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开展,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面临新的形式和任务,如何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更好地监督各种加重农民负担的行为,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防止农民负担上弹,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就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2.
农民负担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领导关心和重视的问题,更是农村稳定,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问题。只有农民负担减轻了,收入增加了,才能启动农村市场,繁荣农村经济,对城市的发展起到基础和推动作用,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才会进一步深化。一、减轻农民负担进展的现状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建立并较好地落实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责任制。在全国大力推行了三项制度,即农民负担预算决算制度、“农民负担卡”制度、农民负担专用审计制度。将农民承担的费用和劳务的预算、决算情况及时张榜公布,接受农民监督,并有效地防止个别领导向农民转嫁…  相似文献   

3.
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减轻农民负担,是我党在农村的一项重要经济决策,是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党和政府关心农民疾苦、保护农民利益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本文联系苏州农村实际,试就农民负担的规范化管理问题作粗浅探讨。农民负担的现状和原因从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州农村来看,农民负担有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4.
二○○三年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大了对农民负担检查监督的力度,重点开展了对农业生产费用中不合理收费和搭车收费、农民建房乱收费,农村义务教育收费和农民进  相似文献   

5.
江苏农民负担历来为全国之最,即便在建国以后,农民负担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国家和地方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对建国后江苏农民负担特点的分析,提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江苏应给予农民更多的关注和反哺,以弥补历史的亏欠。  相似文献   

6.
农民负担过重的实质与农村税费改革思路的偏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开始的税费改革虽达到了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却造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危机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未认清农民负担过重的实质,从而导致农村税费改革思路出现了偏差。农民负担过重实质上是农民承担的税费负担远远高于农民的获得的农村公共产品,所以,正确的农村税费改革思路应该是,农民的税费负担应与他们所获得的农村公共产品基本等价。为此,应将农村税费制度纳入农村公共产品供化制度的框架内,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减免了农业税等各项税费,实现了农民的零负担,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但是农民实现零负担,并不意味着村级负担减轻和消失,相反还有增加。农民负担减轻了,村级负担怎么办?实际情况表明随着乡镇企业产权制度和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后,如何发展村级经济增加可支配收入,已成为各级领导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为此我们会同吴江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对发展村级经济,增加可支配收入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8.
关于西汉农民负担,从形式来看,它主要包括实物、货币、力役三种形式。另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当时广大农民还受到高利贷盘剥。经过考察可知,西汉农民负担极其沉重。  相似文献   

9.
 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农民的负担, 化解乡村的债务, 可是农民的负担越减越重, 乡村债务也水涨船高, 越化越多;而当前有些舆论部门几乎把所有的责任都归咎于乡村社区。不可否认, 乡村社区对乡村过度负债和农民沉重负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所有的责任都由乡村社区负责, 则有失公允。其实, 农民负担和乡村债务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由谁负责的问题, 关键是要弄清楚谁是始作俑者。笔者认为, 农村体制改革滞后是乡村社区过度负债的根源, 而乡村过度负债又是农民负担沉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中共已经深刻认识到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性。为了巩固与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边区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减租减息、减轻封建剥削,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精兵简政与部队生产相结合,财政上建立严格的制度,加强对各级财政的监督与管理等,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为农民减负是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建国后,直至现在政府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世的佃农,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他们还是企业家。从整体上说,他们能够对市场机制进行灵活的反应,并按照自己的决策相应调整生产,以适应外界的条件及自身的资源拥有状况。因此,中国的佃农,不应该仅仅得到一般的劳动报酬,还应该得到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理解到这一点,就可以正确理解关于中国历史上农民和农村很多问题的答案了。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家书屋”正在快速建立,其目标是覆盖每一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图书更新慢、农民的期刊需求被忽视、农民的“书屋意识”不强等。对此,我们应将“农家书屋”建设纳入各地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农家书屋”;按“总馆一分馆”模式推动“农家书屋”建设;“农”字当头,提高“农家书屋”图书配送水平;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加强“农家书屋”制度建设;依靠社会力量壮大“农家书屋”;以书为媒,延伸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使“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退耕还林农户在采用果树新品种时的行为决策逻辑,为引导退耕经果林换种,促进后续产业持续发展以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退耕农户技术禀赋对采用经果林新品种行为决策影响机理的理论分析,利用川渝397份退耕柑橘种植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IVProbit模型、IVTobit模型实证分析不同技术禀赋的退耕农户在换种行为方面的差异及原因。【结果】 退耕农户的经果林管理技术水平普遍不高,且农户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种植管理技术水平对退耕农户换种与否有正向影响,技术水平越高,换种可能性越大;种植管理技术水平对退耕农户换种时期、换种强度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技术水平高的农户,在采用新品种方面表现出很强的“追新”特征。【结论】 通过实施相应的举措提升退耕农户整体技术水平,对于推动果树品种更新换代,促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得很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安置城中村失地农民,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城中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保障缺失、制度缺陷、传统养老功能弱化、农民缺乏保险意识等问题。构建城中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应完善土地补偿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保障措施,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失地农民身份性质混合着各种要素,既是“农民”又非“农民”,这种角色特征,深刻影响着其体育文化生活方式。当前“城中村”失地农民体育文化活动意识较强,有融入城市体育生活的感情诉求,但受到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传统村落群居人文环境、个体发展的影响较大,建议通过转变观念、完善基础服务、加强组织管理等措施,不断推动“城中村”失地农民体育文化生活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农民体育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政策为农民体育发展提供了保障,体制改革为农民体育营造了机会,大众传媒为农民参与体育提供了可能,人居环境的改善为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捷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农民自身、社会以及学校等层面的挑战.通过全方位剖析农民体育,为新时期农民体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自2007年农家书屋工程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农村到处都建起了农家书屋,然而在建设中存在着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农村书屋发展现状及农村人口文化素质现状,分析了农村人口素质低下导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农家书屋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旨在通过体育对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作用进行分析,望能更好的促进城镇化建设.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城镇化机遇下体育对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功能进行分析.发现体育对于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融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体育的广泛参与性有助于削减市民对失地农民的排斥感;体育的社会互动性可为失地农民提供了一个与市民交流的平台,从而增强社会互动的亲和力;体育的社会教育性有助于失地农民进行自我的优化,主要包涵如何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体育的社会组织性可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社会参与、社会互动与社会学习的机会,达到促进失地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提出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健身的生活方式、建立以体育行政单位为主体,其他单位协同的管理体系、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央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了高度关注,却受到了金融机构的冷遇。为探寻原因,运用264份兵团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有效调查问卷,通过微观数据观测及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存在不确定性风险的合作社被疏远。影响合作社信贷的主要因素有社员素质、抗风险能力及资金使用状况;合作社对金融机构不满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产品、信贷额度和匹配需求。  相似文献   

20.
西藏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截至2011年底,全区农牧民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8%,在西藏大力扶持特色农牧业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促进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西藏农牧民的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牧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任务就显得更加紧迫。目前西藏的农牧民教育培训尚未形成具有长效机制的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存在实效低、与市场脱钩、信息传递不畅和缺乏创新等问题,影响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牧民职业发展和转移就业能力的提升,制约西藏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牧民对政府政策的评价与信心。文章通过对目前西藏农牧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的提出,就西藏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加强理论指导实践创新、加大力度整合优化资源、分类分层展开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