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罪刑法定原则作为刑法中保障人权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现代刑法理论的一项基本原则,并已成为现代刑法文明化的标志之一。在传统大陆法系刑法理论中,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内容仅涉及到实体法的内容。但实际罪刑法定原则天然包含着程序价值,我国应借鉴英美及日本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赋予罪刑法定原则以程序内容,同时应将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上升到宪法层面,以匡正罪刑法定原则在法律体系中的应有地位以及其程序层面在该原则中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2.
现行刑法确立了“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贯彻实施罪刑法定原则不仅仅是一个立法技术问题,而且是一次深刻的刑法观念大变革,是刑法价值观念的重塑过程。笔者先阐述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渊源及其基本内涵,接着分析了其在我国的实践缺陷,最后提出了完善该原则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理论及刑法实践中根本性的问题,已经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刑法确定为基本原则,我国《刑法》中明文规定罪刑法定,并将其作为刑法的首要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生命,既有保障价值,又有保护价值。它既是立法机关制定刑法、司法机关适用刑法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任何解释者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罪刑法定原则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条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保障公民权益,我国在新刑法第三条明确规定了这一原则。我们认为应从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基本内容及其现实化方面着手理解我国罪刑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5.
罪刑法定原则在防止封建司法擅断和保障人权方面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罪刑法定原则如要真正发挥作用,只有通过司法实践来实现这一理念上的目标与价值。刑法司法解释是一好的方式,它是罪刑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的刑法司法解释确有不尽人意之处,这必定在适用中影响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渎职罪主体的有权解释将某些"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人员规定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事实上改变了渎职罪的犯罪主体构成要件,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解释权侵夺刑法立法权的表现。渎职罪的主体应界定为国家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7.
罪刑法定原则作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对立法、司法活动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联结刑事立法和刑法适用桥梁的刑法解释,是实现正义和刑法目的的重要途径。发挥宏观指引作用的正义理念与起中观规制作用的法益的契合点是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均衡原则。刑法解释者应当心怀正义,围绕法益这一核心概念,在罪刑法定与罪刑均衡两大原则的制约下,目光往返于生活事实和刑法规范之间,充分运用各种刑法解释方法,从定罪与量刑方面对刑法条文做出最合理而圆满的解释,从而保护法益,促成刑法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罪刑法定原则符合"权力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的精神,罪刑法定有利于保障权利,体现民主;罪刑法定的意义还有其它方面。我国罪刑法定原则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进,罪刑法定原则不排斥对法律的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作为联结刑事立法和刑法适用桥梁的刑法解释,是实现正义和刑法目的的重要途径.发挥宏观指引作用的正义理念与起中观规制作用的法益的契合点是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均衡原则.刑法解释者应当心怀正义,围绕法益这一核心概念,在罪刑法定与罪刑均衡两大原则的制约下,目光往返于生活事实和刑法规范之间,充分运用各种刑法解释方法,从定罪与量刑方面对刑法条文做出最合理而圆满的解释,从而保护法益,促成刑法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渊源于古罗马的一事不再理原则,被近现代多数民主法治国家确立为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尤其是近代以来,人的价值和尊严倍受重视,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将“禁止双重危险”作为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理论基础,凸现一事不再理原则保障嫌疑人、被告人人权之功能,最大限度体现刑事诉讼过程之正当性。我国刑事诉讼过程贯彻一事不再理原则,实现过程正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刑法解释学领域,针对我国刑法275条的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毁坏"内涵的"效用侵害说"正成为有力的学说;但是,"效用侵害说"的法哲学基础是不牢靠的:因为一方面该学说赖以立足的本体论诠释学本身是欠科学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刑法哲学与刑法解释学并非同一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罪刑相适应原则作为体现刑法基本精神内涵的原则,由来已久。但刑罚的正当化根据应是报应刑与目的刑的结合,已经成了现行刑法理论界的主流观念,而此为传统的罪刑相适应原则所不能完全概括,故应在新刑法修订的基础上将其演变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通过对"刑事责任"概念的分析,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内涵应为:刑不等于罪,责不等于罪,刑等于责。  相似文献   

14.
风险刑法是应对风险社会而形成的刑法观。它以防范风险为刑法的基本任务;重视行为本位和刑罚的一般预防目的;在因果关系领域则主张客观归属理论。风险刑法虽然在化解风险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存在违背传统刑法基本原则和刑法谦抑性、处罚界限不明确等问题。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我国刑法的对策不是基本立场的背离和机能的转变,而是对谦抑性的捍卫与犯罪多元治理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主、客观主义是刑法理论中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关于主观主义在我国刑法中的地位的界定更是争论不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当中,多处规定体现出了主观主义倾向。目前学界对客观主义倾向的否定是其产生的理论原因,而司法实践中对罪刑个别化的关注成为其出现的现实原因。但通过分析,发现这一倾向同时存在理论研究不足和实践难以把握的弊端,因此,在犯罪成立条件层面,仍然应当提倡我国目前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不可出现任何或主观或客观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正当法律程序在刑事司法中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正当法律程序的起源、内容、它在联合国和刑事司法准则中的体现。指出中国法律中没有包含的正当法律程序的因素,并就这些因素与联合国有关规定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确立中国正当程序体系的想法,论证了其重要性,并就此提出了确立中国正当法律程序各项内容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的国际化推动了法律的国际化。刑法的国际化是法律国际化的一部分,其主要表现是各国刑事法律之间不断吸精纳粹、相互借鉴,国际社会还通过国际公约的路径来不断影响各国的刑法内容。这种趋势也必然不断推动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改革。在当前人权问题成为时代和国际鲜明主题的情况下,刑法国际化的进程使人权保障理念在我国的现行刑法中得以突出体现,但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刑法中的人权保障机能存在着严重缺陷。只有不断跟上刑法国际化进程,不断重视和真正贯彻人权保障理念,在刑法基本原则、刑罚制度、刑法分则编排体例等方面完善刑法典,才能使现行刑法充分体现刑法应然的机能。  相似文献   

18.
1997年弄法典确立的单位犯罪,大都在触犯刑律的同时又违反了行政法规范的规定,表现出明显的“双违性”特征。这一现象究竟是立法上的一种偶然,还是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本文通过引入行政犯罪的概念,从理论上探究了单位犯罪中行政违法的普遍性根源,充分阐述了单位犯罪中行、刑两种法律性质的交叉关系及其法律特征,旨在为法律实践中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落实单位犯罪的全部法律责任,以切实有效地预防和打击单位犯罪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