译入语再现原语内容的过程。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势必在表达上存在不同。拟运用英汉对比的方式,从语篇定义入手,通过语篇特征分析,研究英汉语语篇结构的差异,探讨合适的语篇翻译策略,提高语篇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7.
英语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跨语言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英语广告翻译过程中由于跨文化、跨语言因素而引起的种种差异;认为译者应了解广告受众国的文化传统及语言特点;根据种种差异采取独特的翻译策略,以达到语用上的等效,从而在广告翻译中实现原语发出者和译语接受者的交流沟通。  相似文献   

8.
一部优秀剧作的语言是生动有力的,每个角色的语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性格,都能帮助剧作家突出自己的主题。而根据语域理论,由于交际情景不同,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变体,即语域。戏剧人物的性格通过台词在语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戏剧翻译中译者能否实现功能对等,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在译文中重塑同样个性化的戏剧人物。本文试图通过对《雷雨》及其英译进行对比语域分析来探讨戏剧翻译中功能对等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9.
翻译所涉及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源语"和"目的语",或"出发语"和"到达语",就是把翻译隐喻为"旅行"。现实中,人们的出行理想或原则无疑是"安全、快捷、舒适"。借助翻译,目的受众得以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抵达源语的意义或交际意义,也是一种旅行,同样希望安全、便捷、舒适地到达目的地。三个原则反映到公示语翻译及其接受期待中,可表述为"准确、明了、得体"。这一原则体系涵盖了学界所提出的众多原则,又克服了一些原则间互不贯通与相互抵触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陈庆红 《科技信息》2011,(8):I0162-I0162
语篇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单位,语篇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制约语篇翻译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文化因素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本文首先简单介绍语篇和语篇翻译,然后论证文化因素在语篇翻译中的重要性,并从实践的角度指出直译、意译、调试、加注可以较好地解决语篇翻译中文化信息的重现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英汉姓名及称谓语的文化对比入手,对翻译时如何达到姓名及称谓语的语用对等进行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策略是:结合具体语境,明确姓名及称谓所传达的语用意义;保证特定语境中最重要意义优先传递;尽可能做到入乡随俗(即尽量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  相似文献   

12.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相似反应”为前提寻求原文与译文的最切近、自然的对等,为传统翻译理论“直译”与“意译”的争论找到了满意答案。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的旅游资料英译方法有增译法、删减法、改写法、转译法。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语言运用的一种特殊形式,注重研究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异同以及言内关系。从而实现源语和目的语最大限度的对等,这是翻译研究的重点。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化的一部分。英语动物类习语作为社会化的一部分,在进行汉译时必须考虑化渊源的影响和制约,在“形似”和“神似”之间作出选择,同时也要考虑译读因素,进一步实现由“弃形保神”向“形神兼备”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奈达翻译定义的中文译文有严重的错误。奈达不主张"等值"、"等效"翻译。"等值"、"等效"、"对等"、"对等语"、"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术语是错误的术语,它们错误很多,错误之一是用一个"等"字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将奈达翻译理论曲解成求等的翻译理论,然而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求似不求等。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理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心议题之一,理论从产生至今备受关注。"equivalent/equivalence"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一方面作为数学和形式逻辑里的专业术语,表示一种绝对对称和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被当作一般语言词汇中的模糊词语,表示"具有相似性"或"基本相同",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即相似或贴近。  相似文献   

15.
社会指示是语言结构中能反映语言使用者社会面目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主要指人称代词和称呼,有T/V两种形式。中英文社会指示词在语用规则与意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反映出中英两种社会文化的不同。在翻译此类文化负载词时,译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两种语言中社会指示的异同,灵活地采取直译、意译、音译、加注解释等多种策略,以达到最大值等效翻译,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的成功交际。  相似文献   

16.
在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的关照下,论述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动态翻译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旨在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对其接受者一样的反应。奈达承认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关键是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精神”。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与不可译的矛盾;接着通过对一些中国古诗的研读,肯定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如风格的移植、音韵的移植、文化的移植等。同时指出动态对应理论有其局限性,因此翻译中国古诗并无一定的方法或原则,关键是保持原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翻译就是转达原语信息,其目的是信息交流,其服务对象是译语读者.在美学作用占次要地位的语用性文章的翻译过程中,意义应该放在首要位置.意义是多层次的、复杂的.本文从语境、语篇和文化因素这几方面论述了有关意义的问题,然后讨论了阐释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认为阐释就是翻译.译者只有正确阐释原文的意义,才能把它正确地转达给读者,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因此,译者是沟通原文与译语读者之间的桥梁,在翻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翻译属于语用学的范畴,语言和文化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翻译的性质和任务。翻译的终极目的是“意义翻译,文化翻译”,翻译从语用的角度展示了语言的活力,彰显了文化的独特魅力。具体而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翻译的风格是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的统一体,因此,在翻译原作中的文化意义时,要从宏观角度入手,追求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等值等效”。  相似文献   

19.
范雯 《科技信息》2011,(19):I0261-I0262,I0297
招标文件是一种法律约束性较强的商业合同性文件,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主位推进模式理论基础,从词汇和句法等层面对英文招标文件的总体构架、表格、法令及订购条款等要件的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得出英文招标文件的措辞具有客观性、正式性、古体性,句式具有固定性、规范性等特点的结论。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文招标文件语言特点的分析,为招标文件的制定及细则的理解等提供参考;同时,为英文招标文件的汉译提供警示,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以奈达的功能对等为理论框架,应用于热门电影《阿凡达》的字幕翻译,从语汇层面、语用层面、文化层面和审美层面出发,分析如何在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对语义、风格等的缺失进行翻译补偿。虽然缺损在所难免,但通过一定的补偿手段仍能达到功能对等,使接受语观者与源语观者反应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