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我国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协调度,厘清了城镇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系统间耦合作用机制,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模型,以及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模型.通过将数据代入模型进行测算,对2008—2013年我国整体及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来说仍然较低;经济发展是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两过程耦合协调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超大型城市的城镇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处于高水平阶段,其他城市目前更多地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磨合时期.  相似文献   

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土地持续利用趋势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取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低度利用、适度利用和集约利用3个等级,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整体水平并不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重点应放在土地投入水平和可持续利用方面,走集约式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土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利用效益和土地持续利用趋势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取定量的分析方法对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为低度利用、适度利用和集约利用3个等级,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整体水平并不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重点应放在土地投入水平和可持续利用方面,走集约式土地利用方向,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  相似文献   

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人地矛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土地投入强度、土地产出效益、土地利用强度三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四川省18个城市进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运用ArcGIS生成空间结构图,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受土地投入强度和土地产出效益影响较大,受土地利用强度影响较小。从空间结构来看,四川省中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高,东部城市次之,西南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最低。基于以上结果,为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山东省新建规划济南都市圈7个城市的实际状况,以山东省地市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趋势”角度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对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时间上的变动情况和区域间差异,为促进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供建议。研究表明:2006-2012年济南都市圈城市土地投入、经济产出不断增强,土地生态质量也有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上升趋势;各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上升轨迹有所差异,主要分为波动上升型、突变型、先升后降型;区域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明显,总体上土地集约水平东部城市高于西部城市;区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趋势较差,人口与用地弹性系数、GDP与用地弹性系数较小,在城市面积扩张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城市土地投入强度和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产出。  相似文献   

