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探究稻虾共作系统中水稻收割后水体营养盐和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评估其水生态风险,通过监测4块稻虾田的种养后期水体中的理化指标,评价了稻虾田中分子氨和沉积物重金属的毒性,系统分析了种养体系中水体营养盐、重金属的生态毒性风险.结果表明,稻虾种养模式的水稻收割后,水体pH值高,达到9.25;总氮、氨氮和COD浓度分别达到14.15、11.49和92.01 mg/L.常年的稻虾共作系统中,沉积物中的重金属w As (16.21 mg·kg-1)和w Cd (0.20 mg·kg-1)水平较高,分别超背景值2.35倍和1.72倍,其他重金属含量较低.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潜在生物毒性评价结果均表明,稻虾共作系统中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风险低,这与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需要矿物质元素有关.综上所述,稻虾共作系统具有潜在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稻田在不同时间施用稻思达结果表明,移栽前1 d,3 d施药,对水稻有明显药害;移栽前5 d施药,则无明显药害。移栽后5 d,稻思达混砂或混肥撒施均对水稻不会产生药害,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各处理在药后20 d,40 d对各种禾本科、莎草及阔叶杂草均有很高的防效。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除草剂唑草酮对鱼类和两栖类生物的环境毒性效应。在实验室模拟试验系统内,利用斑马鱼和非洲爪蟾蝌蚪测试了95%唑草酮原药的急性毒性,并评价其毒性等级。结果显示,95%唑草酮原药对斑马鱼、非洲爪蟾的急性毒性96 h-LC50分别为4.40 mg/L、7.14 mg/L,毒性等级均为中等。95%唑草酮原药对两种试验生物均具有中等毒性,表明唑草酮暴露后可能引起造成鱼类和两栖类生物的毒性危害,在两栖类生物丰富或自然保护区域应避免使用。产品于使用后应注意加强田水管理,避免溢入水体;同时应避免器具、外包装直接接触水体,以减轻鱼类和两栖类生物的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2种天敌昆虫的毒性效应与暴露风险。采用药膜管法对七星瓢虫和螟黄赤眼蜂进行急性毒性测试,并结合相关数据和田间施药信息评估暴露风险。结果显示: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七星瓢虫和螟黄赤眼蜂急性毒性的半致死用量LR50分别为9.03 g a.i./hm2、0.815 g a.i./hm2。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农田内七星瓢虫和螟黄赤眼蜂的危害商值HQin分别为13.2、146,对农田外七星瓢虫和螟黄赤眼蜂危害商值HQoff分别为0.912、10.1。表明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农田内外赤眼蜂的暴露风险不可接受,对农田内七星瓢虫风险不可接受而农田外风险可接受,使用该农药时要注意对田间非靶标节肢动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随着纳米科技的兴起,纳米材料在医学、传感器和精细化工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产生的纳米材料废弃物可通过人类活动、大气沉降、地表及地下径流等途径进入淡水环境中,对水环境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为探究纳米氧化锌对真菌生长和代谢功能的生态毒性,本研究评估了不同浓度(0.1,0.5,1,5,10和20 mg/L)纳米氧化锌对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培养环境pH、生长特征(菌丝鲜重和干重)以及胞外降解酶(酸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肽酶、纤维二糖水解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氧化锌暴露对真菌培养环境的pH条件没有显著影响。在急性暴露下,1 mg/L纳米氧化锌处理能使真菌鲜重和干重显著降低,而20 mg/L浓度时则相反。此外,低浓度(0.1 mg/L)纳米氧化锌可促进4种胞外降解酶活性,高浓度(5-20 mg/L)时则出现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作用在慢性暴露下会减弱甚至转变为促进作用。综上所述,随着暴露时间的推移,白地霉对高浓度纳米氧化锌产生一定的耐受性。未来应进一步探究白地霉作为功能菌种修复纳米材料污染的淡水生态系统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丁草胺对水稻根系活力和C/N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移栽期秧苗施用不同剂量的丁草胺,测定处理后不同时期秧苗根系还原强度,叶片的C/N。