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处。这一丰厚的“和谐”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2.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需要。民族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丰富理性内涵的文化.他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构建和谐校园须加强对民族文化(包括民族体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以毛泽东文化思想为基点,它的逻辑起点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总问题的文化维度的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时代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先进文化理论和和谐文化理论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理论张力,并为我们在实践中指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而使我们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智慧之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和谐、世界文明的共处以及终级价值的构建等角度,将传统和谐思想古为今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5.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从现代视野考察中华传统和谐思想,特别是和谐科学观的现代价值及其转换,对于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生态自然观概念,从而构建和谐科学观,促使中国科技崛起。  相似文献   

6.
叶云明  肖文 《科技资讯》2006,(34):203-204
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智慧之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从自然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身心和谐、世界文明的共处以及终级价值的构建等角度,将传统和谐思想古为令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中的"和"有其特有的内涵,即整体和谐。当这种"和"文化作为一种音乐美学思想在社会中存在的时候,它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态和形式又有其独特性。这不仅可以从传统音乐中的声乐、器乐中体现,还可以从音乐的整体结构中发现。  相似文献   

8.
张静 《科技信息》2007,(29):191-191,13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思想遗产,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由此,和谐之风乍起,不仅是我们国家的目标,也成为社会各界的目标,提出了诸如建设和谐企业、和谐校园、和谐社区等规划目标,那么,究竟何为和谐,如何才能达到和谐?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谐,把握和谐。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在社会理想、政治思想、经济观念、文化理念等方面有这种共性、契合性,才使社会主义能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含有丰富的社会主义基因,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在世界社会主义进入低潮之际,仍然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1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以和谐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是融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等为一体的文化;和谐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为社会稳定提供重要保障;建设和谐文化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重在坚持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融通,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从文化资源的批判继承角度,探讨和谐社会理念的传统文化底蕴。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发展的传统文化根源。儒家的"仁、义、礼、信"是今天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文化遗传基因。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精华是我们今天"以人为本"原则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成为联系民族思想情感的精神脉络。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主流文化,发展市场文化,包容多元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以文化和谐促进民族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奠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和谐文化底蕴,因此,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底蕴并对之进行现代转换,就成为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故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代文明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公就提出了"唯德是辅"的主张,倡导道德辅政。孔子则在治国方略上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用"德""礼""乐"教育民众、治理国家。这些优秀的传统和谐思想道德都应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扬弃,应以优秀的传统道德架构为基础,赋予传统和谐思想以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相应的思想道德的支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文化传统是保持中国特色,走出自己道路的基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和为贵"、"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等积极思想以及"诚信"的美德,对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但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不是完全相适应的,要取其精华、剔除槽粕,创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新文化、新道德.  相似文献   

17.
一个社会的发展、选择什么道路,文化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中国走适合自己特点和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选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是偶然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逻辑必然。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崇公"文化传统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相一致,马克思主义设计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与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理想自然契合,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根植于中华文化而坚如磐石不可动摇。由此,进一步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之一,坚定文化自信成为当前新的时代课题.中国博大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地域文化与文化自信相结合具有时代必然性.地域文化对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文化自信本质特征以及场域转换中的文化自信都有重要的哺育作用.在地域文化视域下,文化自信的实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以文化价值自信为内在灵魂,以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标识,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发展契机,以培育文化品牌为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论和谐文化建构的三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文化的建构需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原则,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坚持以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克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倾向;必须坚持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发的问题为背景,把和谐文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克服脱离实际问题的理论建构态度;必须坚持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西方优秀文化三大资源的整合创新原则。厘清文化建构的原则才能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对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文化渊源是儒家文化的“秩序和平”论。近代社会以来,“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和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曾经试图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重新找回“和平”、“和谐”的理念,为中国寻找出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平、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中国化,并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