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万家寨引黄工程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引黄工程沿线的野生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有陆栖脊椎动物16目、31科、共计71种。结果表明,引黄工程对工程区内栖息的野生动物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其影响因素主要为:(1)对工程区内植被条件的破坏;(2)人为干扰活动的增多;(3)机械噪音对野生动物的干扰;(4)由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人为捕杀野生动物的数量增加等。最后,对本区的野生动物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分析木美地下河流域石漠化的现状和特征,认为目前木美地下河流域整体上处于中度、重度石漠化状态;石漠化对流域内土壤性质的影响还不太明显;流域内的植被以灌丛为主,被破坏严重,分布零星,但是植被的演替同时存在顺向和逆向两种情况,只要控制好人为干扰因素,可以实现植被自然恢复;流域内可供开发利用的水源共有12处,可以解决一些洼地旱涝交替的局面。建议利用植被群落自身的顺向演替能力,通过封山来育林,用工程手段治理地下河,使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重新分配等措施来治理木美地下河流域的石漠化。  相似文献   

3.
GIS用于流域径流污染物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应用GIS技术结合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对吉林松花湖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及非点源污染物的流失量进行定量描述,可快速地识别污染物流失的危险发生区,得出各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分析其相互关系,得出结论:(1)运用GIS进行非点源污染研究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广阔的前景;(2)流域中土壤侵蚀受土地利用、地形坡度和植被盖度等因素影响,而人为活动则是氮磷流失的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4.
汾河上游流域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森林覆被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尤其是森林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汾河上游流域,作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一个独立的流域单元,是太原市唯一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区,其森林植被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本身的生态安全和对汾河流域的大城市的生态屏障作用能否正常发挥.所以应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汾河上游流域的森林变迁的历史,追根溯源,进行研究,目的是找出人类活动对植被影响的规律,从而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恢复植被,为汾河上游流域的生态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研究受汶川地震影响下茂县、汶川以及都江堰三县的植被动态恢复状况,通过对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植被指数(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计算2007~2017年各年的植被覆盖度,进一步计算2009~2012年以及2013~2017年植被覆盖恢复率,并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质灾害、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探讨该地区植被恢复的时空差异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在2007~2017年这10年内随着时间逐渐恢复,且恢复较好,但震中区域差异明显;结合实地调查滑坡数据,得知研究区与滑坡区植被恢复都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海拔和道路距离与植被恢复面积比分别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坡向上的植被恢复面积比也存在差异;研究区内地质构造复杂的区域地质灾害频发,灾害密度越大,植被恢复显著点较少;由于各种植被类型的特性不同,导致植被恢复的快慢不同,其中草甸、针叶林、阔叶林及灌丛自然恢复速率较快。可见,研究区内植被恢复受到自然与人为等多种因素影响,震后绝大部分区域植被在10年内恢复到震前水平,但部分区域需要人类进行政策保护,研究结果可为地震灾后植被恢复的决策干预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边坡径流及冲刷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惠芸  杨和礼 《科技信息》2010,(11):132-132,195
径流和冲刷是造成边坡水土流失及失稳的重要原因,本文对边坡径流和冲刷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影响径流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性质、土壤初始含水量、植被、坡形、致密表层土及不同的水保措施等;而地形、植被、降雨等是影响冲刷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千山区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土壤侵蚀主要是由于开矿、采石、开荒、放牧等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通过封山停止人为干扰与破坏,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来恢复植被,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演化的措施。千山区水、热条件好,光照条件充足,水土流失程度轻,人口密度适宜,有利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通过对生态修复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千山区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包括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能设施和开发新能源、舍饲圈养和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8.
