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的沉积物地球化学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洞庭盆地安乡凹陷东南部两护村ZKC1孔上新世末—第四纪沉积物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以及粒度进行了分析,进而探讨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曲线协变性及相关系数表明,ZKC1孔沉积物化学蚀变指数(CIA)与Cr、Ga、V、Nb、Be、Li、Sc、Th等微量元素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从陆相沉积物CIA及微量元素含量与温度和湿度正相关的概念出发,结合其他资料,重塑洞庭盆地第四纪气候演变过程:早更新世为冷干→暖湿→冷干→暖湿,中更新世为冷干→暖湿→冷干—温湿→暖湿,晚更新世为寒冷→温湿→寒冷,全新世总体为温湿—暖湿。这一结论与ZKC1孔孢粉组合特征反映的气候演变过程及中国东部第四纪气候演化基本吻合,说明沉积物CIA和微量元素含量较好地记录了第四纪气候演变信息。相关性分析表明洞庭盆地沉积物粒度对CIA无明显影响;CIA与沉积物粘土含量呈弱的正相关关系,应与湿热气候条件下有更强烈的风化和更多粘土矿物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仅从马啣山北坡海拔3560米处,在2.7米厚的剖面中取得的孢粉分析资料.首次揭露出距今约8340年来,马啣山地区的植被变化,并推测出气候由较暖湿—较温湿—暧湿—较温干—温湿—凉湿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下辽河平原全新世孢粉组合与古气候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秀玲  介冬梅  李瑛 《河南科学》2010,28(7):794-798
通过对下辽河滨海平原区田家镇LT钻孔样品不同种属孢粉所占的数量百分比进行分析,将柱状样划分了7个孢粉组合带.根据各孢粉带的不同孢粉组合特征,利用对应分析方法以及在14C测年技术的支持下,重建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以温湿—暖湿—湿热—冷干—暖湿—凉干为特征的古气候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气候代替指标粒度对临汾盆地滨河东剖面S1以来的古气候进行了重建,在末次间冰期-冰期气候旋回中,临汾盆地的古气候经历了暖湿—冷干—暖湿的变化过程.结果发现临汾盆地滨河东剖面黄土-古土壤序列沉积物既有与大区气候变化的一致性,也有本地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巴坤湖ZK-024孔的孢粉分析结果和14C测年数据研究对比,总结归纳出巴坤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组合序列概貌,并划分为六个孢粉组合带,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的新疆,晚更新世以来干湿冷暖配置状况与东部地区相反。从孢粉分析来看,尽管存在短时间由暖湿或冷干气候控制新疆的可能性。但是,干暖或冷湿的是新疆干旱区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迁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6.
根据厦门湾—九龙江口地区3个钻孔的孢粉组合特征分析,结合沉积相和年代数据,探讨本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孢粉分析结果表明,MIS4阶段早期以来该区的古气候演变包括:晚更新世偏冷干—早中全新世(约8~5.5 cal.ka BP)温干转热湿—晚中全新世(约5.5~2.5 cal.ka BP)较暖湿转温和稍干—晚全新世(约2.5 cal.ka BP至今)暖湿等的波动和变化。晚更新世全球范围的大幅降温在本区影响较大,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特点是温湿度在一定幅度中波动,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干扰在晚全新世以来有明显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在野外考察采样基础上,结合OSL和ESR测年确定红土沉积年代,对福建长乐(CL)红土剖面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的古环境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CL剖面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呈有规律的波动变化,反映出区域风化成壤过程中不同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存在差异。较高的Mn、Nb、Rb、Cr含量或较低的Ni、As、Sr、Zn、V含量大体指示红土沉积风化作用增强,气候暖湿;反之,则可能指示生物化学风化作用减弱,气候温干或凉干。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研究区古气候经历了温干-暖湿,暖湿,暖湿-干冷,温干-暖湿,暖湿的变化过程。研究揭示出CL剖面微量元素记录的区域气候变化过程既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时也表现出亚热带季风区红土沉积风化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 LK10钻孔113个样品用古地磁、岩性,岩矿和地球化学方法划分了地层后,又进行了孢粉研究,共分为11个孢粉带,根据分析结果,作出了本区晚新生代植被演替与气候分期表.较好地反映了临侯盆地古气候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利用广州地区南北2个不同沉积地貌区的钻孔进行孢粉分析,结合测年和沉积信息,分析了广州所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孢粉分析结果显示:在晚更新世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经历了偏冷干-偏凉干-暖湿-热湿-偏凉干-冷干的变化过程,末次冰期对本区具有明显影响,使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孢粉组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全新世气候明显转暖湿,整体上以暖湿为主,但出现了一些小的气候波动事件,最明显的是在2 250 a BP 前后偏凉干的变化;该区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各经历过一次海侵,两孔反映的气候期和海平面变化较为一致,气候和海平面变化也有很好的对应。两孔在地层、沉积相和孢粉特征上的差异是地理位置、沉积环境和基座地貌等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新疆三塘湖盆地卡拉岗组时代问题商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解决三塘湖含油气盆地卡拉岗组时代归属问题,以地表和井下所获得的孢粉及同位素年龄值为依据,对这一长期存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论证.研究认为该盆地的卡拉岗组与哈尔加乌组为同一时代的地层,没有上下关系,为一套以玄武岩和安山岩为主的火山喷发岩系,自下而上含Endosporites- Verrucosisporites - Fabalicypris(豆星介属)和Punctatisporites - Virkkipollenites -Protohaploxypinus两个化石组合带;在玄武岩和安山岩中获得K-Ar年龄值分别为260.08 Ma和286.40 Ma,Rb-Sr年龄为343.80±34.00Ma;其时代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  相似文献   

11.
