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尤利西斯》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天书,萧乾夫妇和金隄在各自的译本中采用了众多的补偿策略,其中的显性补偿尤为突出。对两个译本中的显性补偿策略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二者在补偿方面的差异,更能彰显翻译补偿在翻译及读者理解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意识流小说表面上逻辑错乱的语言词句中实际上含有隐性逻辑,它使得小说家的意图有据可查。通过从认知文体学的角度解释《尤利西斯》的两个汉译本,可以佐证隐性逻辑的传达。隐性逻辑的传达是意识流小说翻译中应该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尤利西斯》虽非天书,但确实有许多难译之处。要将这样一部文学巨著译得处处令人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文学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追求。笔者对萧乾与文洁若的译本片段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4.
陈娟 《科技信息》2009,(30):124-124
佐哈尔在文学翻译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论",并把翻译文学纳入特定的译入语文化,探讨其在多元系统中的"中心—边缘"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哀希腊》两个汉译本,探究多元系统论对英诗汉译及翻译策略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文化误读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普遍存在,《红楼梦》在海外传播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以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为范例,对其中有意识地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客观分析,认为在批评这些误读的同时,应看到译者当时的翻译目的,从而更好地了解误读的根源,更加客观地看待霍克斯的译本及其在当时的背景下产生的积极效果和对《红楼梦》的海外传播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喜福会》的中文译本,尝试将译者主体性这个概念抽象分解到"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以期对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并作用于译本这个问题获得具体的认知,通过个案研究笔者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译本的选择,对作品的阐释,直到语言层面上艺术再创造,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本以《红楼梦》具有代表性的两个译本为依据,以《红楼梦》诗词中隐语(藏词法)化意味的翻译为视点,就其中涉及化的难题进行个案分析,指出两个译本的优劣之处并提出通过形式转换,加注说明或牺牲部分,保全整体而变通处理的翻译方法来解决“化的痛苦”,使《红楼梦》诗词中化意味的翻译能被不同化群体的成员所接受。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被广泛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宝库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小说内容涵盖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有多种语言译本。其英译本中有两个公认比较成功的版本:一个版本为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所译;另一个版本为英国译者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所译。文章尝试对比这两个译本中关于人物配饰的翻译,从中选取一些包含文化因素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说明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达到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而达到了翻译目的的译本就是优秀的译本。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9,(4):56-60
阿瑟·威利《论语》译本树立了中国典籍翻译风格的现代英美标准,多次被西方学者引用。在国内却因"承载西方意识形态"、误译、错译而屡遭诟病,本文结合威利《论语》翻译观,采取翻译文体学研究视角,借鉴威利译本文体风格的语料库定量分析研究,从词汇、句式、修辞等角度对威利和其他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就文体风格而言,威利译本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中心立场,更好地在英语语境中保留了原作的文体特征,体现出对原作风格和中国文化的尊重,为西方读者展示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0.
根据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通过甄选伊万.金(1945年版)和施晓菁(1981年版)翻译的两个《骆驼祥子》英文译本,针对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翻译的影响程度及其在译文中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剖析,同时通过两位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译者在《骆驼祥子》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相似或相异的翻译策略,尝试性地探讨了意识形态对于文学翻译的操控。  相似文献   

11.
古典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英译本也承担着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本文从后殖民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了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英译本中在处理文化意象是各自所用的翻译策略以及由此体现的文化意识,指出两个译本呈现出一种"殖民化"与"反殖民化"的对峙,而前者的翻译更有利于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平等交流。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其翻译工程无疑是浩大而艰巨的,即使是所占篇幅极小的章回目录的翻译也是颇值得讨论的。目前,《红楼梦》有十几种英译版本,其中具有权威性的代表乃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这些译本分别代表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对于《红楼梦》的理解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翻译。本文拟就杨氏夫妇的译本对古典章回小说的目录翻译做一次抛砖引玉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英语电影《泰坦尼克号》汉译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影,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翻译也具有其他领域翻译所不具备的特点,对英语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两种译本,即电影中文字幕翻译和中文配音翻译,进行比较分析。仅就一个场景的对白,比较两种译本在措辞、译句结构、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凸显、翻译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方面的异同以及不同的翻译关学再现方式,使两种译本各自的优缺点和不同的翻译关学效应得以局部呈现。  相似文献   

14.
刘波 《科技信息》2010,(23):I0254-I0255
"笑道"是《红楼梦》中出现比较频繁的人物话语引出词,由于古汉语具有高度概括性,所以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物和场景对"笑道"采取不同的译法。本文将以《红楼梦》的普及本为原本,援引数例书中人物的"笑道",结合帕纳休克的俄译本《Сонвкрасномтереме》中对"笑道"的相关翻译进行对比,进而对该译本中"笑道"的翻译方法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丈夫》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情,广受喜爱,其译本很少得到研究。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指出,翻译是改写。译作都会受到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影响,本文将以《丈夫》三个译本着手,分析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如何操纵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对象以及翻译策略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历来讲究译文的美。依照刘宓庆先生提出的翻译的美学标准,即相对性、时代性、社会性和依附性,审视《双城记》三个流行的译本,主要从耿智和萧立明教授翻译的《双城记》新译本引例,来讨论如何依照翻译的美学标准来实现译文的美。  相似文献   

17.
王环 《科技信息》2009,(16):91-91
文学翻译中超额和欠额翻译现象不时出现,本文以杨译本《红楼梦》为例,分析这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对译文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赵桦 《科技信息》2010,(17):180-182
伯顿·华滋生的译作《太史公书》是《史记》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系统介绍了该译本的译者、翻译思想和组织架构,并以当代著名译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为理论基础,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权力关系,探讨该译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运用"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对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景记》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赵译《阿丽思漫游奇景记》在适应与选择两个方面都很出色,既对外部需求作出了适应与选择,也对自身内部需求作出了适应与选择,因而译本受到经久不衰的欢迎与好评。  相似文献   

20.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的英国,翻译家朱生豪在抗日战争期间将《哈姆莱特》译人中国。从该剧本诞生的社会语境、译人中国的时代语境和译者个人的翻译目的乃至译本的思想内容等方面综合来看,《哈姆莱特》译本在中国抗战的大环境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