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覆盖度是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以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为基础,利用ENVI软件技术平台,通过像元分解法得出岷江上游流域1994-2014年20年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情况,确定植被覆盖度分类标准和等级的划分,并从研究区气象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994-2014年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波动向下减少趋势,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影响下尤为明显,Ⅰ级植被覆盖度变化较为明显,减少面积占研究区的26. 4%,Ⅴ级植被覆盖度变化突出,增加面积占研究区6. 63%。空间格局上,岷江上游流域整体呈现出由西北河流沿岸逐渐降低的趋势,主要分布在维尔隆河和孟屯沟河流两岸以及理县西南部。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结构趋于恶化,干涸河谷面积不断变大,需加强对干涸河谷的治理和林地保护,减少人为活动的干扰和提高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木美地下河流域破碎化生境的岩溶植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滇东南生境破碎化的木美地下河流域,采用常规样方调查法对人口聚居区植被进行研究。木美地下河流域的植被可划分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石灰岩灌丛和中草草丛三种类型。流域内的植被以灌丛为主,破坏严重,分布零星,且均呈向山脊收缩的特点,主要干扰因素是伐薪。流域内植物群落的演替同时存在顺向演替和逆向演替,退化还是恢复的决定因素是砍伐压力和砍伐利用方式。通过优化砍伐利用方式结合沼气能源的兴建,可以在持续伐薪的情况下实现植被自然恢复。破碎化生境中残存的植被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以及植被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现代花粉过程与第四纪环境研究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花粉现代过程研究对正确解释地层花粉谱,定量恢复古植被、古气候至关重要,但目前的研究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花粉产量的差异决定着花粉对植被的代表性,但花粉产量研究至今仍无突破性进展,作者建议开展花粉通量研究以获得某一植被区的花粉产量;花粉传播和搬运的途径不同,其散布的距离和方向,以及沉积过程是完全不同的.风是花粉最主要的传播动力之一,季风气候区应考虑尘暴和粉尘作用对花粉组合的影响;河水是花粉搬运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冲积物花粉由于河流搬运花粉过程中存在再均匀、再搬运及分选作用,所以国际学术界关于冲积物花粉存在着一些争议.作者认为冲积物花粉反映的是取样点上游流域的植被特征;湖泊花粉反映的是该湖泊整个流域不同植被类型的混合,因而对花粉谱的解释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湖泊花粉应考虑花粉的沉积动力和花粉的来源;许多因素都可影响甚至决定花粉在土壤中的保存状况.实验表明土壤pH值7.6以上时,花粉浓度急剧减少,因此土壤花粉应考虑花粉的保存和埋藏过程等问题;花粉与植被关系是花粉现代过程研究的关键,由于较少进行植物和群落生态特征调查,因而,利用孢粉资料恢复古植被多数只能分辨到植被带,这使得孢粉与植被关系定量研究很难有突破性进展.作者建议应加强生态群落花粉组合研究,并重视植物群落生态调查;作者对中国北方花粉与植被关系研究表明,不能将草本与乔木花粉共存的花粉组合一概视为森林草原植被,当乔木花粉达30%以上时应考虑为森林植被.花粉与气候研究应改进和完善现有气候模拟方法的不足和缺陷,或创建新的模拟方法, 并加强较小尺度花粉与气候的定量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谢轲  邹铁牛  刘冰 《科技信息》2011,(5):139-139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湖南也不例外,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土地破碎、生态失衡,并引起泥沙沉积、淤塞河湖水库,尤其是对山岳型红壤区更为突出。与土壤硬度有关的因素主要有容重、湿度、地温、人为干扰、植被等,研究这些因子对土壤硬度的影响,就能为研究水土流失的形成与防治找到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白龙江流域影响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和人工干扰等,其中地表植被作为滑坡形成的主要外在因素对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植被覆盖度为主要度量指标,选择2002,2005,2008,2011年4个时段的遥感NDV I值,在改进像元二分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近10年来该流域地表植被覆盖度及其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与滑坡点空间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流域植被覆盖度总体变化微弱,但区域内部植被覆盖度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低覆盖区域覆盖度呈明显的增加趋势;而历年来,该流域植被覆盖度高的地区滑坡点密度均较低,滑坡点占总滑坡的20.6%,空间分布呈离散状态,而植被覆盖度低的地区滑坡密度较高,滑坡点占总滑坡的34.5%,空间分布主要呈聚集状态,说明白龙江流域植被覆盖度与滑坡点密度呈现负相关关系,植被覆盖度的高低是滑坡发生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近10年来,该流域低植被覆盖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增加较快,说明在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后,该流域植被恢复较快,生态脆弱程度减轻,这将为地方防治滑坡灾害的发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结论可为全流域制定宏观尺度上的滑坡生态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样方法对轿子山主干线路两侧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和植物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分析了不同人为干扰强度(对比区CK、轻度干扰区LD、中度干扰区MD、高度干扰区HD)下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典型植被群落的影响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人为干扰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较大影响,土壤含水量、土壤孔隙度和土壤电导率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大而降低,土壤容重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p