结果表明:施药后,前期(14d)秧苗根系还原强度比对照低,而后期(21d)比对照高,整个试验阶段的叶片C/N下降, 说明丁草胺对水稻的生理代谢有影响,所以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应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一、指南说明 该项目针对我国目前施药技术落后、农药使用量大、有效利用率低、现代施药装备缺乏等关键问题,围绕高秆作物、水稻、果树及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对现代施药机械产品的迫切需求,跟踪当前国际施药技术与装备发展的最新技术,通过高效低污染安全施药技术、现代施药装备及专用动力装置、施药作业过程自动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究,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为评估生态修复过程中太湖沿岸浅水湖泊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于2022年对金墅港圩地水体进行了调查.构建了水生态健康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构成.其中,准则层由功能性、完整性、稳定性3项组成,指标层由综合水质、营养状态等14个大项参数和pH值、温度、溶解氧等28个小项参数构成,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了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系数,再使用比值法统一量纲.结果表明,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功能评价指数在秋季达到最高,完整性评价指数在秋、冬两季优于春、夏两季,稳定性评价指数在夏季最高,有70%的点位处于“健康”水平,水生态健康综合评价指数持续上升.说明生态修复工程有效地促进了水生态系统的重建与恢复,这不仅对后续的修复和管理有重要意义,而且能为其他湖泊的水生态修复和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环境污染体系中,不同污染物质在不同介质中迁移.转归,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复合污染体系,复合污染较之单一污染物对环境的胁迫作用更为复杂。本实验中所连的外濠物质为百菌清,在农田及污染水体中,它们均可与精噁唑禾草灵组成复合污染体系。因此研究百菌清对以H(Alcaligenes.sp.H)菌以及Huv(Alcaligenes.sp.Huv)菌为菌源在复合污染中对精噁唑禾革灵的降解影响。结果表明:百菌清对Alealigenes.sp.H,Alcaligenes.sp.Huv以及Alcaligenes.sp.H和Alcaligenes.sp.Huv混合菌(1:1)降解精噁唑禾草灵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卢刚  王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5):15194-15202
绿色基础设施的多尺度性及其定义的模糊性阻碍了其发展,为缓解这一不足,提出分别由设施尺度和系统尺度进行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聚焦于系统视角,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了提升水生态系统韧性对保障绿色基础设施系统可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作用,并确定了景观格局优化作为韧性提升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以山东省林家村镇为研究区进行水生态韧性提升研究,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在识别生态基质、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基础上进行景观格局优化,构建生态水网以增强水生态系统的连通性。构建水生态韧性提升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优化前后的景观格局对水生态韧性提升效果的评价值分别为3.38和4.03,优化后的效果提升了19.23%。给出了水生态系统韧性提升的具体路径,弥补了现有量化探究景观格局优化对水生态韧性提升作用的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11.
外来生物福寿螺入侵的生态风险及其评价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寿螺生态风险较全面的分析,认为福寿螺不仅会对水稻产生直接的危害,而且会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水体环境造成直接和潜在的危害。同时,福寿螺在特定空间和时间内具有种群暴发的风险以及向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继续迁移与扩散的风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有关福寿螺入侵的生态风险评估的概念框架。该研究结果可为控制与预防福寿螺的危害发生提供相关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用本室制备的猪肺炎霉形体菌体细胞和膜制剂分别接种兔肾原代单层细胞,对其膜毒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猪肺炎霉形体膜制剂对单细胞有明显的致细胞病变作用。一般在接种后1~3天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随接种剂量的不同,单细胞病变出现的时间和程度均不相同,说明细胞膜中存在有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3.
