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切片方法观察了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肺的组织结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水通道蛋白-1(AQP-1)、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在肺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豹猫和大多数哺乳类肺的组织结构一样,包括导气部(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和呼吸部(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支气管、细支气管管壁较厚。肺泡壁的细胞结构清楚,肺泡直径约为67.52±18.63μm,肺泡隔厚度约为7.783±0.657μm。AQP-1、SP-A和EGF在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管等的上皮细胞中呈免疫反应阳性,三者的表达强度有差异。结果表明,AQP-1、SP-A和EGF可能发挥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协同表达可能与肺内液体转运和肺内水平衡、防御疾病及维持肺的正常生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D(SP-A、SP-D)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变化特点及其与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研究SP-A、SP-D在COPD炎性机制中的作用。纳入COPD患者48例(COPD组)及健康体检者40例(对照组);采集外周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中SP-A、SP-D的浓度。行肺功能检测,收集吸烟指数、年龄及其他临床资料。对COPD组血浆中SP-A、SP-D的浓度与肺功能、吸烟指数及其它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OPD组血浆中SP-A、SP-D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A、SP-D的水平分别与FEV1%预计值呈显著负相关(RA=-0.308,P=0.004;RD=-0.535,P<0.01)。由此可知,SP-A、SP-D在COPD患者血浆中的水平升高提示在COPD炎性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诱导基因(HCY-2)在发育不同时期的正常人胚气管和肺中的表达,揭示HCY-2基因在呼吸系统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取正常人胚气管和肺,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气管和肺内HCY-2表达变化进行分析.结果:HCY-2在人胚气管和肺发育的整个时期均表达,其表达部位主要在气管及其各级支气管的上皮和气管腺腺细胞内.结论:HCY-2表达蛋白可能与人胚气管及肺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68例受精龄18-32周胎肺制成光镜和扫描电镜标本,进行肺组织发生的观察。结果显示:18周胎肺属腺状期,其发育类似外分泌腺。以支气管树发育为主,其终末类似腺泡。细支气管上皮由纤毛细胞、无纤毛细胞和分泌细胞构成。22周肺属小管期,以呼吸部发育为主。呼吸性支气管、原始肺泡出现。28周肺属原始肺泡期,以大量肺泡发育为主。肺泡表面有粗细不一的微绒毛。间质中布满交织成网的纤维。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眼柄的神经分泌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中国对虾眼柄神经分泌结构特征。眼柄神经分泌结构由神经分泌细胞和窦腺两部分组成。依据细胞及其核直径和细胞质特征等将神经分泌细胞分为6种类型,它们多以集群方式分布,少数则分布较为分散。窦腺位于眼柄视神经节内髓外侧,呈椭圆囊状。依据神经分泌细胞轴突末梢直径和其内颗粒特征将窦腺内轴突末梢分为4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COPD大鼠肺组织TNFα及mRNA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TNFα及TNFαmRNA在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熏香烟加气管内注射内毒素法复制大鼠COPD的动物模型,并测定了大鼠的肺功能及血气变化结果,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法观察了TNFα及Mrna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动物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COP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动物的MVV,PEF,FEV0.3,C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模型组动物PaCO2高于对照组,PaO2及SaO2低于对照组,发生了明显的呼吸性酸中毒;TNFα及Mrna在正常对照组动物支气管上皮细胞中仅见微量的表达,在模型组的支气管上皮细胞、支气管周围的淋巴滤泡炎性细胞及肺泡间质炎性细胞可见到强阳性表达.结论TNFα及Mrna参与了COPD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鼠端脑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大鼠端脑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方法 :ABC免疫细胞化学法显示大鼠端脑nNOS阳性神经元。结果 :nNOS阳性神经元呈棕褐色 ,胞体的形态多样化 ,呈梭形、三角形、圆形等多种形状 ,突起有一个或多个 ;阳性纤维呈棕色串珠状 ,个别脑区阳性纤维相互交织成网。端脑nNOS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嗅结节 (包括海马回 )、梨状区 (包括梨状皮质和梨状核 )、斜角带、隔区、杏仁复合体、海马结构、尾壳核和苍白球 ,以及大脑皮质等各个部位 ,其中以大脑皮质、梨状区和斜角带、尾壳核等部位最为丰富。结论 :大鼠端脑内分布有丰富的nNOS阳性神经元 ,它们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 ,参与脑的高级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8.