H值未表现出明显差异;2人为干扰降低了土壤碳素和氮素的含量,钾素浮动最大表现的最为敏感,磷素没有明显差异(p0.05),人为干扰对土壤磷素变化影响较小;3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大,土壤酶活性也显著降低,三种酶活性变幅的大小顺序依次是: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4轿子山乔木、灌木、草本受人为干扰强度的影响,群落生物量的大小排序为CKLDMDHD;5人为干扰区域的有机碳与全氮(TN)、全钾(TK)和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TP没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生态入侵及其对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生态入侵的概念、入侵途径、影响入侵的因素和对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入侵种通过自然途径或人为途径进入本地生态系统,造成对当地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这种入侵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物种本身的各种特有性质,如繁殖力,抗逆性,适应性,外因有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之分,另外,一些全球变化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对生态入侵也会产生影响,生态入侵对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它的预防和控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青城山森林群落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森林植被样地中乔木层树种的重要值为指标,采用群落相似系数分类法、最近邻体法、组平均法对青城前山森林植被样地进行数量分类。3种分类法的结果表明,所调查的11个森林植被的样地分为2个植被亚型5个群系,常绿阔叶林中的各个群系基本处于稳定阶段,仅有个别样地到人类的轻度干扰,一些阳生性的落叶成分侵入群落内,群落表现出明显的次生性质,但是,目前落叶成分在群落中缺乏更新幼苗,若加强森林管理,群落将会恢复其原生状态;杉木群系主要分布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常绿阔叶林的林缘地带,由于许多常绿树种已进入群落的最高层造成遮荫,杉木在林内生长状况不良,群落最终将演替为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6.
石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石漠化是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笔通过对荒漠、荒漠化、沙漠化等相关概念的比较和现有石漠化内涵的归纳总结,在分析石漠化的形成原因、特点、区域和基质的基础上,认为石漠化属于荒漠化的范畴,是人为干扰与自然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石漠化特指在我国南方湿润地区,碳酸盐岩发育的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为干扰造成植被持续退化乃至丧失,导致水土资源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裸露于地表(或砾石堆积)面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210国道道路、地形、植被等是羚牛东西扩散的限制因素,流动车辆、采集、旅游和商业服务等沿210国道发生的人为活动是羚牛扩散的威胁因素.在诸多威胁因素中,流动车辆对羚牛扩散的影响是第一位的,每日13:00—19:00时的影响为最大,19:00—22:00时的次之,04:00—07:00时最小,羚牛的扩散成功率仅为8.53%.采集活动的干扰次之,其次是旅游活动和商业性服务活动的干扰.进行边界调整、促进国道两侧植被恢复、建立210国道生态桥、严格车辆、商户和旅游管理,是消除影响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使用1998-2018年的连续时间序列的SPOT/VEGETA-TION NDVI卫星遥感数据,分析岷江流域地区的植被时空变化,并利用趋势性分析、相关分析、归因分析方法量化植被变化对主要气候因子(年均降水、年均气温)和人为因子(城市化、人工造林、粮食产量、灌溉面积等)的响应关系, 该研究为岷江流域植被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及岷江流域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岷江流域的NDVI整体呈现出增加趋势,其变化率为0.043/10a,耕地,草地、林地和荒丛的NDVI的变化率分别为0.032/10a、0.016/10a、0.054/10a和0.044/10a。岷江流域约有71.30%的区域NDVI指数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这些地区主要分布在岷江下游和马尔康县、玛沁县的大部分区域。其中,降水、气温和人为因子对NDVI变化的贡献量分别为:0.004/10a、0.012/10a和0.027/10a,气候因子和人为因子对NDVI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7.21%和62.79%,人类活动在岷江流域地区的植被恢复过程中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 岷江流域;植被变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归因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与潜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种子库是指存在于土壤上层凋落物和土壤中全都存活种子的总和.土壤种子库时期是植物种群生活史的一个重要阶段,也可称为潜种群阶段.概述了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着重对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特别是探讨了影响土壤种子库在植被恢复与重建中作用的各方面因素,包括土壤种子库的自身特性、生境条件和不同干扰因子,以期为区域植被自然恢复与局部植被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治理迎泽区矿山开采对植被造成的破坏,采取判读航片和现地调绘的方法,对全区矿山占地做了详细调查;对矿山占地的植被恢复提出了5种具体造林树种配置模式和主要技术措施;并提出了综合治理非法采矿和矿山资源有效开发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