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惠特曼和郭沫若在对民族题材的运用和诗歌形式创新中完成诗歌“个体自我”向“民族自我”(“国家自我”)的转化,升华为一种“普遍自我”。惠特曼以美国作为投射对象,以第一人称“我”热情讴歌美国精神,在诗歌中完成自我身份构建。郭沫若诗歌应和“五四”的时代精神,高扬人的个体性,坚持对现实压迫的反抗,对祖国的热爱,把“五四”个性主义的时代精神在作品里成功地反映出来,由此给郭沫若的新诗带来了奔腾豪纵的情趣美。  相似文献   

2.
在新世纪,中国现代诗学明显地面临两大理论课题:实现“精神大解放”以后的诗歌精神重建和实现“诗体大解放”以后的诗体重建,“诗歌精神重建”以对诗歌和社会、时代关系的科学性把握为中心;“诗体重建”以提升自由诗、成形现代格律诗为美学使命,在探索完成两大课题中,现代诗学应当继承中国诗学重人文精神的传统,又恰当地吸取西方近现代诗重科学分析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草叶集》以其非直线的结构以及主人公的创新构想为契入点 ,展现了一个广阔的诗歌天地。惠特曼推动了“自由诗体”的发展 ,使英语诗歌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西方诗歌文化与中国诗歌文化交错运动的视野 ,分析文化全球化语境的建构对中国诗学文化的影响与现代诗创作的转型。作为中国诗歌文化现代化运动的必然结果 ,全球化语境把中国现代诗学及其写作带入了一个新的时空维度 ;这个新的维度对于诗歌文化比较研究的根本意义是承受反抗一种“在世界中存在”的虚无 ;并成为全球化语境中的个体自我认同和诗歌文化比较研究的基本动机和主题  相似文献   

5.
华兹华斯和惠特曼的创作都反映出"回归自然"的思想。华兹华斯因为受基督教精神的影响,将自然作为实现人性完美的伊甸园,这体现了基督教人文关怀;惠特曼"回归自然"的思想蕴含着对人肉体欲望的肯定和灵魂的重视,并认为"灵与肉"的统一是人性完美的象征,体现出了希腊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林庚先生毕生创作并潜心研究中国诗歌,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诗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的"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的理论创见,丰富了对于中国诗歌民族形式的理性认知,并为格律新诗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石;他在"楚辞"、唐诗和诗歌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开创了中国诗学研究的新局面;他人格精神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下中国诗界也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朱自清诗论整体的理论系统性,认为他的诗学理论涉及到中国现代诗学研究的方方面面,从诗歌本体论、诗人创作论、读者欣赏论三大板块重新认识了朱自清的诗论。  相似文献   

8.
惠特曼是19世纪美国诗坛最有影响的诗人,他的诗集《草叶集》弘扬民族创新精神,号召美国人要从精神上独立于欧洲大陆,塑造地道的美国新人形象,最好地展示了当时的时代特色和美国梦想。他的新体诗即自由诗,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歌时代。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的生命诗学比较全面地关注诗歌活动中包括作者和读者双向主体的价值,既注重从创作主体方面进行审视,又重视从接受主体方面加以观照。这就使其生命诗学观趋于完整性,从而弥补了以往诗学偏重于作者创作方面论诗而忽略在读者接受方面论诗的缺憾。王船山的生命诗学切入到生命的视域,其主旨在于提升诗歌的品位,更好地发挥诗歌的审美教育作用。王船山的生命诗学对“兴观群怨”、“兴会”、“人格”这三个问题都有深刻理解和独到阐释,于此对前人的生命诗学是有所充实和超越的。  相似文献   

10.
惠特曼和他的《草叶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伟大的民主诗人,天才歌手。他的《草叶集》表达了他看待世界的一种新方法,其开阔的见解冲破了传统诗体学的束缚。惠特曼是使用自由诗体创作的第一个主要诗人。本文就《草叶集》的精神主线和诗歌创作手法做一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从"海洋风格"、"演讲风格"和"歌剧风格"三个维度比较了美国近代杰出的民主诗人惠特曼和中国当代杰出的民主诗人蔡其矫的诗歌风格及其异同,同时探讨了他们的诗风形成的社会、文化和个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西批评话语对惠特曼生态思想有所忽视。惠特曼生态思想发源于自身经历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惠特曼生态批评思想建构在歌(文化)与自然、诗人与自然以及上帝与自然等关系层面,主张自然是艺术价值的标准,其创作实践又体现出生态整体统一、生态改良动力以及精神生态和谐等生态思想内涵,力图建构生态作家和生态批评家惠特曼形象。  相似文献   

13.
对话是比较诗学研究的基本维度.基于这一准则,美国19世纪诗人埃德加·爱伦·坡与中国现代诗人海子的诗歌便具有了可比性,这也为诗歌鉴赏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是相通的。诗歌审美境界的高低取决于创作主体人生境界的高低;反之,通过诗歌审美可以帮助人们超越自我、升华生命、提高人生境界。境界是中国古代诗学对现实人生启示意义的一个关键词。在当今这个大多数人停留在功利境界、把追逐利益当作首要人生追求的社会里,通过诗歌审美实现情感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进而提升人生境界是一条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诗学本质观念的建构方式,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一是对西方诗学观念有所认同和悖离,与此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精神有所悖离和承接.  相似文献   

16.
中唐诗歌是中国诗歌由唐音入宋调的关键。皎然《诗式》的诸多理论和范畴所揭示的意义昭示着唐诗从创作构思方式到批评观念的转型,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世诗学的发展变化,可视为中国诗学转型的理论界标。  相似文献   

17.
历来中国新诗被视为受西方诗歌影响而远离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新体。其实这只是一种表象。本文从本体角度阐明了中国古典诗歌对新诗的诸多影响,认为正是古典诗学的滋育和制约才造就了新诗特定的价值观念和诗美流向。因此新诗变革的各种优劣现象都可以在古典诗学中找到其根源。  相似文献   

18.
以沃特.惠特曼的现代诗《啊,船长!我的船长》为例,分析语音的组合,音步数的变异,以及这种变异对突出主题的作用,并从诗歌的排列形式、词汇密度、词汇集及其对比说明形式对于表达诗歌意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戴望舒诗歌创作深受法国象征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戴望舒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自觉传承和对象征主义的接受与融会意识构成其创造性的诗歌美学观。戴望舒的创作实现着中西诗学“融会”的道路,在20世纪30年代将中国新诗推向一个新的更为丰富的艺术领域。  相似文献   

20.
宋初名儒杨徽之是被人忽视的宋初白体诗人,他对白居易诗歌的接受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对白居易"风雅"诗学精神、清丽典雅的诗风、自适心态以及诗歌酬唱形式的接受上,对宋初馆阁诗风由浅易走向工丽典雅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