红隼(Falco tinnunculus)属国家级保护动物,研究其器官组织及相关活性物质的表达,对于动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为了搞清红隼肺的组织结构特征,观察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c-Fos蛋白和Bax蛋白在肺中的表达情况,应用生物显微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2只红隼肺的组织结构,检测了KGF、c-Fos和Bax在肺中的表达.结果表明,红隼肺的表面覆盖有浆膜,肺实质由各级支气管及其周围的呼吸毛细管组成,肺房呈辐射状开口于三级支气管周围,呼吸毛细管相互吻合成网状,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KGF、c-Fos和Bax在三级支气管的平滑肌细胞、肺房和呼吸毛细管的上皮细胞中呈免疫反应阳性.KGF、c-Fos和Bax可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它们的协同表达可能调控着鸟肺细胞的生长、发育及成熟.  相似文献   

9.
以免疫组织化学SP法显示猕猴大肠含5- HT的细胞,并用Weibel体视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猕猴大肠5- HT免疫活性内分泌细胞的密度在结肠离心段最高,直肠密度中等,盲肠和结肠向心段最低.5- H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多分布在肠腺处,其形态多样,大多为锥形、梭形、圆形等.有些细胞的基底部有突起,突起的末端含有5- HT阳性物质;有些细胞的5- HT阳性物质释放到腺腔或肠腔面.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大鵟(Buteo hemilasius)胃和小肠的组织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本实验采用生物显微技术和Grimelius银染法对大鵟胃和小肠的组织结构及嗜银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鵟胃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外膜4层组成,腺胃固有层中充满胃腺,浅层腺为单管腺,深层腺为复管泡状腺;胃黏膜肌层由环行平滑肌构成;小肠无黏膜下层,由黏膜层、肌肉层、外膜构成,黏膜层包括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黏膜肌层较明显,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平滑肌为纵行,回肠黏膜平滑肌为内环外纵行.小肠绒毛无分支现象,绒毛中没有中央乳糜管;小肠肌肉层均由内环行平滑肌和外纵行平滑肌构成.大鵟胃和小肠嗜银细胞的形态多样,有圆形、椭圆形、锥形、长梭形和不规则形等.嗜银细胞的末端有突起,大部分突起常指向管腔,少部分指向固有层.嗜银细胞在不同部位的大小有所不同,在肠腺和黏膜上皮之间的嗜银细胞个体较大,而在固有层基部个体较小.大鵟胃肠道嗜银细胞的分布数量在腺胃最多,依次为空肠、十二指肠、回肠,肌胃内未见有嗜银细胞分布.大鵟胃肠道内分泌细胞可能有内分泌、腔分泌和旁分泌3种分泌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发育阶段人胎肺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的凋亡,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特征,并探讨细胞的凋亡与增殖在胎肺发育中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核酸末端杂交,检测了16~32周人胎肺组织的凋亡细胞阳性表达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了同期人胎肺组织的PCNA阳性表达率。