南盘江坳陷泥盆系划分为18个三级层序,下、中、上泥盆统分别包括7、5、6个三级层序,平均每个层序延续时限为2.87Ma。按界面性质可将三级层序划分为10个Ⅰ型层序,8个Ⅱ型层序。上述18个三级层序构成二个超层序(二级层序)。盆地腹部泥盆系层序发育齐全,而靠近继承性古陆边缘或沉积高地的浅水区则通常缺失下部1~4层序或顶部17~18层序,并具有自南部钦防海槽向中部右江地区和北部扬子古陆南缘,底部缺失层序增多的趋势。SS1低水位时期形成六盘水—南丹、曲靖—开远两个次级陆源碎屑浅海盆地,滇东曲靖—宜良一带为河—湖环境,而钦防海槽则为次深海海槽环境。海进时期,南盘江坳陷初步形成台—盆相间格局。高水位时期,盆地古地理环境分异较大,边缘形成三角洲环境、滨浅海环境及碳酸盐岩潮坪—泻湖环境;内部发育混积台地、盆地环境。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进一步明显。SS2沉积时期,滇东北及黔中南地区形成碳酸盐岩台地;广西地区呈现出台—盆相间格局,常见生物礁及礁前塌积;钦防海槽则演化成统一的陆内裂谷盆地。在SS2沉积未期,滇东北、黔中南地区演化为广泛分布的局限台地。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汾河流域在山西省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和汾河流域农业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根据汾河流域农业生态功能区与农业经济板块的对应关系.分析了不同生态功能区适宜的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的建立模式.提出了汾河流域应建立不同生态功能区资源节约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类型。  相似文献   

13.
白龙江流域藏区民间宗教活动中,有关藏传佛教和苯教信仰方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佛教主要以寺院为中心,有活佛、僧人、佛经为一体的信仰,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社会性;苯教活动相对分散,最大也是以部落或村子为单位的宗教活动,没有大规模的社会性的宗教活动,除个别地方外,大部分地方没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两者在信仰形式上有明显的区别,也具有不同的目的和意义。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和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藏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特征和演变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获取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对长江流域年降水量进行了空间分区和时间演变分析.根据长江流域146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逐年降水量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对长江流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计算了1960~2005年年降水量的线性演变规律,利用奇异谱分析方法来检测区域降水量发生突变的情况.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年降水量主要有3种空间分布型、8个降水变化敏感区域.8个敏感区域中,汉江流域、岷江-嘉陵江源区、乌江流域南部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岷江-嘉陵江源区减少最为显著,年降水量每10年减少27.1 mm;洞庭湖-鄱阳湖地区、鄱阳湖流域南部、太湖流域、金沙江流域中部、云南地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金沙江流域中部年降水量显著增加,年降水量每10年增加17.7 mm.存在降水突变的地区有5个,下游的太湖流域发生最早,时间为1977年,上游云南地区最晚,为1998年.长江流域年降水量有比较明显的空间区域特征,各个区域年降水量的时间演变规律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流域水环境模型是研究流域水环境问题的重要工具。梳理了流域尺度水环境污染模型及水质风险评价方面的模型,基于流域水环境的污染负荷、水质模拟对整个流域合理规划、管理管控的重要性,从水环境污染负荷模型、水质模拟模型及水环境质量评价3个层面,探讨了各类水环境模型的特征及适用性。结合农业非点源与城市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稳态与动态模拟水质模型、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水质评价模型,剖析了流域水环境模型的研究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6.
17.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精准评价对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融合Landsat 8遥感影像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RSEI),探讨了自2012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以来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上升趋势且总体处于中上等水平,其中,流域林地和草地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主要为优和良,而建设用地和耕地等区域主要为差和较差;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呈聚集性分布格局,主要表现为高-高聚类、低-低聚类和不显著聚类;绿度和湿度指标对RSEI指数有正向影响,而干度和热度指标则为反向影响;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流域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变化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要远远大于自然因素。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战略,注重保护和恢复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以促进桂林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农用地非点源磷污染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肥的施用为中国的粮食的增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不合理的盲目施肥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农田养分流失造成的农业非点源污染。为了系统、全面的识别黄河流域农用地磷流失风险高低的空间分布情况和主要影响因子,服务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现代化农业管理,本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养分平衡计算等方法为依托,参照国际常用的磷指数法尝试性的对黄河流域主要农用地进行了农业非点源磷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风险指数以中高为主,分别占流域的41.85%和34.85%,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及中下游农业开发地区,而低和很高的分别占到了11.62%和11.69%,分别集中位于流域的中部地区和东部广大下游冲积平原地区, 此流域属于农用地磷流失风险指数中等的流域。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小海子剖面是盆地石炭系出露最全最好的地区,对该剖面的研究将有助于解析该套地层.根据野外观察、室内分析,认为小海子剖面上泥盆统-石炭系主要为一套浅海相沉积体,下部主要发育浪控碎屑滨岸,中部为开阔台地、潟湖、局限台地等混积环境,上部为一套厚层的蒸发台地环境膏岩,顶部则呈现出混积的局限台地特征.结合盆地地层展布和构造演化,认为小海子剖面上泥盆系-上石炭统沉积自下而上可分为碎屑岩、混积、膏岩、混积四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20.
流域尺度水环境污染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流域水环境风险问题,辨识了其影响因子及其风险源,发现主要影响因子为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污染源主要为面源和点源。根据流域特征,从富营养化、有机物、重金属3个方面,对流域风险等级评估及方法等进行了探讨,认为目前中国流域水环境安全处于一般水平。对流域水环境污染风险的防治,建议加强流域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建立流域水环境风险防控系统,以减少流域水环境污染的发生机率或降低其污染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