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规律,这个规律表明,任何事物都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曲折道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三个阶段中,否定是中心的环节,它在其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它既克服、抛弃了肯定阶段的消极的东西,又保留、继承了肯定阶段的积极的东西,并为否定之否定阶段的到来准备了条件,因而它是辩证的否定。正如恩格斯所说:  相似文献   

2.
列宁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恩格斯认为"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核心。前者是就对立统一规律在整个辩证法理论体系中的地位而言的,后者是就事物发展全过程中的第二次否定、第三个阶段(即"否定之否定)"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中的地位而言的。列宁的思想与恩格斯的思想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辩证法理论体系中不同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所做的判断,二者的作用是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排斥的。不能用肯定和否定的不断交替代替否定之否定规律,因为肯定和否定的不断交替不能说明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不能说明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和全过程,不能说明发展是"在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并且"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复归",只有否定之否定规律才能说明事物发展的这种特点;要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说明掌握事物发展全过程的周期性应该坚持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辩证逻辑的范围内,再也没有比辩证思维基本规律问题更为众说纷纭的了。或者主张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或者认为“对立同一律既是客观世界最根本的规律,也是主观思维最根本的规律”;“应当把肯定否定相反相成作为辩证逻辑的基本规律”;“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应表述  相似文献   

4.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根本特征问题,中外哲学家都有争论。其中较多的观点倾向于:(一)前进性;(二)重复性;(三)曲折性。我认为:这些观点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是不全面的。作为辩证法基本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确实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周期性,反映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沿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路线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相似文献   

5.
我们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否定词对于句子,正象负号对于代数式一样,能一反原句的意思。同样,如果是否定句而省去否定词,也就成了肯定句了。但是在古汉语中,“敢”、“忍”、“肯”字却例外,例如:①敢有异心。(《左传·昭公三十二年》)②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③肯把菱花扑碎。(刘辰翁《宝鼎现》)这三句的句首尽管没有否定副词,但实际意思都是表示否定的,因此,在理解时应在句首加上“不”字。鲁迅的诗句“忍看朋辈成新鬼”便是大家  相似文献   

6.
0.1 “无”是古代汉语中使用得极为频繁的一个否定的动词,它的基本意义,是表示对事物存在性的否定,与动同“有”相对。《大广益会玉篇》;“无,不有也。?“不有”即“没有”。《广韵》虞韵:“无,有无也。”将“无”与反义词“有”並列来显现“无”的意义。古书中将“无”与“有”作为一对反义动词而相对使用的情况更是常见。如:《老子道德经》上篇二章:“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论语·卫灵公》:“子曰:‘真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直至清列淇《助字辨路》仍把“无”释作“有之反也。”(见卷一“无”字条)  相似文献   

7.
引言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英语界学者对于现代英语中的“俚语”(Slang)论述不多,且还存在着不同的见解。这些见解主要有三种:一是认为“俚语”是标准语的对映物,把其中一部分与“行语”(Jargon)等同,另一部分与“会话语”(colloquialiam)等同;二是认为“俚语”是一种使语言新颖奇特而被采用的一种词语;三是完全否定“俚语”的存在,而把类似的词语划入各种词汇或各种修辞的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8.
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来的。马克思运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原理,阐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资本主义制度代替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小私有制,是第一个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第二个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重建“个人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另一种提法。  相似文献   

9.
德国古典哲学是起于康德而终于费尔巴哈的,不过费尔巴哈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中介。列宁在谈到哲学上的“圆圈”时就说过:“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1页)正因为费尔巴哈是中介,所以对于德国的古典哲学的终结就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一是费尔巴啥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二是黑格尔标志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但不管怎样,由于费尔巴哈是中介,所以形成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段式,对此,大家的意见是一致的。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先验的唯心主义”,“形式的唯心主义力”,“批判的唯心主义弦,而列宁却认为康德是一个二元论者。列宁深刻地指出“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妥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数学手稿》中阐明,微分运算的本质是否定之否定。恩格斯在看了《数学手稿》之后致马克思的信中也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时,而且只有那时演算在数学上才是绝对正确的。”同时又指出:“……可以放心地把x′重新取做x;这己不  相似文献   