结果:人胎肺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在胎肺发育的早、中期(即假腺期和小管期),细胞的凋亡与增殖均明显较晚期旺盛,而且两者均于胎肺发育的第24周达到最高蜂,以后细胞的凋亡与增殖活动减弱;但凋亡与增殖细胞在不同发育时期定位有不同。结论:细胞的凋亡与增殖行为在胎肺支气管上皮细胞发育分化的整个过程中普遍存在,分工协作,对于胎肺的形态发生及功能完善共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守慧  高其康 《自然科学进展》2008,18(11):1331-1335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免疫胶体金定位和ELISA检测技术对野蚕黑卵蜂(Telenomus theophilae)寄主识别利它素的合成、分泌及传递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证实野蚕黑卵蜂寄主识别利它素在野桑蚕和家蚕雌蛾性附腺分泌部分泌细胞中的内质网上合成,在Golgi体上修饰后,经过分泌颗粒的浓缩与传递,被贮液囊周围的微绒毛吸收,通过分泌细胞腺腔分枝到分泌部腺腔中,再由分泌部腺腔逐渐汇聚到管状的贮存部腺腔中,在雌蛾产卵时,分泌到中输卵管,涂布于卵的表面,随之产出体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免疫阳性神经元在大鼠脑内不同部位的分布及其特征。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采用ABC法并通过硫酸镍铵加强呈色和荧光免疫法,在光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水平观察SD雄性大鼠CRH免疫阳性神经元在大鼠脑内不同部位的表达。结果:CRH神经元多为非锥体形神经元,细胞直径为10~15μm,在胞浆和轴突表达;大鼠的下丘脑室旁核、杏仁核、大脑皮质的前额叶部和其他部分都有分布;在下丘脑室旁核和杏仁核内呈簇团分布,大脑皮质内的Ⅰ~Ⅵ层均有分布,其中Ⅱ、Ⅲ层相对较多,Ⅰ层次之,Ⅳ、Ⅴ层较少,Ⅵ层偶见。结论:大鼠脑内广泛区域分布着CRH神经元,其对应激过程机体的自主神经和情绪行为反应的调节是否仅仅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实现,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14.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兔抗合成的哺乳类ghrelin多克隆抗体,研究了ghrelin样免疫活性细胞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体内的分布.结果表明,ghrelin样免疫活性细胞广泛分布在文昌鱼神经系统、哈氏窝和轮器、消化道和性腺(卵巢和精巢).在神经系统,ghrelin样免疫活性神经元及其突起特异性分布在脑泡背面与腹面和脑泡漏斗部以及在神经管均可见分散的免疫活性神经细胞及其神经纤维.哈氏窝1—3层的上皮细胞和轮器细胞中均显ghrelin样免疫阳性,阳性物质沿胞膜分布.在消化道,ghrelin样免疫活性细胞分布在肝盲囊、中肠前部和中肠后部,其中以肝盲囊阳性细胞的数量最多,中肠后部次之,中肠前部最少,它们分别属开放型和封闭型内分泌细胞.在性腺,小生长期和大生长期卵巢中卵原细胞、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以及精巢中早期生精细胞和足细胞均检测到ghrelin样免疫阳性物质.ghrelin样细胞在文昌鱼体内的广泛分布,表明该细胞在进化上的保守性及功能多样性.研究发现文昌鱼脑泡和哈氏窝均存在ghrelin样免疫活性细胞,为它们之间可能建立调节哈氏窝分泌生长激素的兴奋系统提供新的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15.
