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康德是现代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对人性中“恶”的问题进行理性反思的哲学家,这一反思集中表现为他对“根本恶”的道德形而上学论证。根本恶包含人心的脆弱、不纯和恶劣三个层次,在本质上是对准则中伦理次序的颠倒。根本恶学说深刻影响了后世哲学家对“恶”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王昌龄《诗格》的学术回溯与“三境”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文镜秘府论》的发现和校注等资料的参照佐证,《诗格》著作权归属于王昌龄得到普遍认同,“三境”说逐步走向学术深入研究之路。“三境”说是标举中国古代意境论形成不可缺少的奠基性学说,它使王氏成为“意境”论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学术界对“三境”说的认识存在着“三形态”说、三形态与三品格层次兼容说和“三品格层次”说三种不同的看法和论争。笔者认为“三境”说在三种类型诗作中都有品格层次高低优劣之分,而不是物境、情境和意境有品格层次高低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3.
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对底线道德漠视所引起的自律意识不强和由对道德情感忽视所导致的对他人关爱不够的病症,这是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培育爱国公民的重大障碍。卢梭的良心观是关于加强自律意识和爱他人意识,进而培养道德公民的理论,这对于加强我国公民道德教育中的自律意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以及道德公民培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写画(ekphrasis)是一个古老的修辞术语,现在已经成为艺术史研究的新方法和途径。班维尔在《海》中大量应用了ekphrasis的手法来描写自我、他人及世界。这一手法的运用在塑造小说中的三位女性角色康妮、克洛伊及安娜中尤为突出。通过对ekphrasis这一手法在塑造女性角色中的具体表现及作用的分析和解读来揭示小说中男主角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把这些女性看作是独立、真实存在的个体,而他在认识他人上的无能也导致了他对自我的认识混淆,从而体现了小说的“困惑”主题。  相似文献   

5.
吴宓对孔子及其学说进行了现代阐释,认为孔教为中华文明的支柱,建设现代新文化必须融汇东西文明的精华。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中国道德理想和人格标准的寄托,他以执两用中为宇宙及人生之正道,以孝为诸德行之本,以克己复礼、行忠恕和守中庸为实行道德的方法。吴宓反对批孔,认为“批林批孔”运动是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无知、误解和歪典,并因此遭受摧残。  相似文献   

6.
三、能否用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分离来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这么一种观点,认为人的本性具有两重性即利己性和利他性。当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是经济人,具有利己性;当人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时是道德人,具有利他性。经济人和道德人的活动领域不同,是各自分离的。认为经济人的利己心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对经济人的利己行为不能干预,尤其不能用道德人的利他性来干预经济人,如果干预过多,则会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我们认为,经济人的利己性与道德人的利他性都应该属于人的社会性,社会性中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不能割裂二者的联系,更不能借口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片面夸大经济人的利己行为,忽视或否认伦理道德规范经济人行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自然会想到儒家思想。孔子在他的代表作《论语》中有190次提到“仁”,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也是处理人际关系使之和谐,协调,达到社会和谐、个人幸福的最高道德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的思想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一、儒学思想“仁”的含义。在儒家哲学中,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仁”。“仁”是一种道德情感,也是一种道德理性。关于“仁”的学说,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内容。它有丰富的价值内涵,仁是人的最高德性,是从天地“生生…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的“良知”概念在他的心学体系当中实际上是一个圆融的概念,即包含着道德感情和道德法则二义。但是人们容易只从道德感情方面来理解它,这十分明显地表现在批评者的意见和对于他的学说在误解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的后学当中。对此加以分析并指出这种误解产生的原因,有利于对阳明心学中“良知”概念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总结和概括了三种悲剧冲突类型,但他提倡悲剧表现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而冲突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悲剧人物作为个人虽遭到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所以悲剧的结局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却仍是一种“调和”或“水恒正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关于自杀,引起了很多伦理学上的讨论,其中最基本的是关于自杀的道德合理性问题,普遍认为个体对他人的义务是限制自杀合理性的主要因素。其中一种反对观点认为,将自杀看作一种权利的观点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自杀的道德许可性问题;另一种反对观点则认为自杀是一个纯粹的私人问题,所以对他人的义务不能成为限制自杀的理由。然而,无论从利他因素考虑还是从利己因素考虑,在特定条件下自杀是可以被允许的,自杀的合理性可以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孔子道德学说的局限及历史影响。文章认为:孔子道德学说在建立和维持“道”的基础上,强调“孝悌”、“忠恕”的作用,重视道德规范与修身养性的重要,而忽视人的发展意向和生存需求。它是一种局限大而更新缓慢的道德文化,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缓慢。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社会里的特殊意义上的剩余价值是造福价值,这种能够给人们创造物质福利的价值,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有自己的特殊的性质,与造福价值相应的“生产造福价值,以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物质福利”的是造福价值规律。这条规律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规律,它既反映了社会主义关系的本质,又有自己特殊的提高造福价值的方法,与造福价值是社会主义利润的源泉,“人民富裕幸福”、“共同富裕”的价值保证相联,创造和生产造福价值是社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是明代心学大师,其心学思想的形成是他一生实践成圣的道德理想的过程。在王阳明看来,一切学问都是为了人格的培养、精神境界的提高,他把道德学说从他的心学思想中凸显出来。王阳明心学的道德凸显是针对当时的道德沦丧、士风不竞的局面提出的救治之方。其心学就是一个以他的道德学说为核心的体系,该体系包含了心即理的人性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和致良知的道德本体论。  相似文献   

