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
对540 MPa级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的组织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85%左右的铁素体加上15%左右的贝氏体;铁素体晶粒尺寸细小,基体中有较高的位错密度和大量细小弥散的析出物;贝氏体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均匀,以板条状为主,板条间分布有较多碳化物颗粒.通过合适的成分设计和控轧控冷手段获得的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形态,可较好地保证材料所需的强度-拉伸凸缘性能匹配.  相似文献   

2.
采用热膨胀仪、显微硬度计和透射电镜研究了等温温度对Nb-Ti微合金钢组织性能及析出行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下等温淬火均得到铁素体与马氏体的双相组织,且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铁素体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大.实验钢中存在两种主要的析出形态,分别为相间析出和弥散析出,且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析出形态逐渐从相间析出向弥散析出转变.通过HRTEM确定相间析出碳化物具有Na Cl型晶体结构,晶格常数为0.432 nm,且与铁素体基体满足Baker-Nutting(B-N)关系.铁素体相的维氏硬度随着等温温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3.
710MPa级热轧高强钢的组织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750mm热连轧机组,通过控轧控冷工艺轧制了8mm厚的高强汽车板,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其组织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的组织主要为细晶铁素体和分布在铁素体晶界处的碳化物;试验钢的屈服强度为650MPa左右,抗拉强度达到740MPa左右,应变硬化指数和塑性应变比分别为0.12和0.80,达到了很好的强韧性匹配;细化的铁素体晶粒及尺寸细小的TiC析出物有效提高了试验钢的强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一种新型冷轧辊用钢为研究对象,借助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试验钢在正火、球化退火、淬火、回火过程中的组织演变,研究了碳化物的成分变化和溶解析出行为。结果显示,试验钢正火后得到马氏体+部分颗粒状和少量块状碳化物的显微组织;球化退火后的显微组织为铁素体基体上分布有大量颗粒状碳化物+少量块状碳化物,球化退火组织评定为为2~3级;淬火后的组织为马氏体+部分颗粒状和少量块状碳化物;三次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部分颗粒状和少量块状碳化物。试验钢中的块状碳化物在整个热处理过程中始终存在,1100℃以下奥氏体化时只发生边缘部分的少量溶解。颗粒状碳化物主要为M23C6型,在热处理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溶解和析出行为,1100℃以下奥氏体化时部分溶解。  相似文献   

5.
采用不添加Mo,Cr,Ni,低成本V-N微合金化的成分设计,对实验钢进行控轧控冷(TMCP)实验,探讨其相变机理与析出行为,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测试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热轧微观组织和综合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显微组织为针状铁素体、准多边形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及少量三角状M/A岛,析出的细小V(C,N)粒子呈不规则的椭球状,较均匀弥散地分布于铁素体基体内部.实验钢的屈服和抗拉强度分别为618,701 MPa,断后延伸率19%,冷弯性能合格,扩孔率达到94%,延伸凸缘性能及低温冲击性能良好,满足轮辐用钢的加工要求.细晶强化、固溶强化、析出强化、相变强化为主要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6.
应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对18 CrNiWA钢经不同温度奥氏体化及等温处理所得的组织进行了研究,发现该钢在整个中温转变温度范围内可同时存在块状铁素体及板条状铁素体(即贝氏体铁素体),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铁素体组织。提高等温温度或降低奥氏体化温度有利于块状铁素体形成;反之有利于贝氏体铁素体转变;并得出这种中温块状铁素体具有以下的相变特征:(1)无浮凸效应。(2)三维形态呈等抽状或不规则的外形,它是由高密度位错的块状亚结构所组成。(3)可同时在晶内和晶界形核。(4)能跨越原晶界或孪晶界而生长,并仍保留原奥氏体晶界的痕迹,但不继承孪晶组织。(5)形成温度较高时,得到无碳化物析出的块状铁素体包围着的岛状组织,后者含碳量远高于原始的平均成份;形成温度较低时,在块状铁素体中可析出单向或多向分布的碳化物。上述(1)~(4)四种相变特征与块状转变相类似。我们初步认为这种中温块状铁素体的形成是铁原子短程扩散的γ→α转变与碳原子长程扩散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7.
将含Cu-Cr微合金钢 930℃保温 30min淬火至室温,随后 650℃回火 10min~10h。利用光学显微镜(O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不同回火时间条件下,样品中组织演变和第二相析出行为。结果表明:回火过程中组织从马氏体和贝氏体逐渐向针状铁素体和多边形铁素体演变;硬度变化曲线上出现2个二次硬化峰值,分别为回火1h和4h是的硬化峰,前者是V和Mo的碳化物析出强化结果,后者是由富Cu相的析出强化所致,V和Mo的碳化物强化产生的硬度值增量大于富Cu相;Cr的碳化物在回火过程中析出长大速度较快,析出强化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8.
对一种低成本V-N微合金化钢进行了控轧控冷实验,探讨了相变机理与析出行为,并系统地研究了其综合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显微组织为多边形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及少量的针状铁素体,纳米尺度V(C,N)析出质点弥散地分布于铁素体或贝氏体铁素体基体内部.抗拉强度615MPa实验钢具有优良的断后延伸率,冷弯性能合格,扩孔率达到95%,满足轮辐用钢的加工要求,低温冲击性能良好.细晶强化、位错强化、析出强化、相变强化为主要强化机制.  相似文献   

