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产品,在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传统的红色旅游开发方式过于简单化和程序化,使得在政策扶持消退后其市场竞争力有限。因此,建构体验导向型发展模式成为青少年红色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林超 《科技信息》2008,(36):254-254
红色旅游是我国当前旅游业的一大热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的特性决定了在进行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时,必须保持红色旅游产品的首要地位。绵阳两弹城作为红色旅游开发景区,在打造整体品牌形象的同时,应结合该景区特殊人文历史背景大力开发红色主题旅游产品,力争产品开发做到寓教于乐,使人们在接受革命历史教育的同时,也能满足自身多样化的体验需求。  相似文献   

3.
皖西红色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皖西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皖西红色旅游的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通过实施“139”计划,即一条国家级红色旅游主题线路,三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组合,九个六安市红色旅游首批建设经典景区(点),逐步建成皖西大别山红色旅游基地,使之成为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4.
武红艳 《太原科技》2006,(3):22-23,26
通过对山西“红色旅游”资源的论述,分析了山西“红色旅游”的现状,针对山西“红色旅游”存在的经济基础薄弱、服务设施较差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汕尾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为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抓住“红色旅游”发展的良机,合理开发,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不仅有利于培育汕尾市旅游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且有利于汕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省独特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利用良好的外部条件,抓住“红色旅游”发展的良机,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和切实保护好“红色旅游”资源,不仅有利于带动甘肃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有利于培育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7.
皖西红色旅游开发和保护一体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西是大别山红色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尤为迫切。分析皖西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基础上,构建了皖西红色旅游的“旅游区-旅游功能区-产品组团-重要节点-中心城镇-旅游线路”五级空间要素结构和“增长极式-组团式-板块式”空间演变发展格局,提出独立型、共生型和依托型三类A级红色景区创建模式,梳理了红色旅游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和保护体系。分析认为,“分散保护+集中展示+红绿古结合”将是皖西红色旅游开发和保护一体化的主导模式。上述结论可为中国同类红色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启动“红色旅游”工程的大环境下,“英雄城”南昌市的红色旅游发展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本文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考查的方法,对南昌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做了调查,发现南昌市在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不足,影响了南昌市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对此,相应地提出了对策,以促进南昌市红色旅游的发展,为南昌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江西红色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以其自身特定内涵和文化逻辑,受到了旅游者的青睐。近几年江西红色旅游发展较快,出现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较为典型的红色旅游地。深度开发江西红色旅游产品,有利于江西旅游业的发展。本文重点从深度挖掘红色旅游产品的“红色文化”内涵,开发参与性红色旅游产品,结合资源特色、开发红色旅游精品三个方面来分析了江西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红色旅游如今“红”遍中国大江南北, 凡有中国现代革命足迹的地方, 都有红色旅游的潮流涌动。主题背景红色旅游如今“红”遍中国大江南北,凡有中国现代革命足迹的地方,都有红色旅游的潮流涌动。今年两会期间,进京参会的“老区”人大代表也对红色旅游津津乐道。四川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地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和邓小平、朱德等伟人故里。红车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四川行程一万五千里,历时一年零八个月,途径70个县,加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升安徽省红色建筑文化旅游质量,促进安徽省红色建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采用问卷调查法、结构方程对安徽省红色建筑文化旅游体验质量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安徽省红色建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提供合理建议。研究选用5个潜变量,20个显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运用SPSS、AMOS软件对安徽省红色建筑文化旅游体验质量深入分析。研究表明,文化因素、服务因素、互动参与性对安徽省红色建筑文化旅游体验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影响,今后,可从深入融合文化因素、提升服务质量、创新体验形式、增强互动参与性等方面着手,促进安徽省红色建筑文化旅游发展。 关键词:文化旅游;红色建筑;结构方程;体验质量  相似文献   

12.