14.
《八月之光》的主人公乔性格孤僻冷漠,给人留下了无情凶残的印象。然而在他的内心,也曾有过对亲情的渴望、对爱情的向往。生活对他的残酷磨炼使他失去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信心,最终成了读者眼中凶狠的杀人犯。文章从萨特“为他人的存在”这个角度来分析乔与他生命中女人的关系,从而探讨他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终极标准是由若干标准构成的道德标准体系:一个总标准和两个分标准。总标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遵循的道德终极标准:增减每个人魄利益总量。分标准1,是在人们利益不发生冲突而可以两全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亦即所谓的帕累托标准:无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分标准2则是在人们利益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最大利益净余额”标准——它在他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表现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标准;而在自我利益与他人或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表现为“无私利他、自我牺牲”标准。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的前提出发,现代短篇小说以人物的灵魂显示为结构,以灵魂显示的意义为主题,由此而形成以人物的心态为主导,事件与场景淡化为灵魂剖析的线索和背景的总体特征。无论是鲁迅的短篇小说创作范例,还是胡适的短篇小说理论范式,均能揭示出现代短篇小说的网状结构可以在不同方位上建构,出现了“纵截式”、“横截式”、“综合式”这三种基本类型。现代短篇小说主题具有真实性、整一性、独立性的层次构成,并以其尾声构成的叙事内在逻辑达到与小说网状结构的叙事文本开放相一致,从而促进小说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17.
老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无为”,“无为”是“圣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最高的道德行为标准。这种人生道德论认为,“圣人”应该清静少饮,知足不争,保持“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件法宝。他的修养方法是“功遂身退”,“去甚、去大、去套”。他的“不德”的反传统道德思想,带有革新性质,对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不德”是“无为”的人生道德论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8.
江总书记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法律和道德是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并为其服务的上层建造,“法治”与“德治”,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9.
在萨特自由观中,"他人"的存在是主体自我存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主体自我的"存在遭遇"主要表现为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注视,这种注视把我和他人的自我性相互客体化,导致我和他人关系中的两种态度(比如爱与冷漠),最终也归于失败,即使我和他人的共在关系也不具备绝对的真实性。因此,他人是不可理解的,我与他人是无法通约的,我与他人只可能是交互的客体,不存在交互的主体,我与他人永远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我只是"一种无力护卫自由的存在"。他的理论明显带有非理性和唯我论色彩,不能建立自我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读者圆桌     
《世界博览》2009,(13):3-3
所有涉及要求他人的道德体系都是虚伪的。道德只能要求自己,加在别人身上就是婊子的牌坊。“性产业化”和“性服务无罪化”是两个问题,不能等同:前者是有人想以此牟利,无论是政府还是有权有钱的利益集团;后者则牵涉到对该类行为涉及者的社会权利义务界定问题,如果性服务非法(是“违规”还是“有罪”,在中国并不像一般人想象中差别那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