9.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AF1410电子束焊接接头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中性盐雾腐蚀失重和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焊缝熔合区和基体耐腐蚀性能及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电子束焊接后的焊缝位置为粗大回火马氏体和析出碳化物;基体的腐蚀失重较焊缝熔合区低.电化学测试表明,焊缝熔合区的开路电位低于基体,腐蚀电流高于基材,阻抗值也较低,易腐蚀,这是回火马氏体与析出的碳化物间存在电位差而导致的电化学反应,使材料在腐蚀介质中腐蚀失效.  相似文献   

10.
采用SEM、X-ray和OM等方法,对10Cr9Mo1VNbN钢600、3 000、7 000 h时效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Cr9Mo1VNbN钢1 040 ℃正火+780 ℃回火后为铁素体基体+碳化物,晶界碳化物析出量较多.经过(590±3) ℃时效处理后的碳化物的大小、形态和分布基本保持不变;X-ray衍射还发现,析出相主要为M23C6和MC(NbC和VC)型碳化物,且热稳定性好,其力学性能的总体变化不大(变化在8%之内).  相似文献   

1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nosized precipitates in steels depend on the heat-treatment parameters. The effects of characteristics of vanadium precipitates formed during isothermal heat treatment on the hardness of the ferrite matrix in low-carbon vanadium-alloyed steel were investigated through analysis of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images and microhardness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isothermal holding in the temperature range from 675 to 750℃, only interphase precipitation occurs, whereas only random precipitation occurs in the ferrite matrix during holding at 600℃. Furthermore, during isothermal heat treatment between 600 and 675℃, both random and interphase precipitates occurred in the ferrite. Nanoscale vanadium carbides with different atomic ratios of vanadium (V) and carbon (C) were the dominant precipitates in the random and interphase precipitates. The sizes of random precipitation carbides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of interphase ones. Also, the sample isothermally heat treated at 650℃ for 900 s exhibited a higher hardness with a narrower hardness distribution.  相似文献   

