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六祖惠能是禅宗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建者,被指称为肉身菩萨。惠能坐化后,首开以肉身为胎塑成夹纻真身像的风气,这是与佛教本土化后其葬俗的演变有密切关系。其真身坐像对其身后树立南宗法统地位的运动及佛教肉身崇拜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出广东韶关市东南郊二十公里,便是南方有名的佛教胜地——南华寺,它是中国重要佛教流派——禅宗六祖惠能创立的禅宗的发源地,也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起点。素有中国佛教的“祖庭”之称。惠能之前,禅宗没有形成宗派,传播仅限于嵩洛湖北一带,惠能之后,禅学蔚为显学,逐渐遍及全国,远播海外。从唐代后期起,禅宗几乎代替了其它宗派,垄断了佛教,禅学和佛学甚至成了同义词。  相似文献   

3.
中日佛教交流源远流长,公元6世纪左右,中国佛教便传向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中国佛教交流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两国间的佛教交流中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大致可以把两国佛教交流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佛教在日本的传入和传播;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中国佛教的日本化;近代中日佛教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唐宋之后,佛教各宗大都式微,惟有禅宗盛行.惠能禅用心灵去证悟佛法,用生命去把握佛法,用实践去诠释佛法,因之对中国心性文化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禅,而要了解禅,就必须对惠能及其<坛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坛经》是禅宗六祖惠能口授流传下来的,唯一称得上中国佛教典籍的经书。《坛经》,既是惠能佛学理论的代表作,又是惠能哲学思想的汇编。一千三百多年以来,《坛经》流传的其它版本甚多,内容增改不少,真伪混杂,不足为据;近现代学者考证,确认敦煌古本《坛经》为业已发现的最早的版本,它比之其它版本更能反映《坛经》的初貌。因此,本文以敦煌本《坛经》为凭,剖析惠能的哲学思想。多年来,对惠能哲学思想的评述基本上分为两派意见。一派意见认为,惠能哲学思想的特征是主观唯心主义,突出地宣扬了地主阶级的人性论和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把佛学中  相似文献   

6.
中日佛教交流源远流长,公元6世纪左右,中国佛教便传向了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中国佛教交流在不同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根据两国间的佛教交流中的内容、形式及其特点,大致可以把两国佛教交流划分为四个时期:中国佛教在日本的传入和传播;中国佛教在日本的发展;中国佛教的日本化;近代中日佛教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广为传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这些都是今天开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笔者在分析佛教与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归纳、概括了我国主要的佛教旅游资源,并对开发佛教旅游资源的原则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随着佛典的翻译和流传,僧人与文人名士的交往,寺院讲经方式的普及,佛教在中国文学的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佛学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不论是当时文人的诗作还是民间文学作品,都折射出佛教的价值观念、生命观念以及生活观念.  相似文献   

9.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即面临着如何实现本土化的问题。在佛教初传之际的儒佛论争中,佛教被称为"无君无父的宗教",遭到了儒家伦理卫道士的极力排斥。早期佛教的弘传,一是通过格义式的辶多译佛经的方式,以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和理念来比附佛教教义,以适应中国人重孝道的伦理观念;二是通过变造伪经的办法,将印度佛典进行剪裁、删改或重新撰述,创设新经,以达到宣孝和弘教的目的,这些做法虽背离了印度佛教本义,但却为中国广大世俗信众所乐于接受,从而使佛教取得了深厚的信仰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得以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0.
基于“常识或常理”对惠能的家庭背景、祝发前一段生平中的若干问题作了一些探讨.认为,卢父李母属老夫少妻结合,多年不生育而老来得子,全家笃信佛教,惠能自小与佛结缘.李氏可能亡夫归宗与娘家兄弟一起生活,惠能在舅舅家“别母”到寺庙学佛.在长期的艰苦生活中惠能主要是自学成才自悟成佛,母亲去世后赴黄梅求五祖印可,途中有机缘在曹溪系统学习佛经数年,显露出独有的禅风.最后在五祖处锋芒毕露,八个月内得祖师印可.因为与曹溪有缘,从黄梅南归时惠能先回到曹溪,遇追逐后隐居四会、怀集.  相似文献   

11.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而最终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其实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而他的"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拉萨聂塘寺于公元1055年由阿底峡尊者的亲传弟子嘎瓦.释迦旺丘主持修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重要寺庙。寺内有诸多藏传佛教文物,其中佛教造像保存完整,成为研究11世纪造像风格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对该寺的实地考察,以比较研究的方式着重讨论了聂塘寺无量寿佛殿的泥塑群造像风格,认为该佛殿中塑造有藏、汉、印三种风格样式的泥塑,应该是自桑耶寺乌孜殿建造三种造像风格样式以来,三种风格样式集于一处的典型范例之一,更是这种建造习俗逐渐衰微的见证。  相似文献   

13.
宋代江西佛教发展迅猛,佛教寺院多,僧尼人数多。同时佛教的流布及影响又极不平衡。  相似文献   

14.
三国两晋时期是佛教传入中土的初期阶段,当时的佛教活动中心北方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南方则在建康,而邻近洛阳的颍川郡(主要集中在郡治许昌)也有数位高僧的驻锡和游锡。高僧的佛教活动对颍川郡乃至中原的佛教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两晋时期,许昌几易胡汉政权之手,政局不稳严重阻碍了高僧硕德在该地区传法弘教,故对此时的佛教活跃程度不宜估计过高。  相似文献   

15.
元初江南诗坛,诗风或古直悲凉,道劲向上,脱却宋末江湖浮靡之习;或闲适淡泊,自然清空,直承江湖诗派传统;但都共同表现出了江山易代的“黍离之悲”,和不与新朝合作、“归去来兮”的遗民情怀。这种趋向由杜本编录的《谷音》二卷肇其始,由“月泉吟社”的“春日田园杂兴”征诗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仇远、白埏作为主导江南诗坛的重要代表,以逍遥和闲适、纵情和淡泊,延续着元代江南隐逸诗歌的主旋律。在他们的影响下,之后的江南,一代又一代隐逸诗人行吟在江泽湖畔,构成了元代诗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6.
对抑郁的形成原因有众多不同解释,其中首推贝克的认知理论.抑郁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认知疗法等多种方式.现代抑郁症的治疗虽然形式多样,但多只显现短期效果.佛学的有关理论观点有助于深入探讨关于人性及人类认知的方向和目标,因而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和预防从较深层面产生了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平是佛教刻经遗存较为集中的地区。通过概述东平现存摩崖刻经及部分刻经碑刻以及东平一带北朝佛教情况说明刻经出现的背景,初步探讨山东地区名摩崖刻经的目的并非是“末法思想”的反应,而是为了观方弘化,方便僧侣禅定、颂经。通过我国出现的纪年刻经说明刻经发展路线及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重点介绍了山东地区的刻字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列仙传》被后母奉为道教早期经典作品,是一部道教辅教之书,但是其一定程度上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发展是道教产生的催化剂,道教经典中出现大量的佛教用语,《列仙传》中也出现了佛教用语。《列仙传》中“积火自烧”、仙人奇相均受到佛教的影响;《列仙传》中孔雀形象是印度的舶来品;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对《列仙传》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认为“佛经译文中表示指代的总共只有三个词:‘是’、‘尔’、‘彼’。‘此’和‘斯’很少见,毫无疑问,在当时的口语中已经不用了。”笔者从统计的数字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文章通过讨论“此”、“斯”、“是”、“彼”、“他”、“他人”等几个指示代词的用法,揭示了东汉汉译佛经中指示代词的语法特点,对许文作了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