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文章将四苯乙烯基与己氧基苯通过酰胺键连接起来,合成了四苯乙烯酰胺衍生物。主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荧光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示差扫描量热仪、扫描电镜、热台偏光显微镜等表征手段对该衍生物的光物理性能、热性能、聚集诱导发光性能和自组装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在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强烈的蓝色荧光;其热失重温度达到359℃,显示出较高的热稳定性;化合物样品在熔融和冷却过程中均能观察到明显的液晶织构,说明其具有明显的液晶性;化合物分子在不同的溶剂组成中可自组装形成棒状或球状形貌不同的聚集体结构。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两种新型芴衍生物:2,7-二(2,4-二氟苯基)-9,9-二辛基芴(1)和2,7-二(4-甲氧基苯基)-9,9-二辛基芴(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以及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碳谱(13C{1 H}NMR)、氟谱(19F{1 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了核磁共振谱谱线特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化合物1,2的发光性能。结果表明:在CH2Cl2溶液中化合物1,2在300~330nm波段有吸收峰,归属于π-π*跃迁;化合物1,2的光学带隙Eg分别为3.53eV和3.32eV,发射峰峰值分别为367nm和387nm,并且具有强烈的深蓝色荧光发射(激发波长为320nm),在二氯甲烷溶液中量子效率分别为0.60和0.80。  相似文献   

3.
为了得到高发光效率的红光材料,文章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氟硼二吡咯衍生物Bodipy-OCH3,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技术和荧光发射技术研究了其光物理性质。通过与电子供体N,N-二甲基苯胺(DMA)以及电子受体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P)的作用研究了其电子传输能力。热重分析得其分解温度为235℃。此外,利用Gaussian 09软件和电化学进一步分析了该化合物的能级结构及电子云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通过Gilch反应合成了结构新颖、含四官能团单元的超支化PPV聚合物P1~P3.聚合物的结构得到1H NMR和元素分析结果的确证.通过热重分析(TGA)得知,该类非结晶相的聚合物热分解温度较高,分别为371.7、386.6和391.8℃.所合成的聚合物固态时的紫外吸收及荧光发射相对于液态的紫外吸收及荧光发射,波长有明显的红移现象,并且该聚合物具有宽吸收、窄发射的特征,在电玫发光器件和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中将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芴酮为基础,通过引入吩噻嗪基团,利用Ullmann反应合成了化合物2,7-二-(N-吩噻嗪基)芴酮(DPhFO);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光光度计(UV)、荧光分光光度计(PL)、热重分析(TGA)和循环伏安法(CV)对产物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的验证。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化合物(DPhFO)能实现深蓝光发射,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且不易结晶,易溶于二氯甲烷等常见有机溶剂。DPhFO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可应用于有机照明和显示的蓝光主体材料,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通过以PdCl_2-EDTA为催化剂的Suzuki偶联反应,成功合成具有不同取代基及对称性的对-三联苯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和红外光谱(IR)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熔点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紫外光谱(UV)和荧光光谱(PL)对目标化合物的光谱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三联苯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对-三联苯上引入—OMe、—COOMe和—CHO基团后,会使对-三联苯的最大吸收峰波长和最大发射峰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对-三联苯化合物结构的对称性对紫外吸收峰有影响,对荧光发射峰无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四苯乙烯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设计合成了一种可用于硝基爆炸物检测的荧光探针分子S1.采用核磁氢谱、碳谱和高分辨质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后,以4-硝基苯酚为模型化合物,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谱仪对S1进行爆炸物检测,结果发现此荧光探针分子S1的检测极限可低达4.59μmol/L.  相似文献   