旅游体验质量提升是实现历史文化街区文、旅、商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旅游体验质量不仅是心理满足的映射,还包含生理上的满足,并依赖于情境.该文基于具身理论构建了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17年—2019年网络文本为数据源,利用内容分析法、IPA分析法和二次拟合模型对“江汉路及中山大道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体验质量进行量化和分析.主要结论有:1) 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体验质量评价体系由身体体验、街区特征、街区接待及环境氛围4维度构成;2) 该街区旅游体验质量综合评价良好,其中环境氛围、街区特征两维度总体评价较好,而身体体验、街区接待两维度欠佳,具体来看,街区建筑要素感知评价较高,而身体感、街区特色、休闲娱乐和购物体验要素评价较低;3) 该街区旅游体验质量月度均值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季节特征,春季和冬季稍高,夏季和秋季稍低.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分析法以及访谈法拟定和选取了文化线路遗产旅游体验测评的潜变量和相应的测量变量,并基于陕西,甘肃两地丝绸之路世界遗址点景区的游客调研数据对丝绸之路文化线路遗产旅游体验评价维度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了丝绸之路旅游体验影响因素的二阶五因素结构模型。结果显示:影响丝绸之路文化线路遗产旅游体验的因素并非是由资源主导,而是综合因素共同导向;遗产地旅游设施服务水平、遗产资源品质、遗产解说、活动参与感知以及遗产地环境氛围均显著影响旅游者体验质量,且以旅游设施服务能力的影响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深度休闲与旅游体验的可替代性,即两者具有等同性质。在不否认旅游体验很重要的前提下,认为异地性与暂时性规定了旅游的体验特征,而体验又构成了旅游研究的核心基础。从学术质疑角度讨论了旅游体验的负影响,讨论了深度休闲与旅游体验的异同所在,认为深度休闲至少可以部分地替代旅游体验,如此可在包含休闲在内的更广泛的视野中去认识旅游,可持续化发展旅游,丰富旅游基础理论内涵,提升基础理论研究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已经成为居民的一种生活方式,旅游市场的未来值得期待,而品质是旅游业的灵魂。如何提升旅游品质已然成为学术界和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以派恩和吉尔摩的体验经济为背景,以卡尼曼的体验效用理论为基础,根据旅游产品所具有的享乐属性的不同权重,将其分为功能性旅游产品、享乐旅游产品或兼而有之的旅游产品,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实际上位于连续统一体的不同位置。在此基础上,指出不同类型旅游产品的品质提升路径。最后,简要介绍几种主观和客观的实时体验测量方法,以期更好地监测、管理旅游者体验,进行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沙家浜红色旅游市场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红色旅游角度出发,结合其开发现状,提出准确定位红色旅游市场;以“吴越”文化为底蕴,将“红绿古俗闲”有机结合;增强红色产品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加强景点连贯性;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水平;实行多方位经销渠道和手段等发展对策,以实现沙家浜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活动项目是旅游体验创生的重要载体,因此设计旅游体验项目是旅游地开发的重要任务.“宜家效应”显示,投入劳动会产生依恋,消费者更加看重自己参与创意的产品.对这些产品,消费者至少要有30%的投入,才会把它视为己出而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旅游体验项目设计中应重视“宜家效应”,自觉运用蛋糕粉理论,遵循桑德拉平衡点原则,让游客参与其中、适当付出劳动、发挥创造潜能,以催生情感依恋、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体验经济的来临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文章探讨了体验旅游的概念,以晋中市为例,分析了其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晋中市体验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9.
在对广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迫切性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着重从与传统旅游资源的良性互动、旅游产品类型的多元化、旅游项目的参与性、与国际红色旅游资源的对接、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结合、主题形象的确立与传播等方面对广西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旅游经济不仅是眼球经济、知名度经济,更是品牌经济。安徽省拥有着丰富的古镇旅游资源,但在品牌的建设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从体验经济视角出发,以关注游客的体验为重点,探讨了安徽省古镇旅游品牌化营销的相关策略,以期促进安徽省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