12.
X80管线钢焊接粗晶区组织与韧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X80钢经焊接热模拟后粗晶区组织明显粗化,韧性显著下降.低碳时在粗晶区中的贝氏体铁素体板条间形成的硬而脆的Fe3C是恶化粗晶区韧性的主要原因.超低碳时在粗晶区中形成的马氏体-奥氏体(M-A)组元的含量比低碳时少,M-A组元中残余奥氏体所占的比例大,由于马氏体中偏聚的碳含量低,因而其塑性好,同时因超低碳抑制了Fe3C碳化物的形成而改善了粗晶区的韧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4 k W光纤激光器对一种780 MPa级Nb-Ti-Mo微合金化的低碳钢进行了激光相变强化处理,研究了激光功率和扫描速度对激光相变区宏观形貌和显微硬度的影响,讨论了激光相变区显微组织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加或扫描速度的降低,激光相变区宽度和深度逐渐增加.激光相变区包含三个区域:微熔区、硬化区和过渡区.微熔区显微组织为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和马氏体;硬化区显微组织为全马氏体;过渡区为相对细小的全马氏体或与铁素体的混合组织.在所研究的参数中,硬化区的硬度可超过母材30%左右,平均硬度达到320 HV.实验钢表面耐磨性能提高30%左右.  相似文献   

14.
Zr含量对微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Zr含量对微合金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低碳含Zr钢的组织为铁素体 珠光体,随着Zr含量增加,钢中含Zr夹杂物的尺寸有所增大。微合金钢中添加的Zr,对钢的强度和塑性影响不大;Zr含量在0.01%-0.03%时,单位面积夹杂物颗粒数较少,微合金钢的低温韧性最好。  相似文献   

15.
Hydrogen-trapping sites were directly observed by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atom probe(3DAP) in high-strength mooring chain steel.Three typical 3DAP datasets show that trapping hydrogen is mainly enriched in retained austenite,and secondarily in carbides.In addition,these interfaces between ferrite and carbide are segregated by phosphorus,but do not admit hydrogen.  相似文献   

16.
添加微量合金元素的钢轨钢的性能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工艺,采用微合金化的方法能够改善并提高钢轨钢的性能。在普通的钢轨钢中分别添加两种微量元素铌(Nb)和钒(V)后,再与普通钢轨钢进行对比,研究发现Nb对提高钢的强度和韧性的效果比较明显,而V的合金化效果不如Nb理想。  相似文献   

17.
通过热模拟实验研究了含钒0.19%的0.2C-0.5Si-0.08P-Mn TRIP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奥氏体未再结晶区进行50%的大变形,使随后连续冷却过程中的铁素体开始相变温度Ar3提高42~58℃;相同冷却速度下,尤其是当冷速小于20℃/s时,变形促进铁素体的形成,而使贝氏体形核率降低;钒的氮化物和碳化物在铁素体晶粒和晶界处弥散析出,无论变形或未变形条件下,冷速0.5℃/s时,析出粒子尺寸在2~5nm范围内,只有极少量尺寸约为~20nm的较大析出粒子.  相似文献   

18.
9SiCr工具钢表面激光熔覆合金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使用CO2激光器对9SiCr工具钢表面进行Co基和Ni基合金熔覆处理,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了激光合金熔覆层的相组成和显微组织;显微硬度计对合金熔覆区的显微硬度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合金熔覆层在微观结构上存在熔覆区、结合区和基体热影响3个区域·Co基合金熔覆区相组成为奥氏体+铁素体+碳化物,Ni基合金熔覆区相组成为奥氏体+铁素体+碳化物+金属间化合物·Ni基合金熔覆层的显微硬度约为Co基的2倍  相似文献   

19.
使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了低C高Mn高Nb成分设计下,非再结晶奥氏体变形及加速冷却速率对低碳贝氏体组织取向差特征和大角晶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奥氏体晶粒内部的相变组织相比,原奥氏体晶界附近具有更高的大角晶界密度,非再结晶区奥氏体变形及快速冷却都有利于提高共格相变的驱动力、弱化变体选择以及有效增加大角晶界密度.此外,非再结晶区的大变形除了可充分压扁奥氏体晶粒和增加单位面积的奥氏体晶界密度外,还导致奥氏体晶界上细小的非共格转变铁素体晶粒生成,且这些铁素体晶粒与相邻组织表现出大取向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