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8 毫秒
1.
通过对不同分梳辊型式及转速条件下,转杯纺成纱质量的对比实验,分析了转杯纺纱机的分梳辊型式及其转速对分梳质量的影响。指出:分梳辊的型式对成纱强力、条干均匀度影响显著,在相同速度条件下,针辊的分梳效能优于锯齿辊。  相似文献   

2.
针对小麦清选中吸杂风机转速过高的问题,对旋风分离装置进行了吸杂口偏置的试验研究。通过自行设计吸杂口偏置型旋风分离装置试验台,对旋风分离筒的吸杂口偏移位置进行试验研究,得到了清选效果较优的偏置吸杂口旋转角度和吸杂口偏移距离;选取吸杂风机转速、扬谷器转速、吸杂口直径和出粮口直径作为试验因素,籽粒清洁率和清选损失率为试验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因素影响主次和最佳水平组合,通过回归试验建立回归数学模型,利用主目标优化法得到最佳参数组合,即较优结构运动参数,为吸杂口偏置型配置到微型小麦联合收获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棉条制备、分梳辊速度及锯齿工作角度、纺纱杯速度与转杯纺工艺过程及成纱质量的分析及实验,得出了纺杯积杂、纤维损伤、纤维伸直度及成纱质量与诸因素的关系,并进一讨论了所得结果及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4.
以捻系数、分梳辊速度、转杯速度为试验因子,采用单因子实验和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法,研究麻赛尔/棉混纺纱线性能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找出最佳工艺参数;并用最佳工艺参数纺制不同混纺比的麻赛尔/棉混纺纱,比较不同混纺比对纱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捻系数、分梳辊速度、转杯速度的增加,成纱的断裂强力均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规律;随着麻赛尔纤维含量的增加,混纺纱线的断裂强力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纺制(98.4~45.4tex)(6~13Ne)苎麻纯落麻转杯纱时,分梳辊转速的优化设计。文章首先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求取纺纱细度、分梳辊转速二个变量因子与衡量指标之间的高精度回归方程,进而绘制并分析相应指标的二维等高线图;其次,利用目标规划法建立优化数学模型,并采用随机方向搜索法进行求解;最后,对求得的最优解进行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纺纱细度下,在5000~9150r/min范围内分梳辊转速对纺纱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而对转杯纤维环中超、倍长纤维含量及成纱质量有较大影响;在98.4~45.4tex纺纱细度范围内,SAQ-12型锯齿辊转速为7075r/min时,转杯纤维环中超、倍长纤维含量较少,纺纱稳定性及成纱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6.
运用三维流体分析技术,对轴向柱塞泵排油腔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和可视化研究,定性分析排油腔与减振槽在不同角度接触时的模型在一定转速下速度场及压力场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不同的减槽结构,压力场与速度场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对轴向柱塞泵的降噪影响有很大差异;对配油盘三角槽的尺寸及小孔直径大小进一步优化,可以得到更好的轴向柱塞泵减振槽;双级小油沟结构可以降低三角槽结构在开启部分因过流面积太小而形成的负压和超压现象.  相似文献   

7.
建立三维计算流体力学(CFD)模型,对所设计管道内的气流状态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将模拟结果与沉降差异相结合,通过理论计算验证了管道纤杂分离的可行性.并对水平管道长度、弯道角度、转弯弧度及出口宽度这4个管道结构参数分别进行调整后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水平管道长度能提高纤杂输送速度及分层效果;增加弯道角度能使纤维收集速度增大;转弯弧度和出口宽度对纤维收集速度的影响大于对纤杂输送速度的影响,因此,需调整转弯弧度使纤杂输送速度提高的同时又不破坏收集气流的稳定性,并适当减小出口宽度以提高纤维的收集速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转杯纺梳针式与锯条式分梳辊的对比试验,研究了这两种型式的分辊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及其使用寿命等问题。试验结果表明,梳针式分梳辊在转杯纺纱机上纺化纤或棉与化纤混纺纱时,可以提高成纱质量,并且梳针式分梳辊的使用寿命比锯条式的长。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二维数值模型,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送粉气流压力和温度对冷喷涂过程中流场及粒子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涂中不可忽略送粉气流对流场及粒子速度的影响;为将粉末注入喷管,送粉气流的出口压力不能小于出口处的主气流压力,但增大送粉气流压力会使得进入喷管渐缩段的送粉冷气体流量增大,从而排挤高温主气流,同时也降低喷管气体流动的滞止焓,导致喷管喉部声速减小,不利于粒子加速;增加主气流温度对粒子加速效果不明显,而增加送粉气流温度可有效提高粒子撞击基板的速度,进而提高粉末粒子的沉积效率.  相似文献   

10.
对转杯纺分梳辊和不带锯齿光滑圆柱体周围的静压、过度分布进行了理论分析及测量.实验表明两种回转体周围的流场的静压和速度分布符合伯努里定理,但在数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在相同半径处,光滑圆柱体所产生的静压大于分梳辊周围静压,而速度小于分梳辊的速度.  相似文献   

