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肺是脊椎动物重要的呼吸器官,而蛋白质是肺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随着脊椎动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变化,肺组织蛋白质的表达也会有所差异.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薄层扫描技术对花背蟾蜍(Bufo raddei)、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和Wistar大鼠4种脊椎动物肺组织中的低分子蛋白质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花背蟾蜍、密点麻蜥、红腹锦鸡和大鼠肺组织蛋白质条带逐渐增加,分别为19,20,20,24条,4种动物肺组织共有的蛋白质条带有11条.仅花背蟾蜍、密点麻蜥和大鼠肺组织共同表达的蛋白质条带有2条;仅花背蟾蜍、红腹锦鸡和大鼠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1条;仅密点麻蜥、红腹锦鸡和大鼠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2条;仅花背蟾蜍和密点麻蜥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3条;仅红腹锦鸡和大鼠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5条;仅密点麻蜥和大鼠肺组织表达的蛋白质有1条.并且4种脊椎动物肺组织有各自的特异蛋白.  相似文献   

2.
麻蜥和蟾蜍肺微血管铸型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搞清蜥蜴和蟾蜍肺微血管构筑的特征与差异,利用扫描电镜对密点麻蜥(Eremiasmultiocellata)和花背蟾蜍(BuforaddeiStrauch)的肺微血管做了铸型观察.结果表明,密点麻蜥肺内壁上有许多网状隔膜、次级隔膜和三级隔膜,将其肺壁内表面分隔成许多囊状室、小室、亚小室.花背蟾蜍肺内壁上仅有网状隔膜和次级隔膜而没有三级隔膜,将其肺壁内表面分隔成许多小室和亚小室,花背蟾蜍肺内壁上的网状隔膜比密点麻蜥明显稀少.在肺泡壁和各级隔膜上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相互吻合成单层密集网.密点麻蜥和花背蟾蜍肺泡毛细血管直径分别为7 0~12 5μm和11 5~15 5μm,毛细血管间的网眼孔径分别是5~17μm和9~21μm.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与荒漠麻蜥(Eremias przewalskii)2个物种间的基因渐渗问题,基于形态学研究方法,对采自10个样点的麻蜥样本进行形态鉴定,再进行样本形态可量性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密点麻蜥与荒漠麻蜥分布重叠区所采集的杂交个体,有与密点麻蜥相似的眼斑、背部斑纹,且其生殖方式也与密点麻蜥相同为卵胎生;但8个形态可量性状单因素方差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则表明,杂交个体与荒漠麻蜥间不存在极显著性形态差异,表明密点麻蜥与荒漠麻蜥之间存在一定渐渗杂交.  相似文献   

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冬眠期和繁殖期密点麻蜥(Tremies multidcelate)6种器官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酶带和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组织的酶带明显不同,且有多画带现象;6种器官组织中LDH同工酶的相对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5.
研究动物肺的微血管构筑情况,对于呼吸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Kemdall.Hajiya&Okada,侯广棋和真炳攸等报道了人和鼠、犬等兽类肺微血管构筑情况,Duncher,West & Bamford et al 研究了鸟类三级支气管和毛细血管的排列关系,刘代成等对家鸽肺毛细血管做了铸型观察,Smith & Campbell,Smhh & Rapson,Barrel & Lamestchwandtner研究了爪蟾的肺微血管构筑及发育情况,笔者报道了川金丝猴和黄脊游蛇、菜花烙铁头、榆林沙蜥、麻蜥、花背蟾蜍等动物的肺微血管构筑情况,有关沙蜥肺微血管构筑与蛇类肺微血管的比较研究国内还未见报道,为了搞清沙蜥肺微血管构筑与游蛇肺微血管构筑的特点和差异,笔者对榆林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 Strauch)和虎斑游蛇(Rhabdophis tigrina lateralis)的肺微血管作了铸型扫描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6.
四额鳞麻蜥及太湖鼋为无效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对采自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3尾四额鳞麻蜥,以及捕自太湖而放养于苏州池塘内的8只太湖鼋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额鳞麻蜥系丽斑麻蜥和密点麻蜥前额鳞发生纵裂的变异个体,而太湖鼋则为斑鼋Pelochelysmaculatus(Heude)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测定了花背蟾蜍冬眠期和繁殖期6种器官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相对活性.结果表明,6种器官组织中 LDH 同工酶的活性表现明显的季节和性别差异.在肝脏的 LDH 同工酶酶谱中还出现亚带和第6条酶带.  相似文献   

