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1896年诞生于美国,1982年引入我国,经过三十年不断努力,中国民族植物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理论体系、内容和方法,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等领域,取得一些研究进展和若干成果.本文在针对民族植物学的产生与发展背景进行简述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族植物学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发展和研究进展与成果进行了概括性论述;并提出我国民族植物学未来发展的五个主要方面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2.
2010年9月11~13日,第五届中国民族植物学大会暨第四届亚太民族植物学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民族植物学学会(筹)与中央民族大学共同主办,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与自然保护公会、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第三世界网络(TWN)、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  相似文献   

3.
农业文化景观对于作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民族生态学和民族植物学等方法对黔东南地区稻作农业文化景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黔东南地区稻作农业文化景观独具特色、类型丰富,可分为农田自然景观、传统村落景观和传统农业文化景观三大类型,(2)传统稻作农业文化景观在维系多样性的糯稻地方品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对稻作农业文化景观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对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杨红  顾庆龙 《科技资讯》2009,(33):100-100,102
运用民族植物学观点,对永宁-泸沽湖地区摩梭人传统文化中的传统信仰文化、医药文化、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的影响、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摩梭人传统文化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基础之上,摩梭人传统的文化现象通过其与植物有关的生物多样性利用和管理发生着直接的联系。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物种、群落、生态系统直至景观水平多个层次发挥着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民族植物学家的研究作为案例,讨论了中国民族植物学祛民族特性和本土文化的问题.在当代科学化的背景下,尽管民族植物学家的做法可以理解,但这个状况反映了中国民族植物学的衰落和问题.科学实践哲学的视角可以揭示背后的问题,并且为中国民族植物学保持本土和传统知识研究提供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7月8-10日,第二届全国民族生态学大会在贵州凯里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生态学学会民族生态专业委员会、中央民族大学和凯里学院主办,中国植物学会民族植物学分会、中国民族学学会生态民族专业委员会和贵州省雷山县人民政府等单位协办.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以及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50余家学术机构的专家、  相似文献   

7.
项目简介一、项目名称民族生物学与生物资源保护利用技术创新引智基地二、学科(领域)生物科学三、项目建设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民族地区资源环境保护研究所.四、项目负责人薛达元,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安全、生物遗传资源及少数民族传统知识保护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薛达元是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基地首席科学家;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所长;国家环保总局系统生物多样性学科首席专家;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生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IUCN世界保护区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与自然保护分会执行理事长.  相似文献   

8.
贵州黔南东地区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和植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原始的自然生态保护完好,已经成为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该文研究了黔东南植物多样性的原生态文化表现形式,进一步证明了原生态民族文化对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利用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9.
民族植物学虽有效地结合了传统知识和科学知识,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融于一身,但其核心方法为经典民族植物学的方法.本文借此为研究初衷,通过文献和数据分析,对20世纪70年代后的不同维度下的民族植物学学科发展进行评述,分析了区别于纯科学研究的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目的是让公众了解民族植物学;对将传统知识知识产权化及用纯植物学方法研究民族植物学给予批评,以期对民族植物学领域工作者有所启示,思考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族植物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植物学”是近代的一门新兴学科,1987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建立了我国第1个(世界上第4个)民族植物学研究室,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民族植物学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科学界的强烈关注.  相似文献   

11.
2013年5月22日,海峡两岸生物多样性保护图片展暨第六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数码摄影赛优秀作品展在北京和台北两地同时开展。此次展览由台湾自然生态保育协会、台湾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绿色之源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共同举办。展览以保护物种图片为主,展示了生态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每年5月22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秘书处都在世界各地举办纪念世界生物多样性日活动。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国之一,  相似文献   

12.
民族植物学拥有两大属性:民族学属性和科学属性,并将其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本文之所以评述20世纪70年代前的民族植物学学科发展史,对照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民族植物学的描述式方法不再成为主流研究方法,转向实验室研究.但西方学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反思并质疑只强调科学属性的民族植物学学科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强调20世纪70年代前的历史,呼吁的是民族植物学的民族学特征不能被忽略,只从纯粹的植物学角度进行植物资源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其结果往往是不客观,非全面的.这样的做法是值得质疑的!此外,本文想表明,民族植物学成为传统知识被西方所谓普适知识接纳的成功案例,这成为少数民族知识国际化的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学生的扩招,在校民族学生的数量和比例在逐年增加,大多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期间表现出自信心不足和缺乏归属感.生态科学作为许多高校设置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特点,表现在其主要研究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的作用.该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类型、生物多样性特点及民族习俗对我国自然生态保护的作用,剖析了与多数非民族学生相比,民族学生在直接接触和认识多样性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并参与生态保护中具有客观优势.该文对高校生态科学类课程教学组织提出了建议,强调应重视生态科学的学科特点,积极运用生态科学教育和课程教学提升高校民族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民大学者     
薛达元男,1955年生,江苏省姜堰市人.现任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环保总局系统生物多样性学科首席专家、围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围家牛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IUCN世界保护区委员会委员1978  相似文献   

15.
民族植物学是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直接相互作用的新兴综合性学科,民族药的开发是民族植物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海南黎族在利用药用植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笔者介绍了民族植物学的概念、研究进展,简述了海南黎族的传统医药和对药用植物的利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南黎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保护区进行植物学野外实习都面临着破坏生物多样性、效率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尝试用电子标本采集代替实物标本采集,即在这个过程中,配合使用一系列的手机APP软件,从而高效地完成实习任务。实践证明,这些举措能够较好地达到构建师生互动、保护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生态学学会、日本生态学会、韩国生态学会联合主办的“生物多样性国际论坛”将于2010年5月22—25日在丽江举行。 论坛议题为: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亚洲共行动。会议议题:生态系统与珍稀濒危动植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的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贯彻落实,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也日益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所认识,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需与社会经济发展特点相适应。本文从贫困、民族多样性以及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世界范围的民族分布情况有大聚居、小聚居、杂居和散居等基本模式。长期稳定的多民族小聚居或杂居格局一般意味着多样性文化共存共生 ,通过中国南方跨国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多样性进行论述 ,可以发现多民族多样性文化互动条件下各民族认同情况的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位置,保护好中国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作者从生物多样性策略;我国编制《中国生物保护行动计划》的意义、原则和内容以及落实《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对策等方面阐述了如何进一步加强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管理与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