6.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对结果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①苏南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最为集约,苏中次之,苏北城市土地低度利用,这是因为城市产业结构的差异造成的;②在江苏省域空间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呈阶梯状分布,其直接原因是城市区位的不同,而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的差异和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的不同是其内在原因,也是导致个别城市存在特殊性的根本原因;③通过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相关分析,发现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通过对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的初步分析研究,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和城市土地储备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罗婷文 《科技信息》2010,(23):J0018-J0019
随着资源紧缺、城市发展的升级转型,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愈受关注。作为城市土地资源的消耗主体,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推进对于带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阐述了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意义和内涵,并探讨性提出了城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建议,为我国集约用地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土地集约利用矛盾最突出的功能区——城市中心展开研究.从城市空间角度出发,结合实地调研的国内外50个特大城市中心区矢量数据,以定量研究为依托,从空间形体、结构要素及服务功能3个方面,对建筑、用地和交通等集约利用的3个层面进行解析,构筑了9项评价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逐项量化对比研究的方式横向展开,建立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以此对国内外典型城市中心区作全面的土地集约利用分析.根据模型评价结果,将中心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分为相应的4种方式,即全面多项集约利用、单项集约利用、均衡集约利用以及局部集约利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从建筑、用地和道路等方面剖析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AHP层次模型构建两大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体系,结合2002—2011年的喀什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利用TOPSIS法研究了喀什市在这10年内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2002—201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增率为:0.021 4);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在相同的研究期内也呈整体上升趋势(增率为:0.035 4);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即土地利用方式的集约有助于提高喀什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体系及环境承载力,其中环境承载力是提高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反映了城市土地利用的强度和效率,是城市三维空间布局的藐视指标,关系着如何规划城市土地的用途.LiDAR数据是数字地形模型和三维城市模型的主要数据源.研究提出了基于LiDAR数据自动进行城市土地集约评价的三阶段框架.首先对LiDAR数据进行分类,获取植被、建筑物等信息;接着产生100 m×100 m的评价网格,计算每个网格的三维房地指数和植地指数,进而生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专题图;最后以Optech获取的江苏徐州的LiDAR数据为例展示评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贵阳市土地利用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效益状况和三效益之间的协调情况,以2003~2011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基础,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选取了共35个指标建立土地利用效益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协调度模型计算2003~2011年的协调度,并依据协调度划分标准,分析各年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贵阳市2003~2011年土地利用的三效益整体上均呈增加趋势,在2008年达到平衡状态,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性从不协调状态逐步发展为极大协调状态。贵阳市近年来在"生态文明"的带动下,不再只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增加,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重视,土地利用效益的发展逐步走向协调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2.
在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选取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城市群中土地、环境、水资源、交通、科教、医疗服务承载力等方面的指标,建立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均方差分析法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水资源承载力是影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最关键的因素,科教承载力是短板因素;烟台的城市综合承载力最大,德州和滨州的城市承载力最小,其他城市居中.针对出现的问题,从城市发展速度、模式以及居民行为等方面提出提高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城镇化土地利用中典型线状地物交通运输用地的空间分布多样性特征,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提取不同时期遥感影像中的交通运输用地数据,将多样性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交通运输用地空间分布多样性格局研究中,具体分析其空间分布与城镇建设用地、坡度等影响因素间的关联性。研究表明:(1)空间分布多样性指数与传统评价指数间相关性高,其中空间分布长度指数可作为描述交通运输用地空间分布及数量特征的重要指标;(2)近年来郑州市交通运输用地发展主要集中在郑州市区、中牟县和新郑市,且空间分布逐渐均匀,巩义市、登封市等研究区交通运输发展滞后;(3)郑州市交通运输用地空间分布多样性受城镇建设用地与坡度空间分布的综合影响,其中受坡度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土地综合承载力集中体现土地能够综合承受人类及其他生物共同生存发展的能力。通过搜集贵阳市各区县2009年相关数据,探讨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综合研究内容和综合支撑体系,构建贵阳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决策法和综合指数法等方法,计算得到贵阳市各区县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结果显示贵阳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由此分析贵阳市各区县土地综合承载力现状及成因,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耕地是影响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分析铜仁市2000—2018年耕地的变化特征及其自然因子的驱动作用,对耕地的利用和保护及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以铜仁市2000、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选取坡度、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及年均降水量为驱动因子,利用土地转移矩阵,结合景观指数及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铜仁市耕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作用。结果表明:2000—2018铜仁市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强,耕地面积减小,耕地总体上空间分布不均匀;坡度是影响耕地分布的主要因子,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时,对耕地的影响增强。研究表明,铜仁市耕地的减少,主要是转为林地与建设用地,与生态文明建设及城市的发展有关,自然因子对耕地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且具有复杂性与长期性,如何在耕地的保护上提供合理有效的措施,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子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技术的传统城市规划用地评价方法--以莆田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地评价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由于城市范围比较大,传统的统计方法很难准确地反映城市用地情况.另外,由于城市规划确定的远期发展目标比较长远,统计起来经常不准确.该文以福建省莆田市为例,利用GIS技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准确快速清晰地将土地情况进行统计和汇总.这种方法对基础资料要求比较简单,容易操作.  相似文献   

17.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  梅昀 《科技信息》2010,(1):309-309
土地集约利用差异研究对于提高城市集约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文章综述了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差异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了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差异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万物之源,人类的生产、生活均以土地为基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以土地为根本。从太原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2000、2005、2009、2013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和相应年份的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为基础,结合厦门市的社会经济数据,运用GIS和RS分析手段,通过引入紧凑度、城市重心、城市扩张速度、城市扩张强度、全域空间自相关系数、弹性系数等指标,对城市扩展过程中的时空特征、形态演变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厦门城市扩展空间形态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城市扩张过程中空间形态趋向稳定,土地开发利用和城市功能配置还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宝鸡市2005-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统计数据,分析并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为宝鸡市土地利用科学布局及合理规划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宝鸡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林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出现增加,未利用地、草地、水域、园地、建设用地、耕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幅高达55.45%,林地面积增加最多,增幅为17.67%。(2)近10年,宝鸡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327.45亿元增加到363.01亿元,增加了35.56亿元,林地的贡献度最大,耕地次之。(3)宝鸡市突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土壤形成与保护、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气体调节,该4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超过了宝鸡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60%。(4)各时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研究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