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批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璐  阎其华 《科技信息》2011,(5):I0112-I0112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型文学批评方式,从环境、人、生命、自然等生态角度解析文学作品。本文主要阐释了生态批评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象、所关注问题,以及生态批评的方法。并通对具体作品从生态批评角度进行研读。  相似文献   

2.
生态批评对生态美学的发生具有诱导作用,它促进了生态学和后现代哲学、伦理学思想的美学性融会。它以切近生态自然的“新感性”方式改变了传统美学的感知方式,使自然关有了阐释和实现价值的可能,使美学成为“自然的返魅”的有效途径,从而在生态圈境域上构建了差异化生态美学语境。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4,(5):24-26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批评和生态批评相结合产生的。在生态女权主义者看来,自然和女性之间天然存在着某种密切相关的联系。加拿大文学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82年发表的小说《使女的故事》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意识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而且对人和自然、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彰显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本文试图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解读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4.
指出《还乡》反映了哈代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论述小说中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的性格和自然的特征相融合,和生态整体观的思想不谋而合;人和自然的相互交流蕴涵了了生态批评的主体间性思想;颂扬人的简单生活方式体现了生态批评的简单生活观。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批评理论的视角分析哈代小说,揭示哈代超前的生态意识。哈代的生态思想可以归结为:热爱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呼唤符合人类天性的道德关系和两性关系;对其他生物的悲怜情怀。  相似文献   

6.
列斐伏尔在1974年法文版著作《空间的生产》中指出人类社会中的空间已经 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空间,自然空间虽然仍然是社会过程的源头并且不会完全消亡,但现在主宰人类生活的却是社会空间.他进而提出了一种关于空间的社会生产理论,即空间在根本上是依靠并通过人类的行为生产出来的.每个社会都会生产自己的空间,空间也暗示了对社会关系的容纳和掩盖;以往人们考察的只是空间中的生产,而现在应该转向考察空间自身的生产.本文基于这个思想,将生态批评设置在一个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空间内,通过我们对于生态批评理论和实践的建构,形成一个新的生态文化空间模式,这个空间模式不仅对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反思和修正的参考意见,同时也是确保子孙后代身心健康得到保护的成长空间.那么,在生态批评空间中,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就是翻译.即通过语内翻译将中国古代生态哲思的文言文、医古文翻译成现代人能够学习、思考和实践的行动指南,同时,在不同语言、文化、社会和种族之间,探寻生态正义和生生不息的内涵,从而丰富生态批评理论,推动生态批评空间生产出更多更新更好的生态空间出来.  相似文献   

7.
生态女性主义起源于1960s,1970s,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展于1990s。它第一次从女性与自然的双重视角出发进行文学批评。在这一批评视阈中,被“边缘化”与“他者化”的女性与自然从“缺席”走入“在场”。这较于激进的女性主义批评与单纯的生态批评有着重大突破与进步。最近数年里,国内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在单篇论著、硕博论文、人文项目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其研究成就不容忽视,但却也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需要在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与着重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艺生态批评成为当下文学理论批评多元发展中的一道鲜活的景观,开启了文学批评的新视角,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思索文学本身的生态问题.本文从文艺生态学和生态文艺学两个方面来探讨目前我国文艺生态批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想,从使促使当代文艺生态批评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价值对于人的生命活动不仅提供物质性、实用性价值,亦能输入永远不可枯竭的精神价值,促生人们在融合生命价值和精神价值中创生审美价值。生态批评的文本阐释及理论研究意在把握自然与环境的真意,破解生态价值的本根性及有机性,围绕生态价值认同及有机体验而展示生态创生价值、共生价值、意象价值及爱意价值,进而推演自然价值、生命价值、人的价值(社会、道德等)、艺术价值及审美价值间的复杂关系,促使生态、生命与人的生存策略之关系的内在机制、价值体验及美学特性的有机融通。  相似文献   

10.
《日出依旧》包涵了榜样教育、自然关的永恒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等丰富的生态思想,将生态批评的思想引入到此课的讲授中来,能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