8.
 联苯乙烯类衍生物被认为是一类具有实用价值的蓝光电致发光材料,它具有较优异的综合性能。 以联苯乙烯为基础,利用Wittig-Horner反应分别引入N-己基吩噻嗪和N-己基咔唑基团,合成了两种联苯乙烯衍生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 1H NMR)、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质谱(MS)和元素分析(EA)对所合成产物进行了化学结构的表征;利用紫外吸光光度法(UV)、荧光分光光度法(PL)、热重分析(TGA)、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热台偏光显微镜(PLM)和X-射线衍射(XRD)对产物的性能进行了初步的表征。结果表明:所 合成的两个化合物在紫外光激发下均能发射高亮度荧光;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两个化合物均不能结晶,易溶于二氯甲烷等有机溶剂,并且容易成膜,非常适合于旋涂法制备OLED器件;其中含 吩噻嗪基的化合物在熔融或冷却过程中均能观察到近晶A型液晶织构。  相似文献   

9.
用3,4,9,10-苝四羧酸二酐(PTCDA)、喹啉、无水醋酸锌和4-氨基吡啶(AP)合成了N,N′-二(4-吡啶基)-3,4,9,10-苝四羧酸二酰亚胺(DPPBI),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1H NMR和13C NMR)、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进行了结构表征.用热重分析仪对产物进行了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5%的热失重温度为480℃左右,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能.用分子荧光光度计对产物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在丙酮中的最大荧光发射强度位于524.5nm.以产物(DPPBI)为敏化剂敏化TiO2制备了DPPBI/TiO2粉末,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对DPPBI/TiO2进行了光吸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DPPBI/TiO2在400~640nm范围内有一较强吸收带,光谱响应范围拓宽到了可见光区.  相似文献   

10.
花青素是一种天然产物,具有做荧光染料的潜力,但水溶性较差.通过亲核取代、酯的水解、关环三步反应合成出一种新的水溶性较好的花青素类荧光染料,目标化合物的结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质谱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同时测定了该目标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从结果可知该荧光染料呈红光发射,量子产率较高,是一种光谱性能较好的荧光染料.  相似文献   

11.
以二苯并噻吩为原料合成了中间体2,8-二溴二苯并噻吩和2,8-二甲酰基二苯并噻吩,并从这两种化合物出发,分别利用Heck反应和Wittig反应合成了具有C2v对称性的一系列二苯并噻吩衍生物。用核磁共振、红外、质谱等光谱手段表征了新化合物的结构,对这些化合物的光物理特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8-二[2-(吡啶-4-基)乙烯基]二苯并噻吩(I)的紫外吸收峰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出现蓝移现象,而其他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峰随溶剂极性增加往长波方向移动;化合物I具有较低的荧光量子效率;用750~920nm的飞秒激光激发时化合物I的溶液表现出明显的双光子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12.
莫来石/硅酸盐低膨胀率粘接材料固化机理与结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硅酸钠水溶液、莫来石粉体为原料制备了低膨胀率的莫来石/硅酸盐粘接材料,并通过FT-IR、XRD、NMR等方法对不同温度下热处理的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材料的固化反应发生在室温与400℃之间,为硅酸钠水溶液中的链式或环式聚硅酸、莫来石粉体上的铝羟基间缩合脱水反应,构建了以硅、氧、铝为主的三维体型网状结构;所制备的具有低膨胀系数的莫来石/硅酸盐粘接材料在100~400℃的温度范围,线膨胀系数为(1.2~3.7)×10-6K-1,600℃时线膨胀系数最大为1.45×10-5K-1,套接压缩剪切强度达25MPa。  相似文献   

13.
通过Suzuki反应,合成了两种新型的咔唑衍生物:9-己基-3,6-二(2-噻吩)咔唑(1)和9-己基-3,6-二苯咔唑(2),并利用1HNMR、13C NMR、IR、MS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紫外可见光谱、单光子荧光激发谱和理论计算对它们的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测量的单光子吸收性能和理论计算的结果比较符合;并进一步对它们的双光子吸收截面进行了理论预测:分别为177.51GM(1)和191.55 GM(2).  相似文献   