11.
以商用软件Fluent为平台,运用用户自定义函数(UDF)模拟分析600 MW机组锅炉低温再热器管排发生偏斜对气固两相流场分布、飞灰运动轨迹、碰撞速度等的影响,进一步研究飞灰碰撞造成的管束磨损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当管排偏斜角从1.6°增加到6.5°,管排通道内最大气流速度由16 m/s增至20 m/s,最大飞灰质量浓度由5.8 g/m3增至6.8 g/m3.同时颗粒平均碰撞速度增大,较多颗粒平均碰撞角集中于最大磨损发生角附近,造成偏斜管束年磨损量有较大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主要对纳米粒子射流微量润滑磨削砂轮与工件界面压力场进行理论建模与数值仿真。建立了纳米粒子射流微量润滑磨削区两相流压力场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磨削区动压力随着砂轮转速的增加,射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最小间隙的增大急剧减小;3种喷嘴角度下,当喷嘴位置角度为15°时,磨削区沿砂轮进给方向的压力大于其他2种位置。在KP-36精密磨床以及纳米粒子射流供给装置构建的实验平台上,利用CY3018型压力传感器测试压力场变化规律,研究了砂轮转速、最小间隙、射流速度以及喷嘴角度对磨削区压力场的影响,实验测得的数据与仿真数据基本吻合,验证了理论研究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转杯法高炉渣粒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目前采用的水淬法工艺不能有效地回收利用高炉渣中的能量,因此针对转杯法炉渣粒化工艺,研究了转杯转速、直径和熔渣温度对破碎粒化后渣粒的平均直径和质量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渣粒的平均直径随转速的提高而减小;增大转速,渣粒将远离转杯,其质量分布更均匀.当转杯的转速小于1 000 r/min时,渣粒的平均直径随转杯直径的增大而减小,当转杯的转速大于1 000 r/min时,渣粒的平均直径几乎不随转杯直径变化.熔渣温度对渣粒平均直径和质量分布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清选系统(吸杂管道和旋风分离筒)代替风机性能试验台的阻力调节板,通过调节风机的转速检测了旋风清选系统的阻力特性,研究了系统正常工作时的气流状态(即吸杂风机工况点).分析了吸杂风机转速、系统阻力、喂入量变化时对清选系统工作状态的影响以及对吸杂风机的性能要求,为清选系统的改进、配套风机的参数选择和推广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转杯纺纱前不同的梳棉形式、分梳辊锯齿规格及其速度配置对转杯纺纱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述诸因素均对成纱质量影响显著。并通过对比试验,表明,国产SAQ—5X及SAC—12锯条成纱的综合效果优于或接近HS6T原备件。  相似文献   

16.
2种角度横向紊动射流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射入均匀横流中的单股紊动射流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IFA300型热膜风速仪系统测量了对称面内的流动,射流入射方向与横向主气流之间的角度为90°和60°,得到了射流与主气流速度比R为2和4的速度场和湍动能分布,并给出了不同工况下的射流轴线轨迹.结果表明:射流入射角与速度比对流场影响很大;射流对横向主气流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射流发生弯曲直至与主气流平行的区域内,当射流垂直入射时,射流背风侧存在流动分离现象,当射流倾斜入射时,分离现象基本消失;当R值增大时,射流轨迹起始段的长度增加,对主流场影响的范围增大,射流入射方向与主气流之间的角度值减小,射流轨迹的垂直高度降低,射流对主流场影响的区域减小.  相似文献   

17.
利用基于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的数值分析方式,对进口风速、排杂槽口宽度等参数改变引起的气流式皮清机内部速度场和压力场变化进行了仿真分析.采用速度矢量分析了进口风速的影响:进口风速为15 m/s时最佳,风速过低或者过高都易于引起堵塞;采用了压力云图及压力分布分析了排杂槽口宽度的影响:排杂槽口宽度为20 mm,进口风速为15 m/s时无向外排风现象,且向内补风风速最低,清杂及落棉的综合效果最佳.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验证结果相同,表明用CFD数值分析的方式可以为气流式皮清机的运行参数调节提供优化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网格圈式集聚纺集聚区气流流动规律及气流对须条的集聚效果,建立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对集聚纺集聚区的气流流动进行了三维数值研究,并根据计算结果就气流对须条进行集聚的机理、几个重要的结构参数及工艺参数(如吸风槽倾角、吸风槽形状、吸风槽宽度及集聚负压)对集聚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集聚区的气流静压值低于外界的大气压力,集聚区外围越靠近吸风槽,压力越小,气流速度越高.由于内外压力差和速度差的存在,从前罗拉钳口输出的纤维须条向吸风槽汇聚,宽度逐渐变窄.吸风槽倾角为10°时有利于集聚效果的提高;弧线型和折线型吸风槽的集聚效果优于直线型吸风槽;集聚负压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对集聚效果的影响不明显;增大吸风槽宽度有利于气流对须条的集聚.  相似文献   

19.
为了治理多中段高溜井卸矿后由气流变化造成的粉尘污染,采用量纲分析法分类推演影响气流分布的因素,建立多中段高溜井卸矿的相似实验模型,研究多中段高溜井卸矿口的压差、气流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卸矿后,一、二中段以诱导气流为主,而三、四中段以冲击气流为主;随着卸矿流量增加,各中段卸矿口的最大风速先增大后减小,其中,在各流量下,最大风速出现在卸矿流量为1.0 kg/s时;当卸矿流量增加到1.2 kg/s时,各中段卸矿口的最大风速下降,并且对二、四中段的最大风速影响较明显;二、四中段卸矿口最大风速分别降低26.0%和22.7%;各中段卸矿口最大风速随着矿石粒径和含水率增加而降低,但矿石粒径对二中段卸矿口最大风速的影响较明显;一、二、四中段卸矿口最大风速随着卸矿高度增加而增大,而三中段卸矿口的最大风速随着卸矿高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20.
非线性摩擦力对碰摩转子-轴承系统混沌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考虑轴承油膜力和非线性摩擦力的基础上,构造了具有碰摩故障转子-轴承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对碰摩故障转子在运行过程中的非线性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转静件间相对速度影响因数对转子分岔与混沌运动的影响·发现随着速度影响因数的增加,在亚临界转速区,拟周期和混沌运动区域增大;在超临界转速区,混沌运动区域减小,碰摩力的作用效果增大,拟周期运动逐渐演变为周期3运动·该结果为转子-轴承系统的故障诊断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