8.
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 (41°26'N,106°58'E,) 荒漠,变色沙蜥(Phrynocephalus versicolor)为蜥蜴群落的优势种,密点麻蜥(Eremias multiocellata)和无斑沙蜥(P.immaculatus)为伴生种.3种蜥蜴之间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大于0.7.变色沙蜥具最大的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9.72)却具最小的营养生态位宽度指数(2.99),而密点麻蜥却相反(1.02和5.58),这2种蜥蜴的空间和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分别为0.54和0.60,这两项指标在2种沙蜥之间分别为0.75和0.51.无斑沙蜥与密点麻蜥的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小(0.11),但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却最大(0.92).  相似文献   

9.
花背蟾蜍肺微血管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用扫描电电镜观察了ABS丁酮溶灌注的花背蟾蜍肺微血管构筑情况,花背蟾蜍肺壁内有许多网状隔膜及次级隔膜将其分隔成许多肺泡囊及肺泡,在网状隔膜、肺泡隔及肺泡壁上均有丰富的毛细血,相互吻合成单层密集网;肺泡毛细血管网眼多由五边和六边的毛细血管环组成,毛细血管直径11-16μm,网眼孔径9-21μm  相似文献   

10.
丽纹龙蜥不同组织的同工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雄性丽纹龙蜥的脂肪体、精巢、肺、肝脏、肌肉、肠、胃和心脏等8种组织中的酯酶、过氧化物酶、苹果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和醇脱氢酶等5种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丽纹龙蜥的5种同工酶存在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应用大体解剖和组织学方法对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和花背蟾蜍(Buforaddei)的发声器官进行了初步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林蛙有独立的前杓状软骨和枕声带,而花背蟾蜍则没有上述结构。花背蟾蜍的声带侧部为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膜状结构,并且前端有一对肉质化的纤维小球,喉室末端有一对后膜,而中国林蛙的声带侧部由无规则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肉质化纤维柱状结构,喉室的末端无后膜结构。前者的声带中部为一对厚度均匀的膜系结构。而后者声带中部在不同区域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林蛙的声囊类型为咽侧内声囊,花背蟾蜍的声囊类型为咽下内声囊。统计分析表明二者声带中部的相对长度和宽度分别存在显著性和极显著性的差异。最后,初步分析了喉部结构差异对声音产生的影响,为揭示蛙科与蟾蜍科叫声特异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骨髓细胞蒸汽固定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研究了分布于河南新乡的花背蟾蜍(Bufo raddei)的核型,Ag-NORs.结果表明:河南产花背蟾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2条,核型公式为2n=22=20m+2sm,全部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NF=44.Ag-NORs结果显示在性成熟的雌雄个体之间出现了稳定差异,提示河南花背蟾蜍可能为同形异配ZW型性别决定.  相似文献   

13.
用血管铸型法对15只花背蟾蜍(Bufo raddei)胃肠的动脉和静脉进行了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花背蟾蜍胃肠的动脉均来自腹腔肠系膜动脉,胃的营养由胃左动脉和胃右动脉供应;肠由肠系膜前动脉和肠系膜后动脉共同营养,胃的静脉包插胃左静脉和胃右静脉,分别收集胃左侧面和胃右侧面胃壁的静脉血,经肝门静脉回流;肠的静脉有肠系膜前静脉和肠系膜后静脉,前者收集十二指肠和回肠前段肠壁的静脉血,后者收集回肠后段和直肠壁的静脉血,最后经肝门静回流,与此同时,将花背蟾蜍胃肠的血供与其它动物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花背蟾蜍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苯后,能诱发骨髓细胞和外周血细胞微核率和出现微核的细胞率显著增加(p<0.001)、并随着注射苯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对微核率变化敏感性进行比较,其骨髓细胞>外周血细胞。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花背蟾蜍发育不同阶段内胚层细胞核为供体的核移植胚胎的LDH同工酶。发育20期之前的核移植胚胎整体的LDH同工酶谱均与发育同期正常受精的胚胎结果一致。发育20期之后,分别取肝、鳃、脑及肠进行分析,核移植胚胎的LDH同工酶表现也与对照组基本一致,表明花背蟾蜍早期发育不同阶段的内胚层细胞核在核移植胚胎LDH同工酶表达上具有全能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用空气干燥制片法,以胚胎细胞为材料,对花背蟾蜍和中华大蟾蜍从囊胚期到尾芽期胚胎染色体的组型及其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蟾蜍发育各期的胚胎染色体均与其成体有基本相同的染色体组型。染色体绝对长度由囊胚列原肠晚期逐渐增长,神经胚期开始下降,尾芽期显著缩短。囊胚期染色体数目大多为四倍体。四倍体的出现率随发育时期的进展而逐渐减少,到神经胚期恢复正常。囊胚期分裂相中有额外随体,其出现率在不同染色体及其长、短臂上均无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酶标胎球蛋白为探针,对花背蟾蜍早期胚胎皮肤中胎球蛋白受体进行定位,结果表明在基膜附近在大量胎球蛋白受体存在,腺细胞和纤维细胞中无胎球蛋白受体,推测胎球蛋白受体参与肤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