14.
用变温XRD,变温IR以及TG-DTA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具有Dawson结构的YmHnP2M18O62&;#8226;qH2O(Y=K+, NH4+, Cu2+;M=Mo,W)的热解性质,获得了它们较为精确的热分解温度,对其热分解的判断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结果表明,以钼为配位原子的Dawson结构钾盐,铵盐,铜盐分别在250 ℃, 210 ℃, 240 ℃ 发生了热重排,生成了具有Keggin结构的化合物.以钨为配位原子的钾盐在410 ℃也有相似的行为,但铵盐和铜盐却没有观察到类似的热重排现象,分别在400 ℃, 450 ℃直接热分解为WO3.这些结果显示,热重排现象的发生可能与相应的Keggin结构化合物的热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小檗碱为原料,合成了小檗碱C-9位不同空间位阻取代的9-乙氧基小檗碱、9-异丙氧基小檗碱,通过MS、1 H NMR确认其结构。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化合物与CT DNA的结合作用。结果发现,小檗碱C-9位上的不同空间位阻会影响小檗碱衍生物与CT DNA的相互作用,随空间位阻增大结合强度减小,结合模式也发生了变化,初步证明了小檗碱类化合物可能是从环的C-8, 9, 10这一侧与DNA相互作用,用实验验证了Mazzini计算机模拟的结合模型。  相似文献   

16.
以三对硝基苯氧基三苯氧基环三膦腈和六对硝基苯氧基环三膦腈为主要单体,采用活性硝基亲核取代的方法,合成了一类新的环簇膦腈聚合物。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NMR等方法得到确认,聚合物的性质采用DSC,TGA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发现由三对硝基苯氧基三苯氧基环三膦腈制得的聚合物具有较好的网络结构,但是由六对硝基苯氧基环三膦腈制得环簇膦腈聚合物的过程中由于空间位阻的影响,导致最终聚合物存在明显的结构缺陷,但两种聚合物在空气中均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800℃时残碳率分别为45.1%和 43.2%,同时发现膦腈网络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决定聚合物燃烧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压高温方法合成钙钛矿型SmCoO3氧化物, 利用XRD,Raman,电导率和热膨胀测试对样品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 在2.75~4.20 GPa, 1 061 ℃附近, Co2O3和 Sm2O3发生固相反应形成SmCoO3, 但反应不完全. 单相SmCoO3较好的合成条件为3.90 GPa和1 061 ℃左右. 室温Raman谱观察到单相样品中只有SmCoO3正交相的特征峰. SmCoO3样品在327 ℃以下为绝缘体, 在327 ℃以上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热膨胀系数在100~800 ℃呈线性变化.   相似文献   

18.
 从百菌清(2,4,5,6-四氯-1,3-苯二腈)出发,经过氟交换、氨解、水解和酰化反应,合成了9个新的双苯甲酰基脲类化合物,总收率为30%~40%.所有化合物都经IR,1H NMR,13C NMR,HRMS及元素分析数据的证实,并对它们的杀虫活性进行了初步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以咔唑和三(羟甲基)氨基甲烷为原料,合成一种新型的还原席夫碱N-对[缩三(羟甲基)氨基甲烷]苯基-3,6-二(叔丁基)咔唑(L1),经傅立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MALDI-TOF质谱对目标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热重分析、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研究L1的热稳定性和光物理性质,结果表明:L1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较好的荧光性质,在极性溶剂中有高的量子产量和长的荧光寿命.  相似文献   

20.
 利用盐析、SephadexG-75和DEAE-SephadexA50层析,从瑞氏木霉TrichodermareeseiQM9414发酵液中纯化了2个具有β-内切葡聚糖酶活性的组分Eg1和Eg2,分子质量分别为65.47ku和57.04ku.其最适温度分别为50℃和55℃,最适pH分别为4.8和5.0,米氏常数Km分别为3.76×10-2g/L和4.20×10-2g/L.根据其酶学性质,这是一类不同于已有的β-内切葡聚糖酶,为瑞氏木霉T.reeseiQM9414所产β-内切葡聚糖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