细胞的增殖与凋亡在胎肺支气管上皮细胞发育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发育阶段人胎肺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的凋亡,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特征,并探讨细胞的凋亡与增殖在胎肺发育中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核酸末端杂交,检测了16 ̄32周人胎肺组织的凋亡细胞阳性表达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了同期人胎肺组织的PC-NA阳性表达率。结果:人胎肺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在胎肺发育的早、中期(即假腺期和小管期),细胞的凋亡与增殖均明显较晚期旺盛,而且两者均于胎肺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研究大黄牡丹汤组方( RPDP) 对急性胰腺炎( Acute pancreatitis,AP) 模型大鼠 胰腺腺泡细胞外分泌功 能和腺泡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FI) 的影响。方法 SD 大鼠灌胃 RPDP 以制备大黄牡丹汤组方含药血清( RPDP-S) ; SD 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和 AP 模型组,分离胰腺腺泡细胞并与 RPDP-S 共同孵育,测定腺泡细胞淀粉酶分泌水平和 FI 变化。结果 AP 模型大鼠腺泡细胞分泌淀粉酶水平较假手术组显 著升高( P < 0. 05) ,经 RPDP-S 处理的 AP 模 型大鼠腺泡细胞分泌淀粉酶水平显著降低( P < 0. 05) ; FI 随 AP 模型病程延长而升高( P < 0. 05) ,RPDP-S 可抑制 AP 模型大鼠腺泡细胞内 FI 升高( P < 0. 05) 。结论 RPDP 通能抑制 AP 大鼠胰腺腺泡细胞的外分泌功能,抑制腺 泡细胞内钙离子的升高,降低腺泡细胞内 FI 超载。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的方法研究了生长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的三种泌盐植物叶片上的盐腺的分布,大小和解剖构造。这三种泌盐植物是禾本科的獐茅,柽柳科的柽柳和兰雪科的二色补色草.獐茅盐腺由两个细胞组成——帽状细胞和基部细胞;柽柳盐腺由8个细胞组成,6个分泌细胞、2个收集细胞;二色补血草盐腺由16个细胞组成,4个分泌细胞,4个毗连细胞、8个杯状细胞.盐腺基部还有4个收集细胞.在讨论中阐述了盐分运输途径和机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00日龄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为进一步研究黄羽鹌鹑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取消化道各段,运用浸银法处理,观察嗜银细胞的形态、分布,并测量各消化段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结果:除食管、嗉囊、肌胃、泄殖腔未见嗜银细胞外,消化道其他部位均有嗜银细胞的分布.嗜银细胞多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之间或腺泡上皮之间,也有少量位于上皮细胞基部;腺胃为一分布高峰,其余差异不是很明显,其分布曲线大致呈"U"型,且雄性的分布密度大于雌性;嗜银细胞有的呈梭形具有突起,而有的呈锥形或圆形.结论:根据嗜银细胞形态及分布,推测中国黄羽鹌鹑消化道嗜银细胞具有内、外2种分泌方式.  相似文献   

19.
呼吸道包括鼻咽、气管、支气管和肺,后者由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组成。肺泡面积比体表面积大几十倍,因此,呼吸系统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面积相当之大。从毒理学的角度讲,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不仅是毒物吸收的重要器官,也是某些毒物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因而,在开放系统下饲养动物,环境中粉尘、病原微生物及某些致敏原等均可随空气进入呼吸道和肺,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本研究采用两个亚慢性动物试验(64,90天),对对照组的74只Wistar大鼠肺脏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其对环境的应激反应表现为肺内各级呼吸部分的炎症。病变较为明显的是支气管旁淋巴组织套袖样围管浸润,并取代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两组动物的发生率分别为85.71%、92.31%。同时肺内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厚,肺内可见点状、块状炎细胞浸润灶。随着试验周期的延长,病变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势必影响实验动物病理诊断,对试验结果无法作出客观的评价。因此提高实验动物质量,改善实验动物生活环境目前已成为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的方法研究了μ受体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消化系统的分布,结果表明:口唇上皮的大量皱褶呈μ受体阳性,少量皱褶呈μ受体强阳性,口唇结缔组织呈弱阳性或阳性;唇瓣表皮大量部位呈μ受体阳性,少量部位呈μ受体强阳性,唇瓣结缔组织呈阳性或弱阳性,结缔组织内有少量神经纤维呈阳性;胃上皮表面呈μ受体阳性,胃上皮内部呈μ受体弱阳性;肠粘膜上皮有大量μ受体阳性颗粒和弱阳性颗粒分布;直肠上皮有少量皱褶表面呈μ受体弱阳性;肝小叶中的少量细胞呈μ受体阳性,大量细胞呈μ受体强阳性,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呈强阳性或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