稻田生态系统中杂草地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吸虫器法采样,对稻田生态系统中杂草地捕食性节肢动物天敌群落物种多样性、结构动态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杂草地生境中采集到73种捕食性节肢动物,其中55种为捕食性蜘蛛,18种为捕食性昆虫。在冬春闲期,杂草地生境的捕食性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和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量较高。水稻移栽后,杂草地中的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群迁进稻田,为稻田提供天敌移居者,杂草地生境中的捕食性天敌物种数减少,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量降低;水稻成熟后、夏闲期始及冬闲期始,杂草地接纳从稻田中迁出的天敌种群,捕食性天敌物种数和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杂草地为保护稻田捕食性天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庇难所。  相似文献   

1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产品创新风险评估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复杂产品创新是一项充满风险的系统工程,对创新活动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尤为重要.复杂产品的创新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现有的评估方法均无法全面衡量复杂产品的创新风险.为此比较了复杂产品创新的主要风险评估方法,提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综合评估模型.该模型融合了多种评估方法,能够从系统整体角度进行风险排序,从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符合当代风险评估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空气污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确定特定时空条件下的空气污染水平,实时动态评估空气污染健康风险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空气污染暴露健康风险评价的已有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一种提高其时空分辨率的研究思路。首先结合模型方法来提高环境浓度数据的时空分辨率,然后基于手机信令数据为暴露评价提供实时动态的暴露路径和微环境的暴露浓度,最终利用实时动态的暴露浓度替代常规评价中的环境浓度,实现居民空气污染暴露健康风险实时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个体化治疗(PersonalizedMedicine)是指通过患者体内的有关药物作用靶点、路径、代谢等靶标,评估药物对患者可能的作用,提高治疗的针对性、避免反复尝试与不良反应,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对胃癌个体化治疗研究最多,最能被临床所接受及认识的就是——通过药物敏感性基因检测,实现对胃癌化疗药物敏感性和疗效预测。  相似文献   

17.
福寿螺作为入侵生物,已经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危害.建构一类具有状态脉冲反馈控制的福寿螺-水稻的生态系统,通过在田中放养鸭子,并结合脉冲喷洒天然植物制剂-茶麸水的方法,综合防治福寿螺.首先,运用稳定性理论得到无脉冲作用系统正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结论;其次,对具有状态反馈控制的脉冲系统,用微分方程几何理论和...  相似文献   

18.
外来植物入侵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来植物入侵现象在我国十分严重,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针对我国现有外来植物入侵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不足,本文以生态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生态入侵学、景观生态学,系统构建了外来植物入侵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并在考虑评价对象的尺度和空间特异性特征基础上构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以预测和评估外来植物入侵对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的影响和危害程度.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华南植物园为例,从研究区的界定与景观分析、受体分析、风险源分析、暴露与危害分析以及风险综合评级等几个部分入手,从定量的角度对该区域外来植物入侵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分析,最终通过综合生态风险值表征各个风险小区的风险等级.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个体臭氧暴露量与臭氧环境监测值之间的关系,准确评估北京市臭氧污染的健康风险,本工作利用小型臭氧测量仪,直接测量在校大学生的个体臭氧暴露浓度,获取了北京地区特定群体个体平均臭氧暴露浓度与环境中臭氧监测值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臭氧暴露浓度与人体健康效应关系模型,对北京地区2018-2020年大学生群体的臭氧污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大学生群体日间个体暴露率为39±1%。取《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规定的臭氧浓度一级标准限值(100μg/m3)作为健康风险评估的参考浓度,则大学生群体归因臭氧污染过早死亡人数在2018、2019和2020年分别为14人、20人和23人。暴露率增加20%,臭氧健康风险约增加2~3倍;暴露率增加50%,臭氧健康风险约增加6~8倍。参考浓度取较低阈值26.7ppb时,评估得到的健康风险约升高了两倍。在一天24h内,下午13时到17时臭氧造成的健康危害最大,在一年四季中,夏季臭氧造成的健康危害最大,这与大气臭氧浓度变化规律相一致。在臭氧污染严重的天气,应尽量减少室外活动或者采取防护措施,以降低臭氧暴露带来的健康风...  相似文献   

20.
纳米金属氧化物和微塑料均为典型的颗粒态污染物,对水生生态系统存在安全风险,但目前鲜有研究两者对水生生物的复合效应.为探究聚苯乙烯微塑料(Polystyrene Microplastic,PS MPs)与纳米氧化锌(ZnO Nanoparticles,ZnO NPs)复合作用下的生物响应,以锦鲫(Carassius auratus)为受试生物,将其暴露在ZnO NPs(1 mg·L-1),PS MPs(1 mg·L-1,10 mg·L-1),ZnO NPs+PS MPs (1 mg·L-1+1 mg·L-1与1 mg·L-1+10 mg·L-1)中14 d.测定了两种颗粒物的水合粒径、Zeta电位、水体Zn2+含量、Zn在锦鲫各组织中的富集量和肝脏氧化损伤指标.结果显示,与PS MPs复合后,ZnO NPs在水体中的团聚性和稳定性增加,与高浓度PS MPs复合后水中Zn2+含量降低;锦鲫各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