11.
否定命题判断的相反判断 ,从而肯定原来判断的正确性 ,这种证明法称为反证法。使用反证法的步骤可归纳为 :一、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 ,即命题结论的否定方面成立 (每个否定方面均应考虑到 ) ;二、以命题的否定方面作为条件进行推理 ,得出和已知条件、公理、定义和定理等相矛盾或自相矛盾的结论 ;三、确认命题的所有否定方面不能成立 ,从而肯定命题的结论成立。哪些命题适宜用反证法证明 ,要一般地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容易的 ,也不是绝对的 ,在此 ,提出如下几类适宜用反证法证明的命题 ,仅供参考。(一 )当命题含有涉及到各种“无限”形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我的前桌     
我对前桌的评价,两个字:可爱。我见过很多男生,那么可爱的还是第一个。(各位读者,不要误会,我可不是带颜色的狼。)因为前桌的可爱,我和同桌已经笑了整整两天,并有继续发展的趋势。我还是第一次发现自己的笑神经那么发达。前桌的普通话很“标准”,他可以把“发呆”念成“hua呆”,也可以把“滑稽”念成“fa稽”,称不上幽默,我想也是。(大笑三声)我跟同桌研究我们的前桌,大概是从前桌转来一个星期以后才开始的。周围都是女生,突然有一个可爱的男生坐在你的前面,你是应该也必须去研究的,不然对不起你的眼球。当然这绝对不能让班主任知道,这种事…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编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试用)语文第五册,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吾宁乐之”的“宁”字,课文注解释作平静之义;教参译此句为:“即使烂死在沙泥里,我也把它当作一种快乐”。我以为把“宁”释作平静,是不正确的。首先,此文是韩愈的自荐之作,文中他以有“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之能,但一时不  相似文献   

14.
钱钟书翻译理论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不仅是国学大师,而且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有独到见解。他的“诗不能译”的理论实际是一把双刃剑,不是对翻译的否定,而是对翻译的一种最高的境界要求——“化境”。  相似文献   

15.
今后一两年内,西方经济是否爆发“大萧条”,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的变化:一是利率会不会继续降低;二是世界债务能不能妥善处理;三是贸易保护主义能不能适当控制。1983年是西方经济何去何从的关键一年。从目前情况看,西方国家有可能把危机对付过去,不致爆发“大萧条”。但即使如此,也很难出现较大的经济高涨,不过是把目前的“滯胀”的局面拖得更长而已。  相似文献   

16.
追风人物     
拉氏“胡话”当歌唱“正如我们知道的,有些事情大家都知道,有些事我们知道我们应该知道。我们也都知道有些事情我们不知道,那就是说--我们知道有些事我们不知道。但也有些事情我们都不知道,那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我们就是不知道。”也许有人以为这段文字是些“胡话”,但它却出自美国当前声名显赫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之口,是他在2002年北约国防部长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发表的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番“高论”,更可笑的是,这段话还被美国作曲家和钢琴家布赖恩特·康与另外一位音乐人西利谱曲成了一首《不知道》的歌,并由女高音歌唱家沃尔演唱。康…  相似文献   

17.
《中华文史论丛》八○年第一辑,首篇有荣同志的《试谈西周纪年》,方法全用王国维“月相四分法”,而拙著《两周考年》首列四个论点:〈一〉否定“三统历”〈二〉否定“三正论”〈三〉否定“月相四分法”〈四〉确定失闰失朔率并说明这四个论点如果有一个动摇,全文推翻。王国维先生不了解齐梁星历家何承天、祖冲之的话“四分历久则后天,三百年辄差一日,”也不知道刘歆“孟统”  相似文献   

18.
<正> 理论界有人认为列宁并没有把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划分开来,而是批判地继承了黑酸格尔对立统一即否定之否定的思想,在把对立统一规定为辩证法的特征、本质的同时,也就把否定之否定作为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在把对立统一看作事物发展的泉源的同时,也就把西定之否定当成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泉源,在把对立统一规律确定为辩证法的核心的同时,也就  相似文献   

19.
押古汉语的定心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必须有结构助词“之”连结,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结构助词“之”的连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结构助词“之”的连结。本文旨在以《孟子》的语言材料为背景,从定语和中心语音节的奇偶来分析定心结构中“之”隐现的规律。结论是:语用中为了协调音节会影响“之”的隐现;词语的性质和音节的数量与“之”隐现的对应规律是深层原因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大学郭锡良先生编的《古代汉剧》(北京出版社)上册文选有《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齐策》)一文。其中有这样几句话:“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里三个“美我”编者注为:“以我为美”;其“美”注为:“用作意动,认为……美”(见此书150页)。而且这一教材讲“词类活有”之意动用法时又特地以上述几句话为例以区别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说:“三个‘美我’都是意动用法,是‘以我为美(认为我美)’,而不是‘使我美’,(见此书273页)现行普通中学语文课本高中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选了《邹忌讽齐兰纳谏》,其中三个“美我”的注释也是“以我为美”。江夏先生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将三个“美我”译为“认为我漂亮”,意思是与以上两家一致的,总之,这三种教材都是